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市场发展态势下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探析*

2015-01-27 16:40高常水姜宝林段志成
中国煤炭 2015年10期
关键词:配额交易发展

高常水姜宝林段志成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2.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3.神华集团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全球碳市场发展态势下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探析*

高常水1姜宝林2段志成3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2.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3.神华集团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对国际碳市场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对其发展态势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对中国建立和发展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碳排放 交易体系 气候变化

随着世界进入低碳时代,碳排放交易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欧盟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国际碳市场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对我国探索建设一个包括多元化市场参与者、高效交易平台和多层次金融服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以达到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将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对国际碳市场发展态势的探察与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走向,进而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做出科学决策以支撑国内的低碳发展实践。

1 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特征

通过跟踪、分析国际碳市场的制度设计、发展进程、市场结构等,我们可以梳理出全球碳市场发展的3个显著特点。

(1)碳市场发展迅速,种类繁多,核心和主体是配额市场。碳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区别在于其需求和供给由人为政策创造,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总体而言,碳市场分为配额市场、项目市场以及自愿交易市场三种。

配额市场是基于 “总量限制交易”机制,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配额市场,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其减排指标为EUA)、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其减排指标为NGAC)、日本东京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另一类是自愿配额市场,主要代表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减排计划、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等。在这些市场中,EU-ETS占全球碳市场85%的份额,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项目市场是基于具体的减排项目的交易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必须经过核证。最典型的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减排指标为CER)和联合履约机制(JI,减排指标为ERU)。开发CDM项目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市场化的国际合作途径参与国际碳市场的主要方式,市场存在的前提也是必须和配额市场相关联。截至2012年5月底,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项目数量为2038个,约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量的48.53%,产生的CO2减排量共计3.83亿t/a,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4.24%,是CDM最大的供应方。

自愿交易市场是伴随着 《京都议定书》强制性市场的发展而形成的,包括基于项目和基于以自愿预设配额为前提的配额市场,可以分为两个子市场,一个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另一个是自愿碳交易的场外交易(OTC)。与履约的强制性市场相比,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额都比较有限,但为公众提供了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开发的VER大约为1000~1500万t,主要来自于CDM注册前(Pre-CDM)项目。

以上3种市场主要基于二氧化碳的减排交易,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或市场。如2010年成立的 “全球甲烷行动计划”,前身是美国等14个国家于2004年发起成立的“甲烷市场化伙伴关系计划”。201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瑞典、加纳、UNEP等共同启动的 “减少短寿命气候污染物的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是自下而上、自愿性减少黑碳、甲烷以及氢氟烃3种短寿命气候污染物的市场。

(2)碳市场的发展已经催生了类型多样的参与方,碳金融体系初现。2005年全球交易的碳信用为8亿t CO2当量,交易额为9.4亿欧元。2006年迅速增至16亿t CO2当量,高速增长态势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交易达50亿t CO2当量。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美国的经济陷入衰退,碳排放减少,导致对碳信用的需求减少。201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止步于1420亿美元,国际碳市场停止了过去5年来的快速增长趋势而出现横盘整理态势。尽管经济动荡,EU-ETS趋向长期供过于求且碳交易价格下跌,2011年全球碳市场总值仍增长11%,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更创下103亿t CO2当量的新高。相比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传统意义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目前的碳交易无论在市场规模、价格形成、风险规避等方面都难以与之匹敌,尚处于金融化的初级阶段,碳市场与全球金融体系实现完全对接尚需时日。

当前,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发生着快速演变。初期的市场推动者主要是政府和投资机构,建立战略部门的大公司,意图培育市场的参与顾问,以及试图尽早取得商业优势的小型创新企业。金融机构以国际多边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以及碳交易所本身为主,其主要作用是设立和管理各种碳基金,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开发有关金融衍生品,增强市场流动性,从而活跃碳市场、推动其更好发展。如今的主要参与者则是大型工业温室气体排放者、国家金融机构、大型对冲基金、清洁能源科技供应商和专业经纪商、交易商以及专业服务供应商等。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虽也在密切关注并跟进碳市场的发展,相继成立了各自的碳市场部门,但尚未深度参与进来。这与碳市场仍难匹敌其他大宗商品市场有很大的关系。

(3)尽管碳市场发展不统一、不平衡,但是全球化、金融化的趋势不会改变。目前,全球范围内共产生出20多个碳交易平台,但尚未链接形成统一的市场。交易标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期货与期权金融产品;二是产生实际减排效果的投资项目。国际碳交易绝大多集中于美国、澳大利亚等相关国家或欧盟区域内部,市场规则多样,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市场间尚难直接进行交易。

从供需结构来看,整个国际碳交易市场如今还是一个买方市场,欧洲是主要需求方,发展中国家是主要供给方。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是一级市场,涉及具体减排项目开发。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是二级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CDM项目和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包括人才队伍、市场意识、基础能力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这使得投资于减排权转让的基金或公司可以从中赚取丰厚利润,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本来就没有定价权,议价能力又较弱,信息与能力的不对称,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与不利地位。

2012年以后,全球碳金融市场的碳信用供需和发展规模,不仅取决于全球经济恢复的步伐,更取决于各国的气候政策和国际谈判的结果,尤其是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总量限制交易法案能否获得国会通过。

2 国际碳市场的发展态势

2.1全球统一的碳市场将成为未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合作形式

2.1.1形成全球统一碳市场的技术条件已初步具备

(1)已形成的区域和行业配额型碳市场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一方面,现有自下而上的区域型碳市场有能力链接成全球碳市场,其基本条件就是国家(区域)间排放配额的确定,以发达国家现有的区域碳市场机制设计为参考,而该基本条件是不难实现的。目前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启动了相应合作,推动碳市场由区域层面向国际层面拓展。2012年3月欧盟气候委员康妮·海德嘉与澳大利亚气候变化部部长举行会谈,就链接澳欧排放交易体系、构建国际碳市场达成一致。另一方面,现有行业碳交易市场间也可实现横向链接,并与区域碳市场相配套与融合,推动碳市场向全球统一的方向演进。其典型例证就是目前欧盟极力推行的在航空领域征收碳配额,并且有意将范围扩大至海运、钢铁、电力等行业,推动无差别的行业减排。我们认为,该做法有向更多行业延伸并贯通的趋势,反映了行业碳市场较强的可拓展性。

(2)碳市场与其他主要减排政策工具间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配额型碳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更灵活的碳税或补贴形式,而传统意义上的碳税完全可以被纳入到碳交易框架中,用以强化对分散式、中小型排放源的减排控制。进一步地,有关减排技术标准、规范等管制型政策工具同样可被纳入到碳市场机制设计中,规定只有采用符合标准或规范的一定减排技术实现的减排量才可被纳入交易范畴,以此实现高效减排,进而确保经济的低碳发展。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碳市场有能力融合其他多种减排政策工具,形成比较完备的适合各国、各行业的减排手段组合体,促使全球统一碳市场的形成。

(3)碳市场与金融系统的关系密切,呈现迅速金融化的态势。金融体系与碳市场的结合,一方面,形成了进行碳交易的基本形式即各种碳信用商品,如CERs、EUAs、VERs等;另一方面,一系列以碳为核心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如债券、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得以构建出来,这极大地增强了碳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碳市场价值的发现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凭借国际金融体系强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互联性、标准性,碳市场将有望向世界各国、各地区、各行业延伸,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2.1.2发达国家有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碳市场的意愿

(1)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碳市场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和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大做文章,试图使本国或本地区减排政策国际化,建立全球统一碳市场,领军国际气候变化行动,提升国际地位或国际影响力,并试图重构国际格局。

(2)有关发达国家凭借碳市场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完善的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核查体系,先进的低碳技术,完备的减排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统治优势,输出有关技术标准、规则等,促进有关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出口,促使国际碳市场呈现出整齐划一的局面,进而引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3)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碳市场,将促使有关发达国家掌握碳定价权,兴起碳货币,提升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某国货币的崛起往往是以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作为起点的。因此,在碳交易中作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国家或区域货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新贵。不仅如此,碳交易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甚至有可能依照英镑之于煤炭市场、美元之于石油市场的货币成长路径,因其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优异表现而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碳货币的概念便是由此而生。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后,全球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将使碳货币的构想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各种猜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会渐渐成为各国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博弈中开辟的新战场。

(4)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碳市场,意在要求和促使发展中国家为碳定价,进而强化贸易壁垒,间接实施碳关税,加强对本国有关行业和产品的保护。

2.1.3未来全球碳市场可能的三种形式

(1)全球减排目标+全球碳市场+MRV。这种形式以国家(区域)减排目标或排放配额的确定为基础,由各区域碳市场逐步链接形成全球碳市场,并以完善的温室气体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为运行保障。

(2)分行业减排目标+全球碳市场+MRV。这种形式以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减排基线的确定为基础,由行业碳交易市场逐步链接形成全球碳市场,并辅之以完善的温室气体监测、报告、核查体系。

(3)自愿减排目标+MRV。这种形式建立在自愿型排放交易基础上,即自愿加入、强制减排,并以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核查体系为运行保障,同样拓展至全球范围内。较之于以上两种配额型全球碳市场,第三种碳市场形式较为松散,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相对应。

2.2国际碳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碳市场与金融体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说国际碳市场的形成、发展、成熟与壮大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这种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被称之为碳市场的金融化特征。从市场技术层面来看,金融化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参与碳交易,刺激了交易的发生,增强了碳市场的流动性;从战略层面来看,碳市场的金融化有助于进一步肯定和提升碳的市场价值,增强社会投资低碳技术的信心,使碳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更好、更高效地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任何商品金融化的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的成倍放大,碳市场也不例外,稍有不慎,将危及整个交易体系,甚至导致国际金融、经济体系的动荡。对此,一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等;另一方面,应防范和避免碳交易的过度金融化趋势。还应当看到,当今世界金融体系几乎完全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只要这一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未来国际统一碳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将更大、更严重。对我国而言,在大力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话语权的同时,未来须谨慎考虑与国际统一碳市场的链接。

3 对我国发展碳市场的思考与建议

2011年10月,中国正式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这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随着七省市试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国际社会对我国建立强制碳市场的期望也陡然提高。Point Carbon在今年针对碳市场的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17年中国通过总量配额型碳交易实现的减排量将占温室气体排放的37%。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应冷静思考一些问题,对碳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提出切合我国国情的碳市场发展路径。

3.1我国建立碳市场总的原则

对内应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与国内排放情况、减排目标和环境管理能力相适应,而不能为了碳市场而碳市场。对外应服务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或我国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进程,防范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过度结合。

3.2我国建立和发展碳市场的三个基本问题

3.2.1我国碳市场建立的依据

我国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相关立法滞后,在现有有关环境保护法、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和交易办法中,都无法找到建立碳市场、开展碳交易的明确的法律依据。为此,我国应当加快推进此方面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尽快为碳市场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此外,碳市场的建立依据还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即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应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阶段相适应,特别是全国范围内配额型碳市场的建立应与我国实现排放峰值时间相协调;应与我国环境监管能力的状况相匹配;应与其他减排政策手段相融合,重视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认真吸取我国二氧化硫交易失效的教训,避免多种政策措施间的冲突与重复。

3.2.2我国碳市场的目标

中国碳市场要实现的总的目标有三个:降低减排成本,实现经济、有效的减排;促进低碳技术的产生、成熟与规模化应用,促进我国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全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

(1)降低减排成本,实现经济、有效的减排,这是任何碳市场建立的核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碳市场设计中,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覆盖的排放源的排放状况、有关减排成本,进而合理、可靠地确定总量控制目标与配额分配方案。

(2)促进低碳技术的产生、成熟与规模化应用。碳市场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和虚拟经济形式,要想真正实现促进减排的作用,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其链接手段就是减排技术;同时,还应当看到,所有减排政策工具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减排,都只有通过促进减排技术的提升和规模化应用来达到,碳市场也不例外。这也正是碳市场真正发挥减排作用的核心机理。

(3)提升全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这是碳市场发展的高级目标,体现了市场机制对人们认识、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作用。绿色低碳发展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构建和发展一个高效、可靠、合理、有序的碳市场,理应为全社会的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3.2.3我国碳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1)系统性、动态性地进行机制设计与试点推进。应系统设计碳市场发展的路线,在不同阶段围绕不同的排放情况、能力建设水平,设计和实施不同的发展路径;应按照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先现货市场再金融市场的原则进行;目前应坚持CDM与VER机制,不宜过早铺开全国性的配额市场建设,个别发达地区或淘汰行业可先行尝试配额交易。

(2)循序渐进,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入手。近期应主要考虑做实和完善标准规制和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温室气体统计基础建设,构建以 “三可”为特征的具有公信力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中期应稳妥推进市场化手段,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支撑;长期应致力于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3.3国内建立碳市场的进程与国际谈判的统筹

发展碳市场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理应服从、服务于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原则、立场,并与谈判进程相统筹。

(1)区域和国家碳市场的机制设计、控制目标设定等应与我国气候变化谈判中在排放峰值、减排承诺等核心议题上的原则、主张相协调一致,统筹发展速度与发展节奏。近期,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项目和自愿交易市场为主,暂不启动全国性配额市场,而仅在个别地区先行先试。

(2)碳交易覆盖行业的选择、行业减排市场的建立也应与谈判进程相协调统一。目前,暂不考虑行业减排配额交易,以配合谈判中抵制欧盟突破行业减排贸易的原则立场。

(3)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性工作——以 “三可”为特征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应加快建设、完善,以便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展现我国减排行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增强话语权,最大程度地支撑和服务谈判。

[1] 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2] 骆华,费方域.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

[3] 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4] 张国丰,刘全文.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国煤炭,2010(1)

[5] Carbon Market Institute.Integrity and oversigh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R]. Melbourne:Carbon Market Institute,2012

[6] Carbon Market Institute.Integrity and oversight of the California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R].Melbourne:Carbon Market Institute,2012

[7] Point Carbon.EU Carbon Market seen shrinking by a third in 2012[R].http://www.pointcarbon. com/news/reutersnews/1.2110591

[8] Carbon Finance Unit of the 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Report 2012[R]. Washington:World Bank,2012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building China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under global carbon market development trend

Gao Changshui1,Jiang Baolin2,Duan Zhicheng3
(1.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Dongcheng,Beijing 100010,China;2.Inner Mongolia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China;3.Shenhua Group Co.,Ltd.,Dongcheng,Beijing 100011,China)

The author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key features of global carbon market,particularly system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effects of tackling climat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n this basis,provided 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China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arbon emission,trading system,climate changes

F205 X196

A

高常水(1979-),男,山东聊城人,副研究员,副所长,博士,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 张大鹏)

国家发改委项目——典型区域资源产出率监测评估机制研究(XH2014-3)

猜你喜欢
配额交易发展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电力:可再生能源配额办法出台 确保风光水全额消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