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之我见

2015-01-20 15:36聂绍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内科硕士心血管

聂绍平

医师能力培养

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之我见

聂绍平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

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培养;教育

Cardiovascular medicine;Postgraduate;Training;Education

医学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首要科学,教育是国家建设的百年大计,而研究生教育是百年大计上的一块重要基石。因此,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心血管内科包含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水平,因而其硕士研究生培养责任重大。现回顾个人带教经历,结合对当前医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探讨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

1 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科研与临床能力分析

1.1 科研能力 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研究生年轻、思维活跃、能独立思考,有成就一番作为的热情。但也存在对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临床经验不足等缺点,难以快速结合临床发现实际问题,激发科研灵感,对科研想法可行性的判断、细节的把握、困难的预估等亦有不足。往届硕士生有一定的临床能力,但英文能力一般较弱,不利于其阅读英文文献,提高科研水平。

因此,导师作为学生的师友,需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科研素质。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包括指点科研方向、改进实验方案、及时鼓励好的想法,以及及时指正不良情绪等。

1.2 临床能力 心血管内科作为大内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浩瀚,疾病谱多急、重。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程度不足,同时尚未进入临床工作,因此,需对学生的临床培训严格要求,坚持奋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同时不忘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其在硕士期间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2 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科研与临床能力培养方法介绍

2.1 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型硕士对专业英语水平、信息搜集和提炼能力以及科研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刚入学期间,由于研究生之前未受过文献检索、阅读、概括、提炼等能力培养,因此应配合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重点加强上述方面的锻炼。下面浅谈一下笔者的带教经历。

2.1.1 文献检索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尽快安排其进行心血管网站建设的相关工作,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锻炼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1,2]。①论文是前任工作的精华,亦是学生以后工作“硬实力”的表现。明白了文献的重要性,就要锻炼文献阅读能力。价值较高的文献多为英文,这让刚毕业的学生头痛不已,因此需要大量的阅读,提高英文尤其是专业英文水平,慢慢“上道”,最终熟能生巧,达到阅读无障碍的程度。②了解心血管内科相关专业杂志如Circulation、JACC、EHJ等,以及权威的综合性杂志如NEJM、Lancet、JAMA等,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③一篇文章动辄几千字,却并非都要全文精读,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要学会提炼,准确找到文献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是只需阅读摘要,还是找出重要部分精度,还是全文通读。④想快速、高效、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必须掌握搜索引擎利用技巧。文献浩如烟海,怎样在烟波浩渺中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那叶扁舟至关重要,因此,文献检索技巧十分重要。直接用通用搜索引擎如“Google”是较为简单的方法,但其难以找到真正需要的内容。专用的文献数据库是更为常用的途径。目前,中文文献数据库主要有“万方数据搜索平台”、“中国知网”等,国外文献数据库有“Pubmed”“Science Direct”“Ovid”等。尝试不同的词语搭配,并配合语法,以尽量贴近目标,排除无关因素。从一般检索到高级检索,从关键词到全文,“OR”、“AND”的使用等细节都需精确把握,这样才能查准查全,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文献是科研的开始,同时又是科研的最终呈现。应尽快掌握文献检索和阅读技巧,并做到学以致用。

2.1.2 交流学习 在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及网络应用能力锻炼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科研组会,学生在会上发言,表达想法、分析论文、互相讨论,与同学切磋,向老师请教。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写作、口语水平。

2.1.3 实地锻炼 在学生有自己的课题之前,先安排其加入已有的实验小组,了解即将加入的科研项目,接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材料和试剂购买等具体内容,培养科研素质。

2.1.4 指导学生选题、开题 应首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在脑海中能够形成完整、严密的实验架构图,这在课题设计、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选定可行、新颖的实验方向,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大胆创新,而实验过程又应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不能妄想一蹴而就。

2.1.5 论文撰写 经过了艰苦的实验后,获得理想的结果固然可喜,但将结果化为能为人所用的成果又是一道关卡,即论文撰写。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即应撰写综述,对相关实验的现状了然于胸。获得结果后,应实事求是。科研包括失败,包括阴性结果,但不容许造假,因此应坚决戒除学术造假的不正之风。硕士生应合理运用相关流行病学、统计学知识,将繁杂的实验化为一目了然、可信性强的图表,并应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论文质量。

2.2 临床能力培养 目前专业型硕士对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轮转过程中,通过独立管患者、值班、教学查房等,完成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工作量,临床能力及与患者的交流能力可得到加强。著名的医学家吴阶平教授曾经说:“看一个患者就是一次科研。”这正是临床能力并非一张处方一把刀冶,而是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总结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最佳写照。

3 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反思

目前我国医学硕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类。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专业型硕士投身于临床轮转工作,难以抽身潜心研究课题,在之后的论文撰写、项目申请等工作中亦举步维艰。而科研型硕士虽锻炼了科研能力,但长期埋头于实验室,导致临床能力得不到锻炼,工作后又要“从头再来”,难以做好“服务大众”。

我们不希望学生在几年的实验工作后突然又接触患者看病,导致未能学以致用,之前的努力只是为了毕业、学历,而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又力不从心;亦不希望作为一名“研究生”却未从事过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所受的临床培训又根本无需读研,于本科毕业后任何一所三级医院都能完成,导致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只能重复机械工作而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医匠”[3]。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将时间用于探索而非照本宣科模仿前人工作?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是否能强制脱离临床,最终导致大部分人学非所用?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科研,以及如何在做科研的同时锻炼临床能力,做到科学研究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心血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大任务,有待进一步改进[4]。

4 小结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关键衡量指标,临床能力过硬又是以人为本的最佳注脚。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科学进步努力。应培养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合格临床医生,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此外,在目前较严峻的医疗环境下,既要敢于放手,又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的医德、医术全面发展。

[1]聂绍平.心血管专业研究生网络技能培养浅见.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7,5:635-636.

[2]聂绍平.医学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

[3]聂绍平.心血管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素质培养浅见.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710-712.

[4]王中群,严金川.心内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反思.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62-165.

10.3969/j.issn.1672-5301.2015.06.022

G237.5

A

1672-5301(2015)06-0571-02

2015-05-25)

猜你喜欢
内科硕士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