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析

2015-01-24 02:51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2期
关键词:血常规红细胞计数

李 涛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民医院,河南 潢川 465150)

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析

李 涛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民医院,河南 潢川 465150)

目的 探讨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析,避免标本溶血,确保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检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体验1000份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对溶血前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常规检验结果,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重大的干扰作用,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掌握规范的采血技术、规范的检验操作技术十分必要,避免溶血对血常规检验的干扰。

显微镜直接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标本采集仅注重生化检验,对血常规标本采集不重视,认为项目过于简单,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验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种检验,是诊断临床疾病的重要依据。由于平时在对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方法不规范,静脉采血不能一针见血,难以抽血的危重患者,抽血量过多、过少、或标本有凝块、标本放置过久、末梢采血未能深刺、挤压手指用力过猛,上机检测混匀过猛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碎片产生,使其检验结果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给医务人员造成误导,影响疾病的准确诊断,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血常规采集过程中,预防溶血现象的出现十分重要。本文选自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体检1000份血常规标本,然后对体检1000份血标本进行破坏导致溶血,对以上两组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0例健康体检人员平均年龄在(30±10)岁,患者不存在严重的消化、呼吸、心脑、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良好。体检人员都能积极配合,采血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实施,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使用EDFA-K2抗凝真空管,所有标本采集合格。

1.2方法:做好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准备,做好室内质控,质控物为高、中、低,对1000份未溶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然后将1000份血标本巨烈振荡导致溶血,再次对溶血标本检测,仪器采用日本希森美康D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由原厂生产,全血质控物为美国朗道,主要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指标,对500份溶血前标本进行红细胞、血小板显微镜直接计数,血小板手工计数稀释液为WTO推荐草酸铵溶液,红细胞计数液为赫姆氏液,利用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与红细胞的真实值,研究结果是否可靠。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溶血后所检测出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低于溶血前的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检查结果,差异更为显著(P<0.05),血红蛋白值基本不变(P>0.05)。1000份标本溶血前后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①溶血前标本检测结果。HGB:(130±10.5)g/L、RBC:(4.0±3)×1012/L、HCT:(41±10.5)%、PLT:(170±30)×109/L;溶血后标本检测结果,HGB:(131± 11)g/L、RBC:(3.5±2.5)×1012/L、HCT:(35±11)%、PLT:(280± 50)×109/L。500份溶血前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t=0.921<t0.05,P>0.05,红细胞t=0.960<t0.05,P>0.05,说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可靠,无明显差异。

3 讨 论

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中的一种基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标本的采集、规范的检测操作技术与检验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进行临床研究不可或缺的注意事项之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主要以电阻抗法对细胞进行识别,通过微孔时的各种微粒均可产生相应脉冲信号,除血中细胞外,血中细胞碎片均可产生假讯号,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高,溶血后标本红细胞碎片被仪器识别成血小板,所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红细胞破碎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比积降低,误导医师的诊断及治疗,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所以检查血常规一定要注意静脉采血不能溶血,末梢采血不能过度挤压,上机计数时血样混匀用力不能过猛,临床上我们发现,检验人员在处理稀释模式计数时,用力敲打试管,然后上机计数,这样做法不可取,一定要注意混匀力度,红细胞破碎后会导致血小板偏高。红细胞体积平均在80~100 fL,而血小板只有9~13 fL,因此破碎红细胞与血小板体积接近,易被仪器识别成血小板,正常血小板直方图是一条典型光滑的,倾向右侧的偏态曲线,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显示:异常峰出现,峰右移、尾部出现一上扬峰,不与横坐标重合,血小板检测值差异巨大,所以失去了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本次研究中,对体检人员的不同血样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除血红蛋白(HGB)无明显变化外(P>0.05),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等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血小板计数更为离谱,溶血标本不可靠,特别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操作不当会严重影响临床的诊疗工作。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在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看似很简单的检查,但操作不当,会完全失去临床检测的意义,主要注重两个环节操作:①规范静脉采血、末梢血采集的操作[1-2]。②抽血后必须混匀,血液充分抗凝。③严格控制血标本混匀的力度。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检验数据。

[1]刘健,梁玉霞.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

[2]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J].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

R446.11

B

1671-8194(2015)22-0172-01

猜你喜欢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古人计数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