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城堡

2015-01-27 02:43阿兹猫
海峡旅游 2014年1期
关键词:宫殿丹麦城堡

阿兹猫

我喜欢从历史文化古迹开始一个新目的地的探索,因为只有了解史实,才能更好地解读现在。如今位处日德兰半岛一隅的北欧小国丹麦,历史上曾是个霸主大国;我在欧洲之行中还听过一个有趣的评断,说历代丹麦国王的“素质”是欧洲王室之中最高的。暂且不去说这论断的对错,我在丹麦所见的一座座王室城堡,却着实印证出丹麦往日的辉煌,和王室的聪慧、大胆。这里的城堡会说故事,它们陈述着传奇、史诗和爱情,它们把历史,说得像童话。

“哈姆雷特”堡战争与礼炮

丹麦的克伦堡(Kronborg),因为哈姆雷特王子,一个莎士比亚笔下虚构的人物而闻名于世。那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和 “To be, or not to be”的经典台词,给克伦堡抹上了一层神秘的悲剧色彩,几百年来吸引无数人前来凭吊哈姆雷特——这位从来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传说王子,体验Elsinore城堡(莎剧中的城堡名称)给他们带来的无尽遐想。人们干脆直接称呼克伦堡为“哈姆雷特城堡”。

抛开哈姆雷特的迷思,让我们进入真实的克伦堡。从哥本哈根出发,沿着西兰岛海边公路一路北上,开了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被安徒生誉为“丹麦最美丽的一角”——小城赫尔辛格(Helsinger)。这里位于厄勒海峡(Oresund Strait)最狭窄的出口处,还未进城,远远地,我便看到赫尔辛格伸向大海的一个半岛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城堡。这便是丹麦世界文化遗产克伦堡,也是丹麦第一座大型宫殿。

城堡的护城河边绿意盎然,两个高高耸立的青铜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由于长年遭受海边湿气和雨水侵蚀,青铜屋顶已经变成了蓝绿色,犹如一位守卫海疆的威武将军。

这里更像是一座堡垒,而非金碧辉煌的宫殿。进入大门后我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一道护城河。城堡的真正入口在河的北侧,从外面看不到,跨过护城河的吊桥,穿过城堡外墙墙体内的一条“S”形的通道,才能来到大门前,故此门亦称“暗门”。而当时的丹麦国王站在国王厅窗前就可看到所有进出城堡之人,足可想象这设计中隐喻的等级和王室的戒备森严。三层高低不同的城墙,三道宽阔的护城河和三座不同的吊桥,同样是证明。

在外墙和正门之间的庭院墙上,赫然镶嵌着一块浮雕:手持羽毛笔、身着中世纪服装的莎士比亚。莎翁所钟情的这座文艺复兴时代宫城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资金来自腓特烈二世国王 (Frederick II 1559-1588)对经过厄勒海峡的船只所征得的通行税。15世纪初是丹麦王国的鼎盛时期,奥伦堡王朝(Oldenburg Dynasty)统治着丹麦和瑞典南部地区,并控制着整个厄勒海峡。或许因为“维京海盗后裔”的关系,丹麦国王在厄勒海峡的最窄处建立起名叫“角城”(Krongen)的要塞,向过往波罗的海的各国船只征收海峡通行税,即“买路钱”,给丹麦带来了颇丰的收入,但也因此同一些欧洲国家交恶。150年后,腓特烈二世用征收关税带来的巨大财富在要塞的旧址上用10年时间修建起了豪华宏大的克伦堡,从此它既是扼守海峡的要塞,又是丹麦皇家权力威严的象征。

由于赫尔辛格是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的重镇,因此克伦堡的宫殿角色很短暂,堡垒的意义贯穿始终。事实上在这座城堡中,不难看出它的多功能设计:有迷宫一样四通八达的秘密暗道,有关押犯人的阴森牢房,城堡的下面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工事。荷兰建筑师用清一色的岩石砌成整个地基和墙体,之后克里斯蒂安四世在修复宫殿的过程中,还大大加强了周围的防御工事,克里斯蒂安五世则改建了城堡正门和著名的“喇叭尖塔”。

步入城堡,每个房间都有大理石壁炉和巨幅油画,国王厅里高悬着16世纪由克尼伯(HansKnieper)设计制作的精美高布尔织毯,尤其是那个小礼拜堂。这座丹麦唯一一座镶了抛光石头的城堡,历史上曾两度被毁,第一次是在1629年,整个宫殿内外建筑均被大火焚为灰烬,只有建于1582年的小礼拜堂幸存下来,这个礼拜堂的长靠背椅是1582年的,祭坛是1587年的,讲道坛是1584年的,管风琴是17世纪的,洗礼盘是1843年的。城堡被毁后,克里斯蒂安四世下令按巴洛克建筑风格对宫殿进行修复,并把原来的圆形螺旋塔式的屋顶改为尖塔形式,丹麦为此还提高了海峡通行税。第二次是在瑞典与丹麦“北欧七年战争”期间,瑞典在1658-1660年期间占领了克伦堡,将宫内洗劫一空,并把庭院内的巨型喷泉铜雕掠走。1785到1924年,这里则成为了丹麦的重要军营。

我来到钟楼顶层的露台,深蓝色的大海上一艘巨轮正驶过。城堡面向大海的一侧,是不高于棱堡的低矮建筑,为的是让国王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如今这种视野,被我们这些普通游人享受。对面是瑞典的马尔默,可以清楚看到马尔默的主要建筑。宫殿外的古炮依旧面对海峡矗立着,500年前,这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驶过,它们来自英国、俄国和普鲁士,通过时无不以隆隆礼炮声向国王和城堡致意,克伦堡也报以同样的礼炮回敬。今天,当丹麦女王的王船通过海峡或其它重大节庆时,克伦堡依旧保持鸣礼炮的传统,人们用此种方式延续着对皇室的敬意。

腓特烈堡小凡尔赛宫

很早就知道哥本哈根附近有座美丽的“小凡尔赛宫”,它便是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所在的腓特烈堡(Frederiksborg Slot)。七月的一个清晨,我自驾前往这座古堡。抵达后我没有急于进入堡内,而是穿过密林,沿着护城河来到开阔的后花园中,空气里青草的芬芳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野鸭悠闲地在草地上踱步。花园不大,草坪有着类似法国凡尔赛宫一样精巧迷人的几何形设计,仔细一看,修剪出的形状竟然是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的徽章。

显然这又是一座见证丹麦王室重大事件的城堡。

丹麦历史就是一部丹麦王族史,基本史实都是以历代国王的生平事迹、结合当时的重大事件来记述的。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丹麦皇室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出了不少骁勇善战、叱咤风云、才智横溢、建树颇多的君主,其中最为杰出的便是十四世纪的玛格丽特一世女王(1387—1397在位)和腓特烈堡的主要缔造者—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Christian IV)。

不过,其实这座巴洛克风格城堡是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父亲创建的。1560年,喜好狩猎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k II)在此地的森林猎场边(今天西兰岛北部小城西勒洛德Hillerod,距离哥本哈根市西北约45公里处)建起了一座狩猎行宫,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从1600年起,他的儿子、以奢华闻名的克里斯蒂安四世用了近20年时间将这座自己出生、长大之地扩建成豪华的皇家宫殿,成为丹麦最美的文艺复兴式城堡。和许多知名城堡宫殿一样,腓特烈堡也没有逃脱战火的厄运,1659年,腓特烈堡在丹麦和瑞典的一次战争中曾被瑞典占领,并遭受大肆洗劫。之后的丹麦国王又重建这座城堡,历代国王极尽奢华的加冕仪式就是在腓特烈堡的教堂举行的。

我从陈旧的雕花石门走进赭红色砖墙后面的深庭大院,也走进这个记载着丹麦改朝换代、历史更迭和众多王国统治者的传奇故事中。多达60个的厅堂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堡内更是“无处不精雕,无处不细饰”,难怪被世人美誉为“丹麦的凡尔赛宫”。这里适合来一次“时空穿越”的旅行:从油画中走出的中世纪少女,拖着长裙穿过城堡中光影迂回的走道,阳光透过缀着彩绘玻璃的窗户,在地板上印出魔幻色彩,一面面窗影在蓝色、红色、橙色配搭的线条中描述圣经故事,骑士带着骄傲笑容,似乎还可听见兵甲的铿锵……

然而腓特烈堡早已不是鼎盛时期的那座城堡,堡内大部分区域是100多年前重修的,因为185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内大部分家具,宫殿顶部和尖塔也全部被毁,据说只有坚实的塔墙和教堂安然度过了火灾。丹麦皇室曾经考虑放弃这处宫殿,多亏了丹麦近代史上著名企业家——嘉士伯啤酒创始人雅各布森(J.C.Jacobsen),这座宫殿才得以保存。1876年,雅各布森为修复腓特烈堡宫捐赠了大部分修缮费,并提议成立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今人和后人一种责任,这种意识和认知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和道德感,而这些正是我们这样的小国所必须具备的。”雅各布森曾这样描述他提议在腓特烈堡设立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主旨。如今博物馆的族徽墙上有雅各布森的族徽,这是丹麦对他的敬意和感谢。

国王的觐见大厅原是克里斯蒂安四世的舞厅,修复后碧丽辉煌的大厅墙上挂满了大尺寸的挂毯,上面是几代国王和王后的肖像,天花板角落里的精美浮雕美轮美奂。然而与皇室的金碧辉煌对应的,是古堡作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品并没有炫耀金银财宝,而是展示文化和艺术。1812年,腓特烈六世从收藏家那里得到一大批珍贵油画,存放在宫内的艺术画廊,之后的几十年中,丹麦16世纪以来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陆续入驻腓特烈堡,古堡也有了博物馆雏形。然而1859年严冬的那场大火,使得三分之二的油画被毁。在之后的修缮中,雅各布森捐献了许多画作,并建议用大幅画作展示丹麦的重大历史事件,搭配丹麦重要人物的肖像,以此形成博物馆如今的风格。馆内各个房间还配有反映不同时期风格的家居陈设。

国王加冕之处的教堂(The Chapel)是建筑群的核心,因为侥幸逃过大火,装潢华丽的大理石以及名贵的Compenius管风琴得以保留,而用纯银和象牙制造的祭坛,给我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不知何时,打扮成中世纪的少女与骑士穿过厅堂来到面前,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画面飘然而至。腓特烈城堡,或许是丹麦历史文化一个最精妙的注脚,在这里所见的一切也愈发让我相信,城堡从来都是关于传奇、英雄、史诗和爱情的。

伊埃斯科森林城堡

丹麦城堡之旅的最后一站在海的另一边,跨过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之一——大贝尔特海峡大桥(Store Baelt Bridge),来到西兰岛对面的菲英岛(Odense Funen)。这座丹麦第二大岛上同样分布着许多历史性城堡和庄园,其中的伊埃斯科城堡(Egeskov Castle)是欧洲目前保存最好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水边城堡。“知道吗,这座城堡的主人克劳斯伯爵

和露易丝伯爵夫人仍然住在这里(Count Claus and Countess Louisa Ahlefeldt-Laurvig-Bille),说不定还可以遇见他们呢。”听向导这么一说,我立刻精神起来,要知道,之前参观的城堡宫殿的主人们都已经挂在墙上了。

澄澈静谧的湖畔,一座典雅而妩媚多姿的古堡走进我的视线,将我带入童话世界。伊埃斯科的外观与克伦堡和腓特烈堡相似,都是传统红砖砌成,但规模小很多。静立在湖水之上的城堡用一座吊桥与外面连接,这是全城堡唯一的出入通道。城堡由两座长建筑组成,通过一道厚的双层墙连接在一起,这样防御者哪怕放弃了一座建筑,还能在另一座建筑里继续战斗。双层墙的厚度超过1米,里面藏有秘密的楼梯和水井。其它中世纪的防御设施还包括炮口、堞口和射箭口。

我不明白这座并非战略要地的城堡为何如此戒备森严。向导告诉我,伊埃斯科最早建于十四世纪,1554年由Frands Brockenhuus打造成现在的规模,那个时代因为宗教改革引发各种动荡,丹麦战火不断,许多贵族将他们的家建得像防御工事,就如伊埃斯科。伊埃斯科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采用的是橡树桩基。这是因为该城堡建于湖边,湖的最深处有5米,为打造桩基,建造者只得使用整整一座森林的橡树,城堡也因此而命名为“Egeskov”,丹麦语是橡树林的意思。

曾经的宗教改革、国内战争、防御工事都已不复留痕,450余年风雨过后,只留下一片安详和宁静。湛蓝的天空下,整座城堡被包围在一个大花园中,茂密的绿树被修剪成整齐的迷宫。不要小看这个迷宫,伊埃斯科城堡花园是“2012年欧洲历史园林大奖”得主,里面的很多植物都有三百多年了。

城堡堡内共分三层,一层的狩猎室房间墙壁上挂满大大小小的猎物标本,但狩猎应该是欧洲贵族最平庸的爱好,伊埃斯科的主人显然是更彪悍的玩家,在狩猎之外还执着于各种收藏。其中一间展厅全是微缩模型,昏暗的灯光下,拍照时对焦都困难,我们干脆撇下相机,趴在栏杆前,打量一间间按比例缩小的精致房屋,里面有各种迷你家具,甚至小地球仪,书架上还收藏着世界上最小最全的莎士比亚全集。

有意思的是,城堡每换一个主人,便会将上个主人的藏品挪到顶层仓库,或者地下室,然后将自己的收藏放在正厅。于是我在顶层的阁楼上发现了许多限量版老爷车模型和玩偶,还有一位“守护者”——躺在阁楼木栏中间的一位布偶人,据说是镇宅用的。

因为主人依旧生活在城堡中,这里只有部分开放参观,很多房间门外挂着“Private”的牌子。据说现任的伯爵娶了一位IT创业美女老板,男方的贵族背景,与女方的雄厚财力,加上俊男美女的外貌,二人的结合是新版“丹麦童话”。也正因夫妇二人的身份,博物馆到了夜间便变身上流社会大Party。不凑巧的是,我们前去那日伯爵和夫人刚好出门,据说是去参加瑞典公主的婚礼了。

猜你喜欢
宫殿丹麦城堡
神秘宫殿
记忆宫殿
丹麦Skovbakken小学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