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

2015-01-23 18:28杨强郭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3期
关键词:弹簧圈瘤体偏瘫

杨强 郭放

40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

杨强 郭放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良好率85%,轻残率10%,重残率5%,无植物生存和死亡。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1例偏瘫,经治疗后治愈。头晕、头痛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均无再出血,23例患者载流动脉通畅,瘤体栓塞完全,尚无复发。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法。

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主要病因[1],脑动脉壁膨出异常,在发现破裂出血后,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血管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通过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本次研究分析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到本中心(北京宣武医院及郑州颐和医院)就诊,男23例,女17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4.8±7.6)岁;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22例,Ⅱ级12例,Ⅲ级6例;经诊断共45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16个,前交通动脉瘤1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个,椎动脉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动脉瘤2个;患者临床表现为:24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首发症状,2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偏瘫,1例昏迷;患者参加研究时,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行Seldinger法侧股动脉穿刺,使用欧乃派克造影剂,脑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位置、大小和形态,选择合适大小、长度铂金弹簧圈ev3或Microvention),全身麻醉下肝素化,取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在载瘤动脉通畅下使瘤体完全致密栓塞(>35%),术后适当使用低分子肝素3 d抗凝,20 mg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7~14 d。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或侧脑室外引流。

1.3 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治疗效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分级评定对比 40例患者经血管介入治疗,良好率85%(34/40),轻残率10%(4/40),重残占5%(2/40),无植物生存和死亡。

2.2 患者介入治疗情况分析 40例45个动脉瘤患者,31个动脉瘤患者完全闭塞,14个动脉瘤大部分闭塞。 其中1例患者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继续行弹簧圈栓塞,术后脑内血肿形成后实施血肿清除,术后未发生后遗症。

2.3 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 40例患者,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1例偏瘫,经治疗后治愈。头晕、头痛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2.4 随访观察 随访10个月,随访率100%,40例患者均无再出血,23例患者载流动脉通畅,瘤体栓塞完全,尚无复发。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通常体积较小,无临床特异性,在未发生破裂出血时,临床诊断困难,难以发现。而在诊断发现破裂出血后,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通常在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时,应立即明确病因并采取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在治疗时侵袭性小,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低,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通常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时,多需要掌握介入适应证。患者囊状动脉的瘤颈瘤体<1/2[4]时,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于宽颈动脉瘤可使用双导管技术、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下栓塞治疗;患者开颅风险大、无法耐受手术及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等,也可采取栓塞治疗。在本组研究中,40例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治疗良好率85%,轻残率10%,重残占5%,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由此可见,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1例偏瘫,经治疗后治愈。头晕、头痛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均无再出血,23例患者载流动脉通畅,瘤体栓塞完全,尚无复发。脑梗死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常见并发症,并会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通常患者在置入支架后,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免形成支架内血栓。术中导管应通畅滴注,选择合适弹簧圈,缩短操作时间,以免过度栓塞。血管痉挛是出血后常见并发症,患者早期介入治疗,轻柔操作,并采取尼莫地平等综合措施预防。术者在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时,安全性高,但依然有出现动脉瘤破裂风险,应合理填塞弹簧圈,不可强行推进;若弹簧圈突出动脉瘤体外,造影证实有造影剂外溢,应立即中止肝素,迅速填塞,闭塞破口。术后采取CT检查,掌握出血情况,必要时采取外科手术。

术者在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时,应轻柔操作、耐心细致,在掌握动脉瘤的体积、位置、形态后,选择合适大小铂金弹簧圈,并送入动脉瘤体内,弹簧圈在瘤体满意后才可解脱,造影观察栓塞不完全时,应于动脉瘤内再次置入弹簧圈,直到动脉瘤体栓塞紧密。

总之,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应掌握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适应证,患者病情符合要求,术者操作技术过关,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法。

[1]冯光,段继新,马廉亭,等.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4):391-394.

[2]张红梅.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麻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0):21-22.

[3]吴永发,沈洁,黄清海,等.不同栓塞程度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囊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2):195-199.

[4]王斌,黄玉杰,那世杰,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1):1146-11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020

2014-10-29]

450047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弹簧圈瘤体偏瘫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