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中的文学现实性意义观照

2015-01-28 15:12刘梦雪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实性巡山民族

刘梦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可可西里》中的文学现实性意义观照

刘梦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可可西里》是由中国新生代导演陆川执导的中国第一部西部历险片,并在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分别荣获了“最佳亚洲电影”和“评委会大奖”。经过了十年的岁月沉淀,现在再回顾这部蕴含着深厚的藏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风俗的西部影片,仍然颇受启发。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曾说过:“无论是一出戏,一部小说,或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1文学的传统或惯例,是指由特定时代或民族的语言、风格、技巧等形式要素所构成的一种形式体系,它通过各种途经特别是文学教育,成为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传统,即电影作为凝固的文学艺术,其灵魂不是对情节的设定与人物的描写,而是在于对传统与文化的呈现与思考,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变革。下面,我们从民族文化与文学诉求角度解析该片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文学的现实性意义。

藏民族;文学意义;民族传统文化

一、民族传统文化——高原上的灵魂与信仰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4600米以上。在可可西里,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这种特别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藏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在电影的开始,以巡山队员强巴为保护羚羊而被杀害这一情节为切入点来进行展开,这种戏剧式的叙述方法违背了常规电影的情节设置,同时,在进一步展开时增强了不确定情节因素的使用。与此相衬,影片中存在较多的西部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包括生活环境、居住条件、饮食、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强巴的丧葬形式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这种丧葬形式在藏族里叫做“天葬”,它源于佛教的宗教信仰。佛教信徒认为,天葬满足了灵魂升上天堂的愿望,将死去的亲人用白色藏布包裹并放置在天葬台上,请当地的喇嘛诵超度经,之后点起的桑烟引来了秃鹫,鸠群应声飞至,啄食由天葬师处理过的尸体。如果尸体被食尽,说明死者在生前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入天堂。1这是高原民族的信仰,如藏民族那些磕长头的人,他们的手和脸都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他们相信,人是有来世的,此世的作为,修的是来世的幸福。对藏传佛教来说:“死亡并非终点,它留下的对来世的憧憬才真正赋予人们生活的神圣意义”。2这种民族信仰寄托了当地人们对生命的愿望与追求,至今仍存在于藏文化中。

二、人物形象透视——可可西里一样的执着

一个民族的美从本质学上说来自于其内心世界。《可可西里》中,以主人公日泰为代表的巡山队员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和保护家园中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并不惜深入高寒缺氧的无人区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追捕猎杀羚羊的主凶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放弃队友的生命,让此刻的分别成为永别。陆川曾说:“他们是可可西里王,而不是可可西里游击队。”他们曾经是教师、是牧民、是军人、是木材检察站的职工、是出租汽车司机;他们没有编制,几乎全部是“志愿者”;他们没有出山的经费,为了救助伤员被迫卖掉收缴的皮子;他们没有可靠的交通工具,使他们在追捕盗猎者的途中不得不丢下一部分队员去等待后援;他们甚至整整一年都没有发工资。但就是这样一支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却成了藏羚羊的保护神。从世俗的角度上讲,巡山队员的工作不会带给个人任何好处,不会升官,不会发财,不会致富,不会受奖,甚至不会有长久的爱情。可他们却把全部的人生以至生命都献给了可可西里这茫茫无际的荒原。巡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正像李季的那首诗所描写:“虽然是严寒封锁了大地,虽然是风沙吹打得睁不开眼睛;不论什么时候我都不愿离开一步,哪怕是寒冷得连汗水也冻结成冰。”3

三、央金和冷雪——女性问题的无意识展现

加拿大著名媒介学家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4传播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是改变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一支重要力量。片中的主体意识表现为通过对巡山队员工作的展示来呼吁或重视对藏羚羊的保护意识,但影片无意识中却涉及到了藏族女性意识的话题,影片通过对两名女性央金和冷雪的情感的体现,反映了男权意识下的女性思考,女性始终处于隐匿和失语状态,情人冷雪搂着刘栋痛苦是影片中女性唯一的情感的释放。“好姑娘多得很”引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被压抑、遗弃、湮没的问题的深度思考。男权压迫下的女性现实境况,父权社会规定的女性角色及女性观念现象,这些揭露了男女平等的社会表象,并间接引发了对女性社会价值的深度思考。因此而言,该影片便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四、结语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在今天工业发达的西方世界,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非但未减弱而且日益增强。当东方的人们为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涌入而目不暇接之时,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则痛感西方工业社会弊病丛生,好像终日被一种无限的荒漠感所包围,不知何处是边际,何处是归宿,看不透,冲不破,走不出。他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企望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寻觅来自内心、来自精神世界的幸福。而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展现民族文化甚至人类社会现实性问题的重要媒介与窗口,对一个民族的本质文化和社会根源性问题的挖掘,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特点。本片虽以真实的故事事件改编而来,但无论就其叙事,人物塑造还是就其文学的现实性意义(具体而言即其对女性意识问题的揭示)而言,它对文学创作的发展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注释: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72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

2.[美]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之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6.第14页.

3.李季.《李季诗选》—《我站在祁连山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第22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现实性巡山民族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再访可可西里
“我每天都会来巡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王叫我来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