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厄台”略考

2015-01-28 15:12吴莉新上蔡县人民文化馆4638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辞源大夫孔子

吴莉新 (上蔡县人民文化馆 463800)

孔子“厄台”略考

吴莉新 (上蔡县人民文化馆 463800)

“厄台”,《辞源》注释:“古迹名。相传为孔子行经陈蔡绝粮的地方,本名陈侯弩台,闻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台上。俗称为厄台……地在今河南淮阳南。”

先说“厄”。《辞源》曰:“厄:困苦。危难”。如仅说“厄台本名陈侯弩台,闻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台上”,这解说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因孔子自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去鲁”“适卫”,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1年)“归鲁”“凡四十多岁”,多次受“厄”。

但《辞源》的注释却令人实不敢苟同。因它明确地点出“相传为孔子行经陈蔡绝粮的地方。”

这就牵涉到一个核心的问题——“陈蔡绝粮的地方”到底何在?“陈蔡绝粮的地方”本来已交代了这个问题,应是在“陈蔡相交的地方”?如其不然,那就应说“绝粮于陈”,或“绝粮于蔡”。这个简单而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成为千载来文人争论不休的悬案呢?病根就在《论语》。

《论语·卫灵公》云:“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因穷,小人穷斯滥矣。’”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各自记录的孔子言论汇集而成。它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记言为主,很少记事。所以对孔子发表言论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则录焉不详,这就造成了后人对具体事件叙述的岐义,不得不借助相关史料进行论证。现我们摘引先秦诸子有关记载“孔子厄陈蔡”之事文字如下:

《孔子家语》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陈、蔡,陈、蔡大夫相舆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痛。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逐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再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间”字。《辞海》曰:“间:在一定的空间或时间之内。”很显然“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间”指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既是“空间”,就应处于陈、蔡二国的交界地,不可能是在某一国的腹地,更不能是在某国的都邑。否则,则不会两国连称,只能称“厄于陈”“厄于蔡”,或称为“厄于陈都”“厄于蔡都”。《辞源》称:“本名陈侯弩台”的“厄台”显然不是“孔子行径陈蔡绝粮的地主。”理由有二:一是先秦典籍从没有陈侯在陈蔡边界筑弩台的记载;二是淮阳的“厄台”,又称“孔子弦歌台”在淮阳县城内,根本不是也不能叫“陈蔡之间”。连国都都处于国界交接地了,那不是“国不将国”了吗?孔子一些行去游说啥?!再说,既然在陈国内被围,《孔子家语》何必说子贡贿赂开后门逃到城郊外,于野人呢,直接说“ 粮于市”不就行了吗?何必舍近求远多费事呢?何况,先生和师兄弟已“馁病”,正命悬一线,时间就是生命呢?还有,《孔子家语》曰:“陈、蔡大夫相与谋曰,……遂使徒兵拒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亦云:“陈、蔡大夫谋曰……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古时候城外为郭,郊外为野。“野”肯定在城外,如手无寸铁,无束鸡之力的孔子一行是在陈国都城内,陈国的大夫何必还要与“蔡大夫相与谋”呢?凭自己的力量还围困不住孔子师徒吗?如果陈国懦弱到这步田地,其国何以为国?故曰《辞源》把“陈侯弩台”说成是“孔子行经陈蔡绝粮”的“厄台”实为不确。

那么“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厄台”应在什么地方呢?《史记·孔子世家 》已记述的比较明确了。为了使读者详细了解此事,我们不妨把前后相关的记载赘引于此。《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遂愿行,复如陈。”“冬,蔡迁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前493年)。”“夏,鲁桓、 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明年(前491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召之也。”“明年(前490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向政。”“去叶,反于蔡。长沮、桀弱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于津焉。”“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前489年)。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无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召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其秋,楚昭王率于城父。”(《辞源》:“城父:春秋时楚邑……地在今河南宝丰县”)。“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前489)也。”

以上引言明确指出“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具体时间是楚昭王卒于城父时,即“鲁哀公六年(前489年),此时“孔子自陈迁于蔡”已“三岁”矣。而后“孔子自楚反乎卫”。楚昭王从“老城父”兴师迎孔子。“城父”在今日的宝丰县,返卫不必再绕远道过陈。孔子当时在蔡国境内,为何蔡要与陈联合厄孔子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大夫危矣。”一是地域原因,“孔子在陈、蔡之间。”如蔡单方行动,孔子可进入陈境,蔡不可越境困之;陈单独行动,孔子可返回蔡境,陈也只能望境却步。只有两国“相谋”,“相与发徒役”,才能“围孔子于野”。也才有“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的“厄台”。

“孔子厄陈蔡之间”的“厄台”具体地点在何处呢?《辞源》曰:“地在今河南淮阳南。”它虽无点出具体地点,但已指明肯定不在淮阳城,且方向是淮阳“南”方。“南”到什么地方呢?

《上蔡县志·地理志》曰:“台,即 庙。在城东六十里蔡沟镇。孟子曰:‘君子 于陈、蔡之间’即此。”汉蔡邕撰碑文曰:“北距陈界十八里,西距蔡城六十里,有厄台。”明御史刘光国《重修上蔡孔子厄庙记》云:“北距陈州百里,西距上蔡县七十里有和无师庙,传所称厄于陈蔡之间即其地也。”清徐铨《重修厄庙碑记》云:“厄庙一名厄台,在城东六十里蔡沟镇,北距陈界十八里,即所谓君子厄于陈蔡之间者是也。”清巡史郑元善《厄庙碑记》亦云:“蔡治东六十里地名蔡沟,旧有夫子庙,十哲配享,相传夫子厄所,因庙祀焉。”清康熙二十八年上蔡县令杨廷望《重修厄庙碑记》云:“当厄旧在陈蔡之间。上蔡东去七十里,曰蔡沟,有庙焉……”“庙大殿三楹,高广如法。周垣几十丈,庙门屋三层六楹。从屋四所,外殿左文昌阁三楹,尊经阁三楹。”“占地九亩多。”“规模宏伟,布局严紧。”

虽历经沧桑与战火,但朝拜者众多,每年庙会商贾云集,好不热闹。解放后,该庙改成蔡沟中心小学。现旧物已去,面目全非。但相传为孔子手植的银杏树犹在。此树唐时火焚枯死,树中又新生一株,明时复遭雷击,后又新生,历经沧桑,几度枯荣,今树围直径一米多,高可一二十米,树冠遮天蔽日,蔚为千古奇观。

吴莉新,女,1968年12月4日出生,毕业于河南省委党校,助理管员。工作单位:上蔡县人民文化馆。

猜你喜欢
辞源大夫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进步太快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间接性失忆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