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2015-01-23 18:28盛惜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3期
关键词:胸痛休克溶栓

盛惜英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盛惜英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按照其年龄分段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8例。同时对其进行心电图、X线等检查,并进行一系列给氧或溶栓治疗,然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老年组不典型症状53.57%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肌坏死、胸痛或休克等多种临床特征,所以应重视其临床各项检查结果的分析,同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抗凝类药物、溶栓治疗等,并加强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这些方法可有效的减少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属于危重型的一种内科疾病,其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常常会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会出现胸痛、休克、心肌损伤等多种临床表现。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与健康[1]。而目前临床上对其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药物治疗和溶栓治疗,且效果明显。下面本文将对选取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7.5岁。并将其按照年龄分段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8例,其中中青年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0~55岁;老年组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60~85岁;通过询问及检查发现,中青年组冠心病4例,高血压7例,吸烟者15例;老年组冠心病12例,高血压18例,吸烟者20例,糖尿病8例。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入院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X线及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等的检查及检测。让所有患者均采取卧位休息,并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及血压、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常规监护与治疗,并在监测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意识等的变化情况。同时迅速形成静脉注射通道,选取适量的吗啡给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以此来为其进行有效的镇痛;对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则立刻进行电复律或者采用胺碘酮进行静脉注射;对无低血压现象但持续胸痛的患者,选取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注射;或者根据患者的症状情况及禁忌证选取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并对其他没有任何禁忌证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选取适量的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药物,对其进行静脉滴注给药治疗或采用PCI置管溶栓给药治疗;同时可选用他汀类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控制治疗。

1.3 诊断标准 对所有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应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度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依据[2]。①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且其发生急性、严重性的胸痛并超过20 min,而服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时,可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②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其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出现Q波持续异常或两个以上的导联产生QS波,并持续24 h以上者,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③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验,其酶的测定值或心肌蛋白标志物出现持续异常的现象,或显示先升高后降低的情况时,可确诊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

1.4 疗效评定标准[3]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的评定分为治愈、好转、未愈和死亡。治愈: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能从事正常的活动;好转: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从事轻度活动;未愈: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发生恶化;死亡:患者经治疗无效,而发生休克或心力衰竭等情况,从而导致的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征对比 中青年组28例患者中,典型胸骨后压榨性疼痛21例(75.00%),症状不典型7例(25.00%);老年组28例患者中,典型胸骨后压榨性疼痛13例(46.43%),症状不典型15例(53.57%),且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损伤或休克等症状。老年组不典型症状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中青年组中治愈11例(39.29%),好转13例(46.43%),未愈3例(10.71%),死亡1例(3.57%),治愈率为39.29%;且其中患者发生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心源性休克导致的。老年组中治愈10例(35.71%),好转12例(42.86%),未愈4例(14.29%),死亡2例(7.14%),治愈率为35.71%;且其中患者发生死亡的原因有: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力衰竭。经两组疗效对比,其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而引起心肌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患者心肌局部产生的坏死[4],其临床表现多为胸痛、心肌坏死、并发心律失常或休克等。而通过本文探讨的结果可以看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中青年患者中,其临床症状表现明显比老年患者的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机体功能在逐渐减退,而致使其痛觉的敏感性也随之降低;或者是由于其冠状动脉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了狭窄的现象,也促使患者的疼痛感下降。而在疗效对比中,中青年与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死亡率均无太大差异,说明采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或采取溶栓治疗等,都可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律失常、心肌坏死、胸痛或休克等多种临床特征,所以应重视其临床各项检查结果的分析;同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抗凝类药物、或溶栓治疗等,并加强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1]周琦,王归真,王归圣.不同年龄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6-7.

[2]朱莉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85-86.

[3]肖青,张兰,闫哲.急性心肌梗死186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8(4):219-220.

[4]张书军. 4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87-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3.052

2014-11-12]

130600 长春市双阳区医院医保科

猜你喜欢
胸痛休克溶栓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