新时期山东道情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2015-01-17 09:50秦治洲
艺术评鉴 2014年22期
关键词:道情民间艺术曲艺

秦治洲

摘要:山东道情艺术主要包括山东渔鼓、渔鼓戏、蓝关戏等艺术形式。与“三晋”等地区相比,发展颇不理想,呈现衰落萧条之状。新时期山东道情艺术的发展要在表现内容、说唱形式、艺术类型等方面全面审视,致力改革创新。强调先进思想、现代语言,强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强调伴奏的丰富性与舞台表现力等。山东道情要积极走“分类化”之路,坚持“俗”“雅”之路并行发展;要积极走“多类型化”之路,积极发展“道情(类)歌曲”“道情影视作品”等类型艺术;要积极主动参与地区先进的“新民俗文化”与民众心理文化的建构。

关键词:道情 曲艺 民间艺术 说唱艺术 山东道情

“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其形式上的最大特征是用渔鼓、简板等做伴奏乐器,内容上的最大特征是传达道家“离尘脱俗”等思想,讲述道教故事等。这直接体现在《西游记》、《东游记》等传统剧目中。明代著名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指出:“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倘佯之情,故曰道情。”

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曲”、“道调”,其实为国家礼乐中的“雅乐”。至北宋时期有法曲道情,“音清而近雅”。南宋时期唱道情出现于宫廷;至元代,道情流行于民间。时清时期,道情演唱与各地方言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道情艺术,演唱曲目已不再限于道教题材,伴奏乐器也有变化,成为表现民间生活的大众艺术。于是一些地区也就不再称其为“道情”,如“山东渔鼓”、“四川竹琴”等。

一、山东道情艺术的基本概况

相传山东渔鼓在16世纪时传入,最初传入地是胶东文登、栖霞等县,后流行于济宁、泰安、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张泽洪先生等专家认为,鲁南地区的道情约于明代由河南豫东传入,主要活动在菏泽、济宁、泰安地区。

山东渔鼓一度有南、北、东三口之分,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涌现出不少成名的渔鼓艺人,如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等。令人抱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渔鼓和其他民间说唱艺术一起作为“四旧”被批判、封杀,如雨侵娇花而凋零四落。改革开放后,山东渔鼓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出现在群众的视野中,进入势态良好的调整恢复期。但因商品、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各种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大发展,尤其是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民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选择大大增多了,审美趣味也更加多元,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对民间曲艺的恢复发展冲击很大。同时,兴趣选择往往受到生活空间环境的制约。当前,多数农民仍然为生计奔波,中青年往往在城市打工,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自然更大,如城乡青年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其次,曲艺自身的不足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平阴渔鼓”、“莱州蓝关戏”等山东道情艺术传统曲目中的多数作品故事陈旧、“老腔老调”、方言土语,一些新听众批评其“时代远、感情淡、手法旧、节奏慢”,不能适应满足他们的欣赏趣味。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于表现“生动性与现代性”,在于赢得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目前山东地区的道情艺术主要包括“渔鼓戏”、“平阴渔鼓”、“蓝关戏”等,比较活跃、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沾化渔鼓戏”。

二、新时期山东道情艺术表现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内容是艺术的核心。内容陈旧、落后,再好的形式也缺乏表现力。平阴渔鼓传统曲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据传承人朱世年老人说,“若每天演出两个小时,曲目不重复,可唱十年”。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多数内容已经“陈旧落后”,不能吸引当今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朱世年录制的《披挂赋》,陈述隋唐瓦岗大将军的披挂与坐椅的英武。内容已显陈旧、繁琐,有些表达还有些模糊。如“头戴一顶王镶银,天天打遮青云。赛琥珀玛瑙衬,搂海带撞脑门,上下将缨两头分……他长得唇红齿白牙似玉,佛顶珠生到正眉心……”。

朱世年老人已经意识到“时过境迁”、“与时俱进”的问题。2008年4月,其演唱作品《盛世渔鼓颂平阴》把传统渔鼓艺术与山东平阴县的新发展主题结合起来,歌颂了平阴县的新风貌、新气象,获得了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最具特色节目奖”。新时期的山东道情艺术在表现思想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传统优秀主题思想的时代、现代语言表达

艺术创作需要贴近时代,需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需要用富有时代性、现代性、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山东省济宁文广新局编演的《孔子试徒》、沾化渔鼓戏剧团编演的“新编历史剧·郑板桥系列”等作品均取得了成功。《孔子试徒》以“天赐颜回一锭金”的故事为内容,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励志向上的价值观。若是直接引用孔子在《论语》对颜回的赞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文言文表达,或直接用现代白话“人穷志不穷”表达,即便演员表演水平再高,也缺乏感染力。编创者用文学、现代的语言表达为:“莫笑寒门多清苦,富没有苗来穷没有根。哪怕他千辛万般苦,也难挡我颜回上进的心”,富有表现力与感召力。

(二)在现代语言表达的基础上,秉承“三贴近”原则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道情艺术传承发展较好的地区,艺术创作者往往自觉秉承贯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成为道情艺术葆有生命力的保障。近年来,山东沾化渔鼓戏剧团连续排演了《墙角》、《枣园夜曲》、《冬枣树下》等以当地人为原型的现代戏,受到了群众、专家的广泛好评。《冬枣树下》讲述了秦口河畔枣园乡养老院临时院长安子,受千年枣树下孝子跪树传说的影响,立志孝行天下的故事。在养老院里,安子把老人当爹娘,舍小家为大家,获得家人和养老院老人的认可和信赖。此剧以弘扬德孝文化,讴歌时代精神为主题,展现了孝亲敬老、感恩父母、乐善好施、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积极创作体现“道义”“道气”的作品

道清艺术的典型特征便是表现“道义”,体现“道气”,说唱“道家之情”。“道义”主要内容如“忠孝节义、仁爱诚信”等;“道气”主要体现为“超凡脱俗”等;“道家之情”主要体现为“徜徉逍遥”“济世度人”等。这些从流传至今的大量道情作品中都可显而易见。如郑板桥创作的、负有盛名的《道情》十首,道气、道情色彩昭然。与郑板桥同时期的清代道情专家徐大椿认为当时世俗流传的“耍孩儿”腔的道情已经卑靡庸浊,全无超尘出世的意味。他指出,“道气”为道情之本,道情应该内含“道气”,“必情境音词,处处动人,方有道气”。道情应该具有道教意蕴。徐大椿身体力行、着力实验,体裁延至“赠序”“寿序”“题跋”“传记”“游记”“祭文”“杂论”等诸多种。endprint

当代道情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文人道情”写作可以“从徐大椿接着写”。积极沿着徐大椿的探索之路继续探进,积极创作一些能够体现“道气”,超脱清拔、打动人心的作品,为促进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四)唱词创作要追求丰富的内涵与通俗顺畅

道情属于听觉艺术的一种。唱词的写作一要追求内涵丰富,二要追求通俗顺畅,要易听、易懂、易记。既不能写得太“繁文”而让听众难以理解,亦不能写得太浅白而缺乏韵律美。

三、新时期山东道情演唱的优化路径

当前,曲艺的改革创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栾桂娟指出:“在很长的时间里,曲艺演唱走入了一个误区,集中表现在艺术观念上的模糊与淡化。在演唱上存着着几个明显的不足:唱法模糊,声音概念含混;吐字不到位,行腔韵味不浓;演唱技巧单一,唱腔缺乏活力”。这些需要道情表演者努力克服避免。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艺术地安排说唱

道情等说唱艺术的主要艺术特色,是有说有唱的说唱化的音乐风格及其特有的音韵美。说唱者要保证扎实的基本功,有良好的嗓音、清晰的吐字、“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等。诸如“说”不是生活中的那种“说”,而是有音乐性的“说”,有时是有节奏的念诵,有时是带有韵调的吟诵。

(二)演唱者要以优秀的唱功体现腔调之美,以美感和感染力打动人心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板腔体”“板式体”成了各地道情的主要音乐体制。运用节奏速率的层次变化推动音乐思维,以表现乐曲或唱段的情绪变化,是其主要特点。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准确、到位地把握曲牌、腔调。

(三)曲艺伴奏要追求丰满、富有色彩和表现力

器乐伴奏的作用主要是烘托唱腔,渲染感情或气氛,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唱词的内容。当前,我们首先反对伴奏乐器的单一。山东渔鼓一些演唱老艺人始终“老套”,仅用渔鼓、简板两种乐器单调而机械的伴奏,一些年轻人甚至表示“构成了噪音污染”。乐器种类丰富,和声更有表现力。一些曲艺节目的舞台演出,有的增加了民族乐器,有的增加了电声乐器,还有的甚至动用了中西混合乐队、交响乐队。这些都可以尝试,可以交付实践去检验。当然,不论伴奏乐器怎么变化,都不能妨碍而只能加强演唱的演唱效果,而且应当保证主奏乐器的主导地位。济宁文广新局排演的《孔子试徒》在1个主唱之外增加了11个伴唱,伴奏乐器在主奏乐器渔鼓和简板之外,增加了扬琴、二胡、琵琶、大阮、中阮等,取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

(四)演唱形式可以基于时代气息的增加而多样化,但要注意科学、艺术性

山东莱州蓝关戏等道情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一人唱多人帮”。在舞台演出时,可以综合运用独唱、伴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形式,以“变化”取得对观众的冲击力与感召力,但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以致热闹的场面冲淡了听众对作品的专注涵咏。同时,现今的中大型舞台表演不能代替传统的、灵活自由的演出地点形式。

四、新时期山东道情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索

道情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身的先天特点,在山西等一些地区自然发展为“戏曲”艺术;在陕西等一些地区,与当地群众酷爱的皮影结合形成“道情皮影”艺术,而出现了一些新的、进步的发展类型。山东地区的道情发展与“三晋”等地区相比颇不理想。一度流行于鲁西北一带的“北口”渔鼓和流行于莱阳、即墨、胶州等地的“东口”胶东渔鼓,均已失传绝响。目前活动着的“平阴渔鼓”、“蓝关戏”等后继无人,呈衰落萧条之状。值得可喜的是,沾化渔鼓戏剧团在“道情戏剧化”的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新时期,山东渔鼓、道情艺术在“道情剧”、“道情戏”等先进类型之外还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其他类型的发展道路。

(一)“道情(类)歌曲”

有些直接以“道情”命名的“道情歌曲”,如《板桥道情》、《翻身道情》、《婚礼道情》等,已经为大众所熟识,甚至成为“经典”代表性作品。笔者认为,凡是突出反映道家(教)思想、传达“道家之情”、阐述道教故事的歌曲作品均可归入“道情(类)歌曲”。如“步虚韵”等吟唱性“道教音乐”“道乐”;如公众熟识的抒情歌曲《珊瑚颂》、通俗歌曲《思念》、艺术歌曲《何必西天万里遥》等。

《珊瑚颂》以大海上的一位渔家女为表现对象,歌颂了其不畏风浪、勇于抗争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抗争精神不是“儒家文化”的体现,而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文化的“道家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珊瑚颂》中词“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的词文结构与道情主曲牌“耍孩儿”的结构完全相同。词作家乔羽创作《思念》从萌动写作念头到构思完成,用了整整26年时间。作者自言内心一直有一种“莫名”、“玄虚”的感觉;其感觉与笔下的“蝴蝶”意象正与道家的“玄虚”“自由逍遥”的思想、“庄周梦蝶”的意象在内在肌理和精神上一致、相通。《何必西天万里遥》可以称得上一首经典的“道情类歌曲”。《西游记》是道情艺术的传统经典剧目,其中反映了诸多道家的思想、精神,当然更多的是“心学”“儒道释合一”的思想、精神。歌中所唱“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芍药婀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香茶一盏迎君到,星儿摇摇,云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欢乐就在今朝,欢乐就在今宵”传达的是典型的道家亲近自然、从简享受生活、追求自由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许镜清、乔羽、尹相杰、朱逢博等人皆是山东人,他们创作、演唱,并在山东地区为民众广为传唱的这些歌曲称得上山东地区道情类歌曲的代表作。

(二)道情影视作品

道情影视作品最成功的当属改编自“道情小说”《西游记》、《东游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八仙过海》。2014年,反映河南太康道情的《天下道情》摄制完成。山东地区比较成功的道情影视作品当属2013年由山东荣成人、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王坪导演的电影《止杀令》。作品传达了以丘处机为宗师的“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的道家思想及其对成吉思汗及元朝的重大影响与作用。有所遗憾的是主题曲《四季》采用的曲调旋律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风格,而非“道情音乐”风格。当然,影视作品不一定追求长篇巨制,适应当今时代的“微(短)视频”作品或作品“系列”同样需要重视和发展。

新时期的山东道情艺术该何去何从,如何在继承、保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卓有成效地改革、创新、发展?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分类化”,以适应不同观众的审美要求,当俗则俗,当雅则雅。另一方面积极走“戏化”“剧化”“舞台化”等路,彰显叙事性、故事性、吸引力等;其三,道情艺术要主动、富有智慧地参与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建构,如节庆日、庙会、祭祀、红白事等场合的说唱、表演、演奏伴奏等,在地区先进“新民俗文化”与民众心理文化建构中承担起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朱权.太和正音谱[M].引自: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辛力.山东曲种分类概述与分类界定之我见[J].齐鲁艺苑,1988,(3).

[4]张泽洪.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栾桂娟.关于曲艺音乐现状的几点思考[J].音乐研究,19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情民间艺术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民间艺术篇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传承·民间艺术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