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以文山学院为例

2015-01-28 09:45文山学院艺术学院663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文山音乐学应用型

李 妍 (文山学院艺术学院 663000)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以文山学院为例

李 妍 (文山学院艺术学院 663000)

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文山学院为例,结合该校音乐学专业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当前转型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文山学院

目前,在高等教育功能失调,不能很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转型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用工荒”的现象日益严重。为解决此矛盾,国家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政策导向。作为需要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及其下属各专业,如何成功转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面临转型的当务之急。文山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下属音乐学专业在此次转型改革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内涵,坚持“育人为本”的大学教育本质规律

应用技术型大学应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其主要特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型研发创新。”文山学院下属本科师范类音乐学专业作为学校目前唯一的音乐类专业,如何理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具体要求,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是此次转型改革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关于只注重技能传授、抛弃理论知识指导的观念和单纯为就业而进行的就业教育模式,在短时期内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生存的技能,但却经不起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的考量。因为,所谓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是无法让受教育者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在实践中突破和创新;也不能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自我提升、终身学习创造基础条件。技能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就好比一台台就业机器,当其遭遇病毒入侵时,可能无法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只能等待市场淘汰。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此次转型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文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转型改革,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大学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有前提可能。

二、努力打造师范品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文山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音乐学专业)是在原音乐教育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成功的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其培养目标界定为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师范性的专业属性毋庸置疑。

文山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地处经济欠发达和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由于地域环境局限、办学基础薄弱以及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难以与老牌高校竞争的现状,决定了其“立足文山,面向云南”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办学目标,同时也明确了音乐学专业在转型改革中的办学定位。结合文山学院所处区域环境以及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真正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音乐学专业应该秉承师范性专业属性的基础上,发挥师范性教育优势,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树立区域内师范品牌,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教师人才。

(一)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加大实践课程开设力度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视音乐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力度是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该专业真正实现转型的必要保障。所谓基础课程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音乐学专业培养出的教师人才能否真正适应教学岗位,能否上好一堂音乐课,能否满足所在单位(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技能需求就是检验该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质量、教学实施力度最好的试金石。

1.合理设置基础课程,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

根据笔者对该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普遍反馈在校期间所学基本课程(声乐、钢琴、手风琴、舞蹈以及与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课程)实用性强,作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缺一不可。不足之处在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践课程开设力度均有待提高和加强。例如声乐、钢琴、手风琴、舞蹈等基本技能课程的开设方式及时段是否由原来的“必修两年、选修一年”改为“必修”贯穿学生在读年限,在第三年引入基本技能选修方向,使学生在各项基本技能巩固的基础上,突出专项技能优势,从而既能满足音乐教学岗位的基本要求,又能给予学生专项特长的发挥,为其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此课程开设方式避免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第三年选修技能方向而被动停止其余技能课程的学习,导致毕业时由于时间间隔,其它基本技能弱化甚至忘记而致使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因此,基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音乐教学基本功,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之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2.以比赛促教学,加大实践课程开设力度,加强课程考核评价管理

上述技能课程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仅仅具备基本技能不能称其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也是转型的内在要求。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来看,其基础理论知识、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等赛项设置反应出教育部对音乐教师能力要求非常明确,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理论与鉴赏的能力、键盘乐器的演奏能力、歌唱的表现能力,自弹自唱、合唱指挥、舞蹈表演以及除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表演能力的掌握都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中,对合唱指挥、歌曲伴奏、舞蹈编创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尤其重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堂的灵活性以及教学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要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实践课程的开设方式、开设力度以及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据笔者对从事音乐教学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所显现出的不足更多表现在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缺乏。例如,歌曲即兴伴奏能力、小型合唱歌曲及学生乐队用谱改编能力、舞蹈编创能力均需提高。其实,在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有上述能力培养的课程开设,但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考核评价管理重视不够,导致类似课程的开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建议音乐学专业的转型可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之东风,以比赛促教学,结合比赛项目加大实践课程开设力度,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实现校校联合;同时,进一步对加强课程考核评价的管理,改变原有的单项考试成绩论,实现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阶段性的量化考核,设置平时考核、实训考核、顶岗考核等多样考核方式、多元评价内容,实施不同层次的分层次考核,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实践基地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形成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效果评价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以《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为例,在原有课程设置中增设学生到实践基地(中小学、琴行)实践教学的环节,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为任课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对象、实践者本身等多方位综合评价作为该课程考核结果。如此,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其实践应用的机会和经验。

(二)充分调研,结合市场逐步增设转型课程,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与时俱进和充分调研才是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王道。

1.不断调研,根据行业分类、逐步增设转型课程

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 趋向的多元性,同时结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实行不同行业分类增设转型课程,以更好地应对当下激烈的竞争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

培养音乐教师是音乐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因此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山学院作为文山州唯一的地方院校,所培养音乐人才服务面向文山、云南,辐射全国。因此,充分调研音乐教师就业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当前专业设置缺陷,逐步增设相关课程是培养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充分条件。据调查反馈,鼓号队的编排以及小型合唱歌曲和学生乐队用谱的改编等能力是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有技能,也是目前文山学院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空白。因此,增设《鼓号队编排》以及《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相关课程是该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措施。

同时,针对所访毕业生就业不同行业(例如公安、销售等行业)的现状,可逐步增设诸如《礼仪》、《普通话语音》(包括播音主持、朗诵、演讲相关内容)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从而提升其在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此外,文山学院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传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地方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将区域经济社会的民族艺术文化结晶引入高校课堂,既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率先垂范的作用,同时也为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增添一抹特色;所培养人才既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又具备传承区域民族艺术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更为其从事民族文化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发展性上。因此,音乐学专业在此次转型改革中更应该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着力点。课程设置、教学导向、专业发展等应在不偏离其“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托行业、针对岗位开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课程,加强行业与专业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其拓展就业方向提供前提条件。

2.更新教学理念,适应市场,开拓市场

目前,在深圳、成都、昆明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人们对音乐艺术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已远远超过高校音乐学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范畴。例如,在少年宫、培训中心已出现一定规模的流行乐队、巴扬、双排键等培训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不低。由此证明,多元化音乐艺术的发展是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音乐学所培养人才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就要具备市场所需能力。文山学院作为一所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其培养人才不仅要满足文山市场需求,同时要辐射云南乃至全国市场。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才,就应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基础上,顺应市场发展,积极引进人民喜好的音乐艺术形式,增设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其今后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合专业特性,成立音乐学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小组

在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开始实施创业。为响应国家号召,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音乐学专业转型改革理念应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可聘请有相关市场创业经验的音乐专业教师组成就业创业指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就业创业指导讲座,针对行业给予学生创业知识的咨询和解惑: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国家工商、税务相关政策,传授学生如何抵御行业风险以及正确的创业理念等等;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创业规划,树立“不求人人创业成功,但求人人创业能力提高”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埋下去基层创业的“种子”,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总而言之,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是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其下属音乐学专业的转型发展也势在必行。此次转型改革一定要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转型紧迫感的情况下做到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坚定音乐学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将专业转型异化成忽略专业培养目标、盲从市场增设几门诸如“美容美发”等实用型课程就能达到转型目的的观点是应该坚决摒弃的。只有提高专业教师对转型改革的思想意识,理清转型思路,才能扫清转型“障碍”,真正实现有用人才的培养,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高校教育体系。

[1]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中国教育报,2014-01-06.

[2]郝南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文山学院学报,2010(1).

[3]罗志敏.《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坚守“育人为本”底线》.中国教育报,2014-10-10.

李妍,文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音乐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文山音乐学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