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相通之处

2015-01-28 15:12延安大学文学院71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史铁生

林 娜 (延安大学文学院 716000)

史铁生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相通之处

林 娜 (延安大学文学院 716000)

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是以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见长,其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丰富繁多,深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处处体现在其作品之中,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与史铁生的哲学思考有着诸多的相通性。这两位作家的主要思想不仅在形成上有相似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而且在对人、世界、人生的意义的重大问题认知上也有众多相通之处。

史铁生;哲学;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是哲学家中的文学家,而史铁生可以说是文学家中的哲学家,两位作家的思想相通之处随处可见,一位用哲学写出,一位文学表现。可以说两者用不同的方式阐释着同一种人生哲学。

一、对人的根本处境理解上的相通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总体上来看是以“人的存在”作为其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他看来唯物主义以物质作为其研究对象,唯心主义以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两者都真正的忽略了“人的存在”,而人的本质和特性却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因此,萨特以探索“人的存在”的奥秘,试图用这一点来解释和观察现实的世界。从而,他提出了两种存在的类型,即“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进而指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哲学命题。

史铁生是在病残之后开始写作的,“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土地。他从腿开始思考,体察心灵”。因而,在他每一篇明净故事的背景中总渗透着悲凉或绝望的调子。但是在每一份悲凉中总能看出他的热望,在每一次绝望中都能看到他捡拾起希望,“他并不以单一的目光去打量生活,他在美好中他揣摩着丑陋,绝望中把握着希望”。从而在以绝望为心境、希望为目光的对生与死的眺望中,更加透彻地体察出生活的本源和人的根本处境。在他那里人生所有的苦难成为生而为人的必须和必然,他说:“人的苦难,很多或者根本,是与生俱来的,并没有现实的敌人。在《自言自语》中他总结了人生存的三种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生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萨特以哲学家的深邃,用逻辑法推演出人的根本困境是孤独、烦恼和绝望;史铁生以文学家的敏锐用心证体味出人生的根本困境是孤独、痛苦和恐惧。不同的人生异样的方式却同时得出了相通的人生观点,在这里,我们惊叹着哲学与文学共通性和两位作家在思想的相通性。

二、对人生的荒谬与偶然性思考上的相通性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靠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却是偶然与荒谬的。人生而自由,这是天生如此的能力和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是并无任何缘由的,而选择与自由一样是不存在什么规定性的、必然性的制约,纯粹是偶然的。所以自由并不是人们所进行的选择的结果,因而,人的自由选择也就是自发的、原始的、偶然的,并不是人们理想意义上的有目的、有规律的选择。它不是受外界规定性、必然性制约的选择,而只是毫无理性意义的偶然与荒谬所结合的选择。萨特认为:这样一种选择由于它毫无理性意义的支撑,自己规定者自己的动机,所以可能表现为荒谬的,并且事实上也的确是荒谬的。在萨特的剧本《墙》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全面的诠释。

而就史铁生而言,正值青年却因病瘫痪,之后33年的人生没有脱离开轮椅生活。命运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尿毒症等一系列病痛相继摧残他的身体。但他仍然坚挺地、顽强不屈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病残之后,他用了大量时间来思索他所遭遇的灾难,无数个为什么在他的呐喊中指向命运,后来他意识到这命运中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种,不可随意调换”。因此,他作品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提到“命运”。《命若琴弦》中小瞎子问老瞎子:“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就是因为我们是瞎子”,老瞎子说。这就是命运,它毫无原因,它不管不顾。

萨特与史铁生都经历过人生命运的捉弄,萨特服役偶然被俘,几小时后德法停战,若晚几小时他的命运会极为不同。史铁生无故患病之后已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他们两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各异,但却对人生对世界得出了同样的认知:人生本来就是荒诞和偶然的。

三、对人生意义追寻的理解上的相通性

在这个充满偶然的,荒诞的世界中,我们通过萨特一生的“不断追求中”,就可以明白他对于实现自己,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式。在被迫服完役后,他创立“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抵抗团,反对德国人的暴力运动。他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抨击法国当局,反对美国的对越战争,并担任了“审判美国”法庭的执行主席等等。他通过写小说、戏剧、哲学著作、演讲等唤醒人们的自由和反抗意识,他始终站在正义与真理的一边,一生不断的追求,就像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对他的评价那样:他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因为他永不满足,永不调和。他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中”完成的。他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在偶然和荒诞的世界中进行绝望地反抗,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是坐进轮椅之后开始写作的,是在绝望之后用笔撞出的一条生路来。绝望,是他写作的开始,也是他每一篇小说和散文的底蕴。无论自己或笔下的人物置于怎样的绝望面前,史铁生的选择从来不是逃跑。相反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荒诞偶然的人生中寻找一种永恒的价值。他在找寻人生终极意义的道路上独自远行,并在这条道路上不知疲倦的前行,最终了悟:“意义不是先天的赋予,而显然是后天的建立。他从自身的残疾思考到对整个人类自身残疾的关照,因此,他比其他人更加明晰生命的真相,思考的深入使他对残疾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体认。他后期的“残疾题材”小说,如《山顶山的传说》中残疾的小伙子经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后,决心抛开死亡对他的诱惑,而选择坚强地活下来,与命运抗争。

在荒诞与偶然的世界中萨特与史铁生并没有因为绝望而消沉。萨特以自己的行动“不断的追求”,在充满偶然与荒诞的人生中走出了一条坦途,从而获得了人生永恒的意义。史铁生通过永不停歇的思考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只有一个完满的过程才是是无人可夺的,上帝也不行!他们在绝望中进行反抗,在反抗和探寻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了悟人生的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史铁生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其形成上有相似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而且在对人、世界、人生的意义的重大问题认知上也有众多相通之处。通过展现他们思想产生相似的内外部条件和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有利于我们以多元的角度来把握各个时期作家思想形成与发展。从作家自身以外的地方寻找与其相通的观点也能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其思想的形成与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哲学内涵。

[1]陈村,回想铁生[J].上海文学,2011(2).

[2]魏金生.“探索”人生奥秘——萨特与存在主义[M].北京出版社,1989.

[3]史铁生.病隙碎笔[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史铁生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史铁生作品的“形而上”特征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不 同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