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牛羊产业富民策略

2015-01-24 09:35沈洪学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宜昌市肉羊牛羊

文│ 沈洪学(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一、基础条件较好

1.饲草资源丰富。一是草地总量大。湖北省宜昌市有草山、草坡、滩涂等各类草地资源1125万亩,居湖北省第三位,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近919万亩。天然草地平均盖度70%以上,植被高度平均40厘米以上,平均干草产量1000千克/亩左右。二是草地分布广。高山、半高山、丘陵地区可利用面积约占宜昌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5%以上。千亩以上连片草地636片,可利用面积420万亩。三是牧草品种优。宜昌市天然草地植物共900多种,有500多种可被家畜利用,其中,组成草地家畜基础日粮的有50多种。四是秸秆多。宜昌市农作物秸秆常年约250万吨,利用率接近20%。五是酒糟、豆棉菜籽粕进一步被利用。目前,宜昌市酒糟、豆棉菜籽粕总产量约90万吨,有9万吨被用作牛羊饲料。六是废弃蔬菜变废为宝。宜昌市可饲喂牛羊的废弃叶菜、苔菜常年约50万吨。

2.发展路径科学。各地坚持生态优先,探索了一批牛羊发展模式,实现了牛羊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一是龙头企业模式。枝江市湖北丰联佳沃公司正在兴建的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实施肉牛生产区、生活休闲区、林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四区配套”建设。目前,宜昌市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肉羊1000只以上龙头企业达50个。

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远安县湖北丰瑞祥公司(兆丰牛业合作社)占地380亩,现存栏肉牛380头,已网络农户社员13个,每户养牛10头,未来5年将达到公司养殖母牛2000头和合作社社员养殖母牛2000头共4000头母牛的规模。目前,宜昌市这种养殖模式共38个。

三是合作社+农户模式。枝江市兴茂肉牛专业合作社网络社员43个,每个社员养6头母牛、年提供5头犊牛,农户向合作社购买母牛的资金由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所产犊牛由合作社高于市场价回收,每年可纯赚3万元。目前,宜昌市已发展牛羊专业合作社101个。

四是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夷陵区宜昌老高荒绿色生态家庭牧场在百里荒建设标准化养殖场,2013年出栏山羊近1万只,精加工肉羊2000多只,粗加工5000多只,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目前,宜昌市已建设家庭牧场872个。

五是收入过5万元模式。秭归县郭家坝镇白云村蔡祖盛,养山羊120只,种草3亩,年底可出栏肉羊近100只,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目前,宜昌市此类适度规模养牛户达445户、养羊户2900户。

二、五大制约难题

1.良种基础薄弱。一是优良品种保护开发不够。宜昌白山羊是湖北省3个地方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但现存的纯种宜昌白山羊数量已经很少。本地黄牛品质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宜昌市还没有专门的牛羊育种中心,种牛场、种羊场和牛羊品种改良站、冻精配种站很少,牛羊的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尚未建立健全。三是基础母畜严重不足。2013年底母牛存栏8.6万头,母羊存栏90万只,种牛种羊主要依赖外调。

2.饲草开发利用不够。一是草山草坡开发利用不够。宜昌市近期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500多万亩,人工改良草地还不足10%。中山、二高山地区种植紫花苜蓿、菊苣、白三叶和低山地区种植菊苣、牛鞭草、高丹草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人工种植牧草的利用率不到50%。二是冬闲田开发利用不够。宜昌市冬闲田面积80多万亩,种草面积只有7.3万亩。三是秸秆利用不够。宜昌市秸秆养畜利用率不到20%,与发达国家65%以上的秸秆利用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一是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存在机构不顺、人员偏少、经费不足等问题。二是牛羊产业人才缺乏。宜昌市精通牛羊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牧草种植技术的人才不足10人。三是科技服务滞后。宜昌市牛羊品种如何定向、不同区域的草种怎样选择,都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模式。人工授精技术落后,难以支撑当地牛羊产业快速发展。

4.品牌创建和加工增值严重滞后。一是优势品种没形成优势品牌。宜昌白山羊是全国闻名的地方优质畜禽品种,但还不是精品名牌,还没有体现宜昌特色的公共品牌,产品销售也处于零散状态。二是龙头企业不多不大。牛羊加工企业少、加工能力弱,现有的均处于作坊式状态。三是加工增值还没起步。绝大部分是卖活牛、活羊或屠宰后作鲜肉销售,牛羊精深加工还是空白。

5.政策保障乏力。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市级财政多年来没有扶持草地畜牧业。县级财政虽有投入,但额度不大。二是贷款难。专业合作社担保、联户担保、畜舍建筑抵押等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对牛羊规模养殖企业、养殖户的信贷门槛仍然很高,贷款额度较小,难以满足需求。三是配套保障措施滞后。能繁母牛、母羊及育肥牛羊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规模化牛羊养殖企业用地难、用电难问题依然突出,“三通一平”配套工程急需政策支持,各类机械尚未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三、建设百亿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1.明确发展目标。一是“十二五”末目标。到2015年,宜昌市肉牛出栏10万头,肉羊出栏200万只,基础母牛、母羊存栏分别达到10万头、150万只,牛羊产值达到35亿元,为宜昌市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达到100元。二是“十三五”末目标。到2020年,宜昌市肉牛出栏30万头,肉羊出栏300万只,基础母牛、母羊存栏分别达到40万头、150万只,牛羊产值达到100亿元,为宜昌市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达到300元。

2.厘清发展思路。

(1)创新理念。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坚持草地畜牧业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相统一;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做到牛羊生产不与林争山、不与粮争地,实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种养和草畜循环配套。推广种草养畜、秸秆养畜和舍饲养殖模式,实施养殖业内循环达标排放。加大粪污利用力度,提高种植业有机化水平,促进种养业大循环。三是坚持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实施牛羊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牛羊养殖与种植业、加工业及观光休闲深度融合,提高附加值。

(2)科学规划。一是出台两个文件。即《市政府关于加快牛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宜昌市牛羊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是合理布局。确立“东牛西羊、郊区奶业”的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建设肉牛、肉羊和奶牛三大草地畜牧业主产区。

(3)优化路径。重点主推两种模式。一是肉牛“1210”、肉羊“1531”养殖模式;二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即: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与合作社联手,养殖户向合作社购买母畜,所产犊牛和羔羊由公司回收,年出栏肉牛200头或肉羊1000只以上。

3.突出工作重点。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做大基础母畜总量。做好品种定向,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母牛存栏100头以上的种牛场100个、基础母羊存栏300只以上的种羊场100个。完善以县、乡为主的人工授精网络,建设肉牛冻配站100个、肉羊人工授精站100个。建设宜昌白山羊保种场5个。

(2)健全饲草供应体系,提高饲草料利用效益。按照东部平原“粮草轮作、秸秆利用”,西部山区“林草间作、菜草轮作、草地改良、划区轮牧”的思路,确保常年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00万亩、改良草地面积350万亩。示范推广牧草大面积种植、收割全机械化作业技术,加强“三贮一化”秸秆处理利用。力争优质牧草利用率达80%、冬闲田种草面积达6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50%。建设牛羊饲料生产工厂,进一步提高工业化饲料使用比重。

(3)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组建市级牛羊产业专家团队,建立牛羊产业首席科学家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开展以良种选育、品种资源保护、饲料转化利用、牛羊疫病防控为重点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推广兴山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做法,完善牛羊业技术服务体系。

(4)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宜昌特色品牌。重点培育5~10家到2020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进牛羊屠宰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肉牛加工能力达10万头、肉羊加工能力达100万只、牛奶加工达10万吨。着力打造“宜昌山羊”“宜昌肥牛”公共品牌,力争培育湖北著名商标3~5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三品一标”30个。大力推进产销衔接,加大牛羊肉加工连锁配送、冷藏冷冻直销力度。

(5)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成立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牛羊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二是鼓励县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市里要出台政策,激励各县市区级财政每年预算牛、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以上。三是建立牛羊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资金股本化等多种方式,支持牛羊产业发展。四是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采取专业合作社担保、联户担保、种畜禽抵押等方式,降低信贷门槛,提高贷款额度。探索建立保险机制,降低牛羊养殖风险。五是抓好设施配套。将草地畜牧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将其用地纳入农业用地总体规划,对其用水、用电、用油实行农业生产价格。

猜你喜欢
宜昌市肉羊牛羊
牛羊各几头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提高肉羊繁殖率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肉羊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肉羊快速育肥综合技术
草原的牛羊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牛羊市场近期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