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Y两优90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5-01-23 00:50
作物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幼穗穗肥叶色

周 先 红

(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农技站,湖南辰溪 419509)

杂交水稻Y两优90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周 先 红

(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农技站,湖南辰溪 419509)

Y两优900具有株叶形态好、植株较矮、结实率高、耐高温和耐低温等特点。从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等方面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杂交水稻;Y两优900;高产栽培;技术

Y两优900是以超级杂交稻骨干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交选育的感光型强优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重点苗头组合,是通过进一步塑造动态理想株型和扩大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而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及品质

2014年在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团坡村和炮台村作中稻栽培试种共3.45 hm2,试验田土质为壤土,以辰溪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组合深两优5814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平均单产11 325 kg/hm2,比对照增产10%。同年在辰溪县长田湾乡马王塘村示范1.35 hm2,平均产量11 400 kg/hm2,比对照增产10.5%,其中最高产量丘块达到13 125 kg/hm2。2014年在全乡推广面积达12.2 hm2,平均产量11 520 kg/hm2,比深两优5814增产10.5%。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0.4%,垩白度1.0,透明度2级,胶稠度89 mm,直链淀粉含量15%,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好,商品性极佳。

1.2 株叶形态和农艺性状

株叶形态好,株形松散适中,叶片着生角度小,上3叶挺直、微凹,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光能利用率高;植株较矮,株高约115 cm,重心较低;茎秆粗壮、坚韧,后期茎叶功能强,高度耐肥抗倒。农艺性状优良,分蘖力中等,生长旺盛,特大穗型,灌浆动力充足,后期枝梗活力强,结实率高。平均每穗总粒数325.8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5 g。易脱粒、不落粒。

1.3 生育特性及抗逆性

在辰溪县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5 d左右,田间表现耐高温和耐低温能力都比较强,田间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后期落色好,结实率高而稳定。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采用水育稀播壮秧方式育秧,秧田翻耕后每公顷施45%复合肥450 kg做底肥,过4~5 d再平整秧厢播种。一季中稻每公顷大田用种11.25~15 kg,每公顷秧田播种112.5~150 kg。秧苗2叶1心期施好“断奶肥”,每公顷用尿素45 kg;移栽前3~4 d,每公顷施用尿素75 kg作“送嫁肥”。

根据Y两优900的特征特性,一季中稻插植规格采用宽行窄株16.7 cm×33.3 cm为宜,每穴2粒谷苗,每公顷基本苗60万~90万,东西行向,用专用划行器划行或拉线移栽,移栽时浅插,分蘖节入土2~3 cm。

2.2 合理施肥

施肥总量根据各地土壤肥力状况和栽培习惯。一季中稻以每公顷225~270 kg纯氮为宜,氮肥施用的前后比例为基蘖肥∶穗肥=6∶4,氮、磷、钾的比例为1∶0.6∶1.1。肥料分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三类施用。

基肥结合大田耕整每公顷施农家肥3 750 kg,45%复合肥600 kg;也可每公顷施用菜枯750 kg,45%复合肥600 kg。

分蘖肥分1~2次施用。第一次,移栽后5~7 d返青时施尿素105~135 kg,氯化钾(含K2O 60%)112.5 kg;第二次,移栽后13 d看苗情每公顷施尿素45~75 kg、氯化钾75 kg做平衡肥(不缺肥不追第二次分蘖肥)。

穗肥分幼穗分化肥、促花肥和粒肥3次施用。当主茎进入幼穗分化二期左右时每公顷施尿素6~8 kg,45%复合肥10~15 kg,氯化钾7.5 kg做幼穗分化肥。当主茎进入幼穗分化四期时每公顷施尿素45~75 kg,氯化钾112.5 kg做促花肥。在抽穗90%后每公顷叶面喷施“谷粒饱”22.5包做粒肥。

穗肥施用的前提是群体叶色必须落黄,否则,应减量并延后施用;叶色提前褪色(幼穗分化2期以前)的多施,苗数偏少的多施;底肥施有农家肥的可少施。

2.3 科学管水

整田后开好大田围沟,便于排灌和晒田。移栽后灌浅水,返青活棵到有效分蘖临界期间歇灌溉,即灌水1~2 cm,自然落干3~4 d后再灌水1~2 cm,如此周而复始。每公顷苗数达到225万左右时,开始排水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的方法,晒到群体叶色落黄。若达到规定施穗肥的叶龄而叶色未转淡落黄,则应继续晒田,不能复水施肥。灌浆成熟期采用间歇灌溉,干湿交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以确保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

2.4 综合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统防统治方法。重点是秧田期稻蓟马,大田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1,2]。近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所加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应引起高度重视。此病由飞虱、叶蝉等迁飞性昆虫传播,主要应加强秧田期及大田前期的施药防治,达到“治虱防矮、治虫防病”的效果。

[1] 陈延安,姚青海.杂交水稻甬优9号在庆元山区试种表现[J].中国农业信息,2014(3):61.

[2] 李建武,邓启云,张振华,等.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488的栽培特性及在海南的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4,28(1):19-21.

2015-03-04

周先红(1966-),男,湖南辰溪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971089429@qq.com。

S511.048

C

1001-5280(2015)02-0204-02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2.24

猜你喜欢
幼穗穗肥叶色
多穗型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与产量构成
夏 荷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幼穗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四分体期低温胁迫对2个小麦品种幼穗结实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申优26”不同穗肥施用方法试验初探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泰安气候条件对‘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