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治痰知要

2015-01-25 06:12李爽姿王勤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朱丹溪二陈汤痰饮

李爽姿,王勤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丹溪治痰知要

李爽姿,王勤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重点阐述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对痰证诊疗的独特见解。论痰治痰是朱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他从整体上认识到在气、血、痰、郁四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由是论“痰”证时反复阐发、举例论证、立法稳妥。论“痰”之精要要在宏观的整体视角,认为临证治痰必先求其得病之因,审其所犯何邪,坚持从实际病情出发,先视标本缓急而后辨证施治;其治痰之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深刻影响。

朱丹溪;痰病;论治

朱丹溪是治痰大家,论痰治痰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元以前,治痰不外吐、下、温等法。朱丹溪却言:“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易生而多。”批评了治病不求其本,专事汗、吐、下、温之弊并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还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这些学术见解至今影响深远。

1 论痰:宏观的整体视角

朱丹溪论“痰”有其精要之处。“痰”为病理产物,其生成与气、血、津液有密切关系。血与津液的正常运行全赖气的推动,气、血、津液一有阻塞即积痰成郁致病,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病因学说从《内经》始至宋·陈无择《三因方》止,似已成定论,将痰饮外归六淫、内归七情引起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作为病而未作为因。朱丹溪则将痰饮作为致病因素加以讨论,如“无痰则不能作眩”、“癫狂病……大概多因痰结心胸间”等,这种把痰饮作为体内致病因素的观点,冲破了宋元以前病因学说的框框。

尤其是针对中风病的论说,朱丹溪认为:“西北气寒,为风所中,或有之矣。东南气湿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他在中风主痰说的病因学观点指导下,将左右半身不遂分为痰血两证,谓“半身不遂,大率属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既关注于外风,又纠正了前人、古人以偏概全、误内风为外风之弊,彰显出论痰中宏观的整体视角,可谓中风病因学上的一大转折点。

朱丹溪在其所著《金匮钩玄》《丹溪心法》等书籍中,都列有“痰门”,专事探讨痰病的理法方药。总结起来,朱丹溪所论“痰”病有十:即风痰、湿痰、热痰、寒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虚痰。在病因病机方面,论“痰”有如下几点精要。

其一,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可随气机升降出入而结聚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如结聚于胃可产生“呕吐”“翻胃”“嗳气”“气逆”“嘈杂”;结聚于巅上者可致“火风”“头痛”“眩晕”等症;结聚在肠可致“泄泻”“腹痛”等症;结聚于四肢之末者可致“四肢百节走痛”“手麻”“十指麻”等症;稽留上焦可致“动则而喘”“短气而喘”或“发热咳嗽”“燥渴不解”“自汗”等症;下渗膀胱可致“浊”“淋”“小便不通”等;壅阻经隧可致“半身不遂”“口眼斜”“痿”“厥”“惊风”等;痰核流注可致结核肿块;痰占血海可致月经过多、目昏等。

其二,合六淫相挟为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单犯或兼袭人体,都可引动痰饮相挟为患,使证情复杂交结,如风挟痰饮者可转化为“风热痰”,发为“眉棱痛”;寒挟痰饮者可致呕吐;暑邪鼓动痰饮者可发为暑风;湿邪挟痰饮者可发为头眩、带下;火挟痰饮者可致头眩、干咳、肌肤衄血、疹等症。

其三,与食积、死血等其他致病因素胶结。如《金匮钩玄》说:“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

其四,伴气血虚弱而生。如气虚、血虚兼痰均可发为中风;“血虚有火兼痰”可发“痉”证;“阴虚,痰与血病”可发“痨瘵”等。这是由于气虚血弱、机体正气不足给痰饮以可乘之隙、栖身之所之故。

因此朱丹溪提出了“四伤学说”,认为“人之一身,血脉贯通如乾坤之旋转,江河之流注,一有不通则成病”,其致病因素实质上就是指气、血、痰、郁四伤而言。所以《丹溪心法》说:“湿为病者十常八九也,方书谓天下无逆流之水,身中有逆上之痰,气乱血余为痰,故治痰以行血、调血为要。”表明通过临床实践,从整体上认识到在气、血、痰、郁四者有内在联系,以此论“痰”证时反复阐发,举例论证。这样的临床见解论证详实,立法稳妥,所以能沿用至今。由此可见,朱丹溪论“痰”之精要,要有宏观的整体视角。

2 治痰:鲜明的实践特色

中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或有形或无形,人身各处,无处不在,造成许多疾病。朱丹溪经过自己的临床实践对此早有认识,并指出了人体各处之痰的辨证论治方法:“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栝楼仁、杏仁、海石、桔梗、连翘、少佐朴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之。”同时认为,痰还有热痰、湿痰、结痰、顽痰之分,这几种痰的治疗方法亦各异:“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这些治痰方法显然来自临床实践。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朱丹溪治痰善用二陈汤,他认为二陈汤可通治一身之痰,为治痰之要药。处方用药承自朱肱《活人书》:“二陈汤,治痰之准绳也……审病之寒热虚实,加减而分治之”的思想;集各家治痰之要方,如《局方》千緡汤、《济生》导痰汤、王隐君滚痰丸等,对张洁古、刘河间的小黄丸、白术丸、星姜汤等治痰方其进行了化裁,研制了星半丸、二术丸等数十个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朱肱的风痰、湿痰、寒痰、食积痰等论述,还从临床上提高了其实用价值,结合个人在治痰用药体会,丰富完善了治疗痰证的方药体系。

他运用二陈汤治痰有守有变,圆机活法,有自己鲜明的实践特色,堪为临床借鉴。一如治寒湿痰:“痰之清者属寒,用二陈汤之类”。二如治痰加虚:根据患者气虚痰阻、痰滞、血虚痰郁、脾虚伤食、痰食相阻等随证加减;三如痰积胁肋,咳嗽胁痛,以二陈加味疏肝理痰;四如因痰气闭、小便不通者,以二陈加木香、香附宣通气机宣达之;五如治痰兼表,随证治之,开表行痰;六如治火热痰,火引痰动致头眩或肠鸣腹痛者,二陈加芩、连、栀子,兼见呕吐加生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朱丹溪认为:“二陈汤,一身之痰液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药;如在上,加上引药。”其《金匮钩玄》运用二陈汤达30余处,主方之外常配以其他药物,寒温补泻,以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可见,朱丹溪在临床实践中对前人的诊疗经验精研深究,又多有自己临床实践经历的发挥,充分显示出其治痰的鲜明实践特色。

3 积极的创新探索

通过临床实践,朱丹溪对痰证的诊疗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同时在诊疗痰证的过程中,认识到邪气(郁邪和瘀邪)与痰证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3.1 痰与郁的辨证关系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诸病,多生于郁。”郁是滞而不通之义。他认为痰与郁有密切关系:“凡郁皆生于中焦”,因为中焦脾胃主运化,为水谷之海,又能摄血统血,若中焦脾胃病,统摄无权,脾失运化,水湿停滞为痰郁,表明痰能致郁、郁可生痰的辨证关系。注重治痰以解郁,郁解则痰消,这是有实践根据、积极的创新探索。而痰与气为病亦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如七气汤”。另一方面,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因而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之说。当然,也不是所有痰病皆治气。诚如上文所言:“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自生而多”。见痰之病是否需要利气,诊疗时仍需从实际情况出发而非守旧。

3.2 痰与瘀的辨证关系

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朱丹溪又提出了痰与其他病理因素相互胶结为害的病理及治疗,如针对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气滞之证,往往兼见血瘀之证,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难症。尽管《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早有记载,但未明确提出“痰瘀同治”甚至主张分而治之。朱丹溪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首先提出“痰瘀相搏,遂成窠囊”的学术观点,主张痰瘀同治,治疗宜分化痰郁而取效。朱丹溪谓:“阳气降而血归经。”但《局方》列黑锡、养正、养气等丹药以“镇坠”,“丹剂之重坠而降之,气郁为湿痰,丹性热燥,湿痰初劫,亦为暂开,所以清快”。然“丹药之法,偏助狂火,阴血愈耗,其升愈甚”,倘视之为神方,则“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又行。又挟瘀血,遂成窠囊”。由此视之,朱丹溪所倡“窠囊说”所云其病因为调养失宜,又加药谬辛燥;所言病机涵气积成痰(饮),痰瘀互结;所究病程则为久渐,顽痼棘手。如此之说被后代医家所采纳,如喻嘉言《寓意草》和金子久、张千里医案等均有引用,并有实例佐证,是为朱丹溪所创新在先。

综合上述,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善于博采众长,融会新知,以临床实践作为根基,著书立说,独树一帜,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成就。他认为临证治痰必从整体出发,先求其得病之因,审其所犯何邪,坚持从实际病情出发,先视标本缓急,论证详实,而后辨证施治;其治痰之要,有是病、有是症,用是方,殚精熟虑,全面分析,辨证入微,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中,又不抱残守旧,敢于求实和创新,强调用药对证,以方俟证,这种探索医学诊疗规律的求实求是精神,对他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发明、探索、创新“痰”证证治准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吴达武.丹溪论痰心法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 (1):11-12.

[2]宋大桥.浅论丹溪治痰特色[J].江西中医药,2011,42(5): 9-11.

[3]杨俐,尹方,苏凯.丹溪治痰思想及方药浅析[J].四川中医,2010,28(8):45-46.

[4]董小波,方向明,李燕红.浅述朱丹溪对痰证的论治经验[J].河南中医,2011,31(1):23-25.

R222.15

A

1006-3250(2015)06-0646-02

2015-02-19

猜你喜欢
朱丹溪二陈汤痰饮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朱丹溪拜师
应用中药“二陈汤”合“止嗽散”加麻黄、杏仁、黄芪、党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浅论二陈汤的衍变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