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2015-01-25 05:30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医学阴阳观念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论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象思维;象系统;系统象思维;中医理论体系;作用

“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本质的属性,是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因而在古代,一切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想与知识都不可避免地运用到“象”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中医学历史发展过程中,“象”的观念与思维方法起到了关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东西文明差异与“象”观念的起源

“象”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蒙昧时期对天象的认识。早在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建立起以“四象”为基础的天文学知识体系,并在观察“四象”更替的基础上建立起最早的用于知道农业生产的天文历法知识。在殷商时期“象”又指龟卜时龟甲上裂开的纹路,古人认为龟卜之“象”与实际发生的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从而建立了占卜预测的方法。此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象”的概念逐步发展为与事物具体实在的“形”相对,成为用象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把握的一种认知方法。《周易·系辞》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此,“象”的观念与“观象”的方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的基础方法之一。

“象”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独有的观念,在西方文明中是找不到与之类似东西的,因此以“象”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中国原创思维方式,也是完全不同于西方逻辑思维的。要想深刻地理解这一差别,就必须要从东西方文明创生期谈起。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由于农耕文明是一成不变的定居生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一书是这样形容中国传统社会环境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在时间上、从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如果说中医学是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则西医学同样也离不开西方文化的根基。由于希腊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希腊文明从其诞生之初就属于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成不变的定居生活不同,航海的商业文明始终是要与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来打交道的。此后,虽然罗马帝国的崩溃使得西方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当中,但文艺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始终处于开放而流动的社会环境中。

相对来讲,群体愈大,包括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而为多数人所认知的共同经验就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变得愈发的困难。由此,语言作为人与人交流的中介就显得格外重要。形式逻辑起源于古希腊对语言学的探索,是将人类的思维剥除了表层的实际意义以后,所呈现出的构成人类思维基础的规则,无疑是拥有最广泛的普适性与确定性,因而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与保证。而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则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和原点。

而中国则不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属于最典型意义的农耕社会,加上地理条件的限制,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同根同种,都有着相似的文化基因与生活经验,并不存在完全陌生或异质的文明。因此,在中华这片大地上,相互之间的理解交流是不存在障碍的,在不存在交流隔阂的环境下,不需要严密的形式逻辑作为认识的起点,逻辑的优点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在古代中国不是没有出现过对逻辑学的探讨,如名家与墨辩,然而却始终难以成为学术主流的关注对象。形式逻辑在古代中国的不发达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需要形式逻辑对语言确定性的保证作用。然而,中国的语言与中国的学术虽然由于不以形式逻辑与概念为支撑而迥异于西方,但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使用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与标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象”的观念与思维方式。

2 “象”思维的概念范畴

由上可知,与逻辑学起源于对语言的研究不同,“象”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则源于人与人之间对视觉经验的传递。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性,生活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有着高度重合的共同经验,相互之间的理解交流不存在障碍与隔阂,而只需随意的指代就可使对方明了所需表达的确切内涵。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被严格定义的概念就显得复杂而不必要。由于双方有着彼此高度重合的共同经验,而这类共同经验往往并不依赖严格的概念定义与语言逻辑的限定,而是通过指代和意会的方式来实现相互理解与交流。而这些共同经验经过抽象的系统化总结,而固化在文化传承中,即成为了“象”。

因而笔者认为,“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观念,是指不依赖严格的概念定义与语言逻辑的限定,而是通过指代和意会的方式来实现相互理解与交流的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往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过抽象的系统化总结,从而成为固化在文化传承中特定的符号系统。

思维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观念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总体综合认识的集合体。观念则是人的思维活动固化在脑海中的结果,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从自身的理解与需求出发,对事物不同属性的认知与解释;另一方面,也是决定人们生产实践与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

思维是西方哲学中常用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是专指逻辑思维的,即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然而,当我们回归到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医学的环境中,中国(医)原创思维方式显然与源自西方的概念思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它虽然同样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活动,但却并不以被严格定义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基础,而是将对“象”的概括作为思维活动的起点。故“象”思维的概念,实际上即指以“象”作为基本单元的思维活动。“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在“象”思维的过程中,依照“取象比类”方法建立起来的“象”观念系统,则是“象”思维的核心内容。不同于西方执著于原因与结果的形式逻辑方法,中国古代先民们认为现象与本质有着统一的属性,因而可以将天地万物的普遍特征与根本规律抽象成简约的“象”,即以象征的方法来代表或区分不同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由此,“象”的观念成为中国学术的理论基础与本质特征,与形式逻辑的方法相比较,“象”的方法在牺牲了确定性的同时却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思想的开放性与普适性,而实践经验的验证则成为“象”的真伪取舍的根本基准。

3 象系统与系统象思维

基于上述研究,当我们再重新审视中医学中的象思维时会惊奇地发现,象思维是以3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参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据三者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别命名为“具象思维”、“意象思维”和“系统象思维”。

3.1 具象思维

指以物象为媒介的思维活动,即从某一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形象或现象出发,以类比或类推的方法获得灵感的一类思维过程。其典型示例如提壶揭盖法,是以生活中提起壶盖使壶中茶水得以畅流这一常见现象,来形象比喻运用宣肺利尿法治疗气郁小便不通;又如增水行舟法,是以增加河道水量以推动行船来比喻运用生津润肠以行大便之法治疗温病热结津枯的便秘症。

3.2 意象思维

是指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从而使抽象观念更加易于把握与运用的一类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如肝属木,即是以植物生长来象征肝具有主生发、主疏泄、喜条达等功能与特性。这在中医学理论中更为常见,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涉及意象的象征。

3.3 系统象思维

指通过运用经过抽象的系统化总结,而固化在文化传承中、用于指代人类共同经验的特定符号系统(即“象系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如阴阳、五行与精气神理论。

这三者之中,具象思维是依据具体、独立的象来进行思维活动,是象思维的初级形式,其作用是帮助医家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感;意象思维则带有一定的普适性,是对具象思维的提炼与升华,是具象思维与系统象思维两者间的中介;而系统象思维是对意象思维的系统化总结,是象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作用是用于规范思维过程,从而可以作为构建中医理论的基础。

如前所述,“象”观念即为人类共同经验经抽象总结而固化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符号,这类符号经人脑的系统整合后就可以形成象系统。此象系统即为系统象思维的基础。象系统不同于单独的象,象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象组成,每个象都并不是孤立的,其不仅是代表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且也是解释整体现象的系统性方法。

系统象思维是依据象系统而展开的思维方式。象系统相对于个别的象,有着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其一,象系统间不同的多个象代表了对整体属性的分类方法,即任何属于整体中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系统象思维的方法确定其象的属性。正如阴阳与五行的方法,可以将天地间的任何事物均划分其阴阳或五行的属性,又如五脏六腑作为人体生理功能之象,也可将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全过程全部纳入其中。其二,象系统内各个象之间是相互关联而非割裂的,任意两个象之间都必然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多种关系。如阴阳之间有消长变化,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气血之间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等。正是由于这些相互关系的存在,才使得象系统中的各个象融合为一个整体。

4 系统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依据象思维的方法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在构成象思维的3种类型中,对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具象思维是较为初级的象思维形式,通常都是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与现象出发,而获得解决医学问题的灵感,这在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较为实用,而随着一些具体治法或方药的流传,也逐渐积淀在中医理论之中。如前述治法理论中的提壶揭盖、增水行舟等,又如药性理论中核桃补脑、瓜蒂安胎等,再如脉象理论中的鱼翔、釜沸、弹石、解索等不一而足,以往大多数有关象思维的研究均由此入手。然而具象思维只是象思维的初级形式,虽然也可体现中国原创思维的智慧,但更多的只是如零金碎玉一般孤立、单一的存在且不成系统。仅依据具象思维,我们得到的中医理论将仅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经验堆,是无法构建体系的。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借助于系统象思维的作用。

由此,当我们再系统分析中医理论体系时,首先发现中医学的理论正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象系统所构成。与西医学由各个单一事物命名概念,组成整体不同,中医学理论更多的是依据整体而划分的。如脏腑理论,即是首先根据阴阳学说将人体的内脏系统划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而后又根据五行学说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五脏与六腑,最后则根据阴阳与五行所代表的属性,将各种生理功能分门别类地纳入到相应的脏腑当中。如中药的性味理论,也同样是首先将药性依据阴阳理论划分为寒、热、温、凉四性,而后又依照五行理论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再进一步根据药物的实际功用逐一分辨其具体的性味属性。这也是系统象思维的一个典型例证。

中医学理论所涉及的象虽然众多,但究其根本可归纳有三大象系统,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根本,即阴阳、五行与精气神。阴阳具有相反相成的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无形的均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有形的均属于阴。中医学认为,世界上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与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之象来概括。就人体本身来说,背为阳,腹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六府为阳,五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就病证来说则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气机运动则升、散为阳,沉、降为阴;在药性上则是温、热为阳,寒、凉为阴等。中医阴阳之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阴阳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如气与血、卫与营、藏与府、清与浊、阳气与阴精等;其二,阴阳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包括寒热、水火、虚实、上下等;其三,阴阳是对形神关系的代称,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四,则是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4种用法交错使用,其中第一二种最为重要,后世无数重要的思想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五行之象则与阴阳不同,五行之说虽也代表了5种不同的属性,但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中医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分类方法。在中医学中,依据五行学说的指导而构建的藏象学说,是中医五行之象的核心内容。中医学认为,虽然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脏、腑及各器官、组织、形体诸窍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藏象学以五脏为主体,运用五行理论的组织原则,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五脏则代表着人体的5个系统,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5个系统之中。《内经》将五行与五脏相匹配,即以木配肝、火配心、土配脾、金配肺、水配肾,而其他如六腑、五体、五窍、五华、五志、五声等人体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同样依次匹配。中医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藏象学又运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方位、季节、气候等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勾画了一个内外相应的整体脏腑模式。通过五行归类,运用五行学说来推求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生命之间以及脏腑与体外自然界的同类相应、五行生克和相生关系。中医基于“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可以通过天地五行之气的盛衰变化来推知人体五脏之气的盛衰变化,从而对疾病的发生与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判断,由此形成了相应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理论。

中医学中第三个主要的象系统是精气神理论。不同于阴阳与五行,精气神之象更多的是强调对层次高低的划分。这其中“精”是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各层次的有形元素,如精、血、津液等;“气”是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无形元素;“神”则是对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的形态功能及生命现象的综合表现。在精气神理论中,“神”是其核心观念。中医学以“神”作为中医学揭示生命活动现象规律的一个着眼点,更加强调“神”是“精”和“气”的主宰。

神志昌明直接决定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是人类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等说法。同样,人之衰老亦是形与神离的结果:“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因此,“独立守神”、“积精全神”、“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类似的内容,也成为中医对健康追求的最高境界。

阴阳、五行与精气神三者恰好构成了一个三维理论框架,古人正是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将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知识,通过系统象思维的方法,提炼并改造为适合的理论形式,然后按照理论的来源、特征与形式的不同,分门别类依次填充到这一理论框架当中。而意象思维则作为着眼于微观具象思维与着眼于宏观系统象思维之间的中介,将两者相互联系起来,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1]张宇鹏.“象”的观念与藏象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30-931.

[2]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刘天君.具象思维是中医学基本的思维形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33-34.

[4]王永炎,张启明.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J].自然杂志,2011,3(3):133-136.

R222.19

A

1006-3250(2015) 02-0117-03

2014-11-22

2010年度国家973专项课题-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2011CB505401);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象观念与象思维研究(YZ1306)

猜你喜欢
中医学阴阳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