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015-01-19 03:19张青松冷一平贺金凯王建芬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人才

马 宁 张青松 冷一平 贺金凯 王建芬

长沙医学院药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PC)的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社会需求人数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1-2],但是因为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一直是以培养制剂生产和处方调配人员为主,忽视了对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导致今天需求远大与供给的状况。 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原动,所以我国传统药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模式,向培养有药学服务意识的人才方向努力。

药学服务是20 世纪80 年代由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提出,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过程[3]。美国药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为临床医院和社区服务的药学专业人员[4],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理想目标。 显然,狭义药学服务的专业性催生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 然而对于药学教育而言,只有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懂得药学服务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多的药学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程化药学服务[5],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本文提出构建教育新模式,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的新型理念,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药学,也不同于临床药学专业,而应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以此来适应当前社会对药学从业人员的需求。

我国传统药学教育模式是以化学学科为主,学生不懂医不懂与人沟通,即使是药学博士也不一定懂合理安全用药,存在较明显的知识缺陷。 纵观药学教育模式的变迁[6],国外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药品供应为目的”的简单教育模式,第二阶段“以药品制造为目的”的化学教育模式,第三阶段“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强调为各类人群开展药学服务。 而我国目前的药学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以药品制造为目的”,显然已落后于时代。 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探讨构建包含药学服务内涵的药学教育新思维,培养既保留传统药学的优势同时又兼具药学服务能力的综合型药学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又有丰富的医学基本知识及临床用药等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药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需求

国外药学教育体系早已从传统的“化学模式”,转向现代药学的“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药学不再属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畴。而我国多数医药高等院校仍沿袭旧有的模式,以培养创造药学科研成果并促进转化、推动制药工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主的高级药学人才为目标,在课设程置上偏重于化学,对于生物学、医学等内容涉及很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7]。 表现为:第一,由于没有基本医学知识,学生看不懂病历,以致没有评价药物治疗方案的能力,不能发现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连日常普通用药指导也难以胜任。 第二,因为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药学人员只是药品的制备和提供者,不懂得与患者做有效沟通和情感关怀[8]。 第三,我国多数高校培养的药学人才面向新药研发与生产等环节,导致供大于求引起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药保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具备相关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 说明我国传统的药学-化学模式必须做出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改革传统的药学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对药学专业学生增加医学等知识背景值得重视[9]。 另外,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也希望能有懂医懂药的专业临床药师来缓解[10]。

2 临床药学是药学服务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药学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与传统的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狭义药学服务的发展基础是临床的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具有完备的药学专业知识,才能参与临床治疗与药物评价,协助临床医师选药和合理用药,使患者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失,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在用药实践中做到与临床医生专业互补“专业监督”[11],还必须懂得临床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与医师相辅相佐,使药学服务更加具有专业化和针对性。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开设临床药学专业,以“药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为培养模式,为患者培养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目前,我国有24 所高校开设临床药学专业,该专业属于国控专业,每年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学专门人才为医院提供人才需求[12-15],也为药学服务打开了一扇窗, 但是按照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4 年4 月,我国至少需要临床药师2.93 万名[16],显然这个缺口是很大的。

然而,广义的药学服务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包括非临床患者),推进合理用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降低卫生资源消耗的全方位服务。这一理念已得到了我国药学界的普遍认同,是我国的药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它所提倡的不仅是局限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药学服务能力,而是要更多的药学从业者都具有药学服务的精神和知识,贯彻“以病人为本”的药学服务理念,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药学生既懂药又懂医,打破专业间的隔离,以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为目标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走现代化药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3 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

传统药学教育模式主要培养 “药品研发和制备”的专业人才,而临床药学则主要是为“临床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两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各适合于特定领域,适用面有限。笔者提出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构建一种以“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人文+管理学”为特色的教育新模式,要求药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掌握药品的药理作用、剂型特点及药效强度等生物学知识外,还要略懂医学常识,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并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可以帮助广大的非临床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一些常见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人们用药的安全性,由“药物为中心”转变为“患者为中心”, 实现一种广义概念的药学服务。药学服务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来尽量保证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 不仅要求有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还要求药学人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培养上,除了有药学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增加更多更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 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学生,在我国制药型人才趋于饱和共处的状态下,拥有更宽的就业领域:各种类型医院(城市大医院、社区医院、机关医院,)药剂科、药房、临床药学科室;各种商业药房,医药企业药学服务,乡镇卫生院,康复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17]。

传统模式、 临床药学模式与新型模式关系见图1。由图1 可见,新型模式结合了传统模式与临床药学模式的优点,具有更强大的药学服务功能。

图1 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图

4 新型药学教育模式构想的实现

4.1 药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

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药学教育的目标长期以培养“新药研究及制备”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导致药学生知识面、就业面窄,制约了药学教育的发展。 因此,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当前药学院校的不同分类,其中,医科大学或医学院校开设的药学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医学资源,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既保持传统药学的特点,同时兼有生物,医学,社会人文等完整医药知识体系的药学从业人员;而化工、理工、工业科技大学等可利用自身优势仍然以培养传统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新药研发和制备提供力量。

4.2 课程与学制设置的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对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我国目前药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化学为主,缺少药学服务型人才所需的相关课程。在医学类院校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化学与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并重,通过减少或整合化学类课程的门类和时数,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物治疗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高级药学实践等与药学服务相关的课程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见图2。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 大类,包括“化学基础”、“生物医学”、“药学专业”、“人文与管理”, 优化组合医学类课程和化学类模块,在不增加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删减和整合教学内容,使重心由“药物”转向“患者”。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构建以药学服务为导向的药学综合实践平台,区别于传统的药学实验及实习安排,课程设计实践方式多样化,除了安排学生去实验室、药厂、研究所等机构外,更多地安排学生去医院、药店、门诊、戒毒中心、慢性病护理中心、药物信息咨询中心、家庭护理机构、社区药房等机构见习或实习,为培养药学服务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2 主要课程框架构建

新型课程体系涵盖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及人文与管理等内容; 为体现改革特点增设基因工程药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及人文学科知识,如社会医学、药学伦理学、医用写作、临床沟通技巧等科目;使得生物学、医学及人文管理知识在药学人才知识结构中比重加大,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药学服务教育方案。 因为科目较多可以以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开设,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保证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面变宽,有利于满足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层次。

综上所述,在药学本科四年制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有助于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修订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群,实现从“药物”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新模式转化。

5 结语

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人才知识背景、人才就业走向的要求,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患者要求药学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因此,药学教育机构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自觉调整药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与教学模式是必然的。 由此,培养大量具有能够灵活运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沟通技巧和解决合理用药等药学服务能力的药学专业人才是药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1] 王玥,杜守颖,吴清,等.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临床药师的培养[J].药学教育,2012,28(1):7.

[2] 孙路路,栗芳,奚宝晨.培养药学专业型人才教育改革的设想[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7):622-624.

[3] 胡晋红.医院药学带给我们的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0):7-11.

[4] 王玉琨,李晨,辛春艳.国内外药学院培养模式的探讨和体会[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50-54.

[5] 任桅.浅析药学服务与全程化药学服务[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1(4):549.

[6] 蒋君好,陈颖,李勤耕.发达国家药学教育模式转变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80-1481.

[7] 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9-13.

[8] 张屹,张虎.面向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2):84-86.

[9] 沈良斌,冒小璟.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65-66,92.

[10] 邓念英,江志华,杨辉.药剂科服务质量改进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5,26(7):954-956.

[11] 吕小群,方忠宏,姜玲海,等.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1,11(2):60-62.

[12] 刘飞,赵雪梅,王桂玲,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药学教育满足社会需要[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9-140.

[13] 闫冠韫,杜智敏,吴延丽,等.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药学教育,2014,30(6):19-22.

[14] 刘雅,张海港,苏敏,等.PBL 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实习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4):135-136.

[15] 张翠玲,李红梅,张桂玲,等.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154-156,159.

[16] 郝国祥.我国临床药学专业建设文献计量分析[J].药学教育,2015,31(1):27-33.

[17] 骆航,王文渊,周振华,等.药学服务能力本位下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64-672.

猜你喜欢
药学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