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的临床分析

2015-01-21 10:49谢鸥
当代医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尿蛋白肾病中医药

谢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根据我国学者统计,糖尿病肾病在我国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3.48%[1]。近年来,糖尿病的死因占首位的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衰[2]。由于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国内外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十分重视,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为了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7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n=35),入选患者均参照WHO诊断标准确诊,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四肢酸软、舌头黯红、脸色苍白、四肢冰冷、腰部酸痛、脉沉细无力[3]。试验组男 17 例,女 18 例,平均年龄(53.0±12.3)岁,其中4例患者下肢浮肿,4例患者高脂血,8例患者高血压,10例患者注射胰岛素,9例患者口服降糖药。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0±11.4)岁,其中5例下肢浮肿,5例高脂血,15例高血压,4例注射胰岛素,6例口服降糖药。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的饮食为优质低蛋白,蛋白规格为0.4~0.6/(kg·d),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治疗,保证 2hPBG<9.0mmol/L,FBG<7.0mmol/L;伴高脂血症者,服用辛伐他丁20mg,每天1次[4],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参芪地黄汤治疗方药如下:0g太子参,15g丹皮,12g山药,15g生地,20g金樱子,20g丹参,15g茯苓,30g白茅根,15g泽泻,20g生黄芪,30g芡实,30g益母草,30g车前子。每天1剂,分早晚口服水煎250mL各1次[5]。对于肝胆湿热者,采用茵陈、竹茹;脾虚湿盛者加荷叶、白术的治疗方法。1个疗程为7d,共服用3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Scr、24hUpro、BUN。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7d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尿蛋白排量改善情况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总结。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肾功能指标主要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方面。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h尿蛋白定量下降>4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2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20%[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尿蛋白排量(UAER)改善情况对比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尿蛋白排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蛋白排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的尿蛋白排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2组尿蛋白排量(UAER)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2组尿蛋白排量(UAER)改善情况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35.41±36.42 70.18±19.87a试验组 35 133.37±38.42 63.23±18.38ab

3 讨论

中医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属于消渴肾病的领域。其症状主要体现为阴阳两虚、气虚血瘀和脾肾亏虚等方面。其中肾虚是诱发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发生病变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对身体的其它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7]。发生病变的脏腑主要是肺、脾、肾,肾尤为关键,各个器官之间往往都是相互影响。

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70例DN患者,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P<0.05)。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阶段和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是本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通过辩证施治的方式为患者选用合适的方剂,从而达到改善肾虚血瘀的目的,促进患者机体阴阳平衡。根据现代药理可以证实,服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茯苓、泽泻、丹参等中药材均可达到降血糖的功效[8]。其中,黄芪可患者机体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有利于消除尿蛋白,对患者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的临床指标也都得到显著改善,试验组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1] 刘芳,李岩等.黄芪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4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导报,2009,4(34):60-61.

[2] 陈翠兰.血瘀与糖尿病肾病[J].吉林中医药,2010,23(6):28-29.

[3] 曾庆祥.糖尿病肾病从瘀论治[J].吉林中医药,2011,21(3):145-146.

[4] 李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药学刊,2007,25(6):1302-1304.

[5] 钟宏琳.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3,25(16):127-128.

[6] 蔡霞英,黄宝英,王贻芳,等.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31):153-154.

[7] 何红辉.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3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2,10(8):148-149.

[8]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7-8.

猜你喜欢
尿蛋白肾病中医药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重女轻男”的肾病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