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卓越医师的培养*

2015-01-26 16:51黄如意程乐森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通识医学教育医学院校

黄如意,程乐森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1ingfeng1ife@163.com)

·医学人文·

论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卓越医师的培养*

黄如意,程乐森**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1ingfeng1ife@163.com)

要成为卓越医师必须具备六大素质:理论素质、实践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和沟通素质。要培养卓越医师具有通专结合,重在通融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行合一,重在于行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具有较强通识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素质;医学院校;卓越医师;培养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对于保障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临床医学教育改革,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该计划的核心是强调医学教育培养体制的创新,要求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1]

卓越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就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专业教育大多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教育,不利于卓越医师的培养。通识教育强调对受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提高我国的医学教育培养质量,保障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1 卓越医师的基本素质

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提出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2]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卓越医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1理论素质: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卓越医师需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根基,医学生要成为卓越医师必将成为空谈,向学生传授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是医学院校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除此以外,熟悉医学相关的人文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是卓越医师的必要条件。

1.2实践素质:熟练的临床技能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毕业生未来就业方向是进入各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医生专业技能不过关,不但会失去患者信任,而且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我国的卓越医师计划把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

1.3道德素质:良好的医德医风

作为卓越医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同样重要。卓越医师在提高业务的同时,还应具备高尚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只有德才兼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获得患者的认同和尊敬,成为公认的卓越医师。

1.4心理素质:强大的心理调控力

在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机构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下,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考验。据统计,当前国内医生患忧郁症的比例为25%~30%,是普通人群的四倍。[3]未来的卓越医师要胜任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处理临床治疗过程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1.5发展素质: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展素质是对卓越人才的新要求,它指的是个人在与变化的环境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的良好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据统计,目前全球公开出版的科研论文增长频率是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如果医务工作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会很快被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淘汰。这就要求卓越医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达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1.6沟通素质: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作为卓越医师,每天要与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患者进行交流,要耐心倾听不同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全面、深度而细致的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鼓励和开导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而做到这一切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

2 通识教育对于卓越医师培养的作用

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和国家公民,[4]这与我们对于卓越医师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对于我国目前推行的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2.1培养卓越医师“通专结合,重在通融”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实施的是灌输性的教学,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成为很多医学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与卓越医师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学习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点介绍各领域中存在的知识精华、方法途径、这些方法的价值以及如何应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也有利于学生吸取不同学科的精髓,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最终能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2培养卓越医师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为独特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特征。卓越医师首先自身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博大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通识教育中的文学、哲学、法律、艺术等人文课程,对于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通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和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心理抗压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成为卓越医师。

高尚的医德对于卓越医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传统的专业教育注重医学的实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而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超越了功利性的影响,强调医务工作的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卓越医师形成关爱病人、救死扶伤、不计名利的良好医德。

2.3培养卓越医师“知行合一,重在于行”的能力

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医师是否是卓越医师最重要的专业评价标准。虽然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有实习、见习环节,但由于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学校和学生两者都存在着对于实习不够重视的情况。据调查,45%的调查对象承认整个实习期内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进行考研复习和联系就业,大多数学生实习期间所见病种达不到实习计划要求的70%。[6]

通识教育不但要求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国内通识教育开展较好的医学院校,都把实践能力归入到通识教育重点培养的五大能力之一,要求学生通选和必选,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临床技能。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等都必须在进入临床实践领域中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出来。

3 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培养卓越医师的措施

3.1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

政府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摆脱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传统思想,把通识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试点,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除此以外,社会对于医学生和医学院校的评价机制也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依靠单一的在校学习成绩来对卓越医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显然是片面的,应根据卓越医师六大素质的要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既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同时对于通识教育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2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开设通识课程的大部分医学院校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中心或者委员会来对通识教育进行管理,通识教育委员会与教务处作为并列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整个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和编排、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考核和评价。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有利于通识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以便使通识教育在培养卓越医师的计划中起到应有的效果。

3.3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要真正使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培养中发挥较好作用,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应坚持科学有效,实事求是,既全面又有重点的原则。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方面内容。哪些课程需要纳入到通识教育的体系,哪些课程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这些都是需要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问题。从我国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辩证法、人口学、卫生统计、大学语文、思想政治、大学英语等课程都应该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而在此基础上,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融合医学与人文的综合性通识教育课程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应适当增加学时和学分所占比重。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树立良好医德,同时又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

3.4打造具有较强通识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等医学院校要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卓越医师,拥有较强的通识能力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卓越医师的培养需要的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通识人才。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等校内培训方式,定期开展通识教育的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让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充实专业医学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吸纳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二是鼓励攻读更高学位的教师报考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以不断完善和拓展其知识结构,增强其通识能力。三是从政策上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高校的教师组建交叉性的科研团队,积极申报不同学科交叉的科研课题,通过他们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融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5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医学专业教育一般采取单一的教师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培养卓越医师所要求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小班研讨、专题讲座以及被广泛关注的PBL教学法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7]小班研讨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整合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培养独立思考,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专题讲座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卓越医师的培养试点高校之一,潍坊医学院通过潍医大讲堂,邀请医学、哲学、宗教、法律、文学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对于学生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和设立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针对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要求学生从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成为真正的卓越医师。

[1] 燕娟,郭巍伟,王志中,等.加强师德建设,助推卓越医生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2):19-20.

[2]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2,9(1):12-13.

[3] 倪红,秦君芳.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中培养起点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5-6.

[4] 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6.

[5] 刘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6] 黄晓丽,李绍元.新时期医学生实习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405 -407.

[7] 刘宇珊.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179-181.

〔修回日期 2014-12-24〕

〔编 辑 李恩昌〕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Physician in M edical Colleges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Theory

HUANGRuyi,CHENG Lesen
(School of Humanies and Social Scienc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E-mail:lingfenglife@163.com)

In order to to be a outstanding doctormust have the six e1ements:theory,practice,mora1qua1ity,psycho1ogica1qua1ity,deve1oping qua1ity and communication qua1ity.To cu1tivate outstanding physicians are designed,on the abi1ity of accommodation;A sound persona1ity and good professiona1ethics;Unity,is the abi1ity to obtain from the fo11owing severa1aspects:reform the traditiona1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estab1ishing the specia1 genera1educ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et up a scientific system of genera1 education courses,makes the strong abi1ity of genera1education teachers and bui1ding with students as the core of teachingmethods.

Genera1Education;Qua1ity;Medica1Co11eges;Exce11ent Physician;Cu1tivation

R192

A

1001-8565(2015)01-0061-03

中华医学会项目(2012-GL-16);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YBKT2011053)

**通讯作者,E-mai1:1esencheng@sina.com

2014-08-26〕

猜你喜欢
通识医学教育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