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马踏匈奴》与《拉奥孔》的异同

2015-01-28 15:12钟雪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霍去病古希腊匈奴

钟雪薇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艺术内涵丰富,特别是传统雕塑,更是凝聚着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同一个时期的古希腊,雕塑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在其先辈雕塑家创造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雕塑家不仅在技巧上更显纯熟外,在题材上也有很大的开拓,群雕《拉奥孔》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两者大体上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诸多方面还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这都源于雕凿两座雕塑的艺术家们所接受到的文化,历史环境,地域地形等因素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中西雕塑艺术的种种差异。

一、西汉雕塑《马踏匈奴》与古希腊群雕《拉奥孔》的差异

(一)题材选取不同

说到题材选取不得不谈到两座雕塑身后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或者说这两者是作为题材选取的重要依据。西汉初年,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匈奴极为强悍,构成了我国西汉王朝的严重边患。霍去病年仅十八岁就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创奇功,成为击败匈奴的主力干将。可是取得战争胜利不久后,霍去病就因病逝世于长安,汉武帝为了表示对爱将的恩泽,亲自下令修建霍去病墓且特别命令能工巧匠用花岗岩雕成十余件大型动物石雕,散置在墓前的草木之中。《马踏匈奴》作为中国西汉时期一座著名雕塑,正是早已驰名国内外的霍去病墓石雕群之一,它刻画了一匹傲然肃众的战马,踏住一个仰面跌倒匈奴的场景。这座雕塑不仅完全承袭了中国汉代时期应有的厚重沉稳,质朴大气的风格,且完美诠释了西汉王朝征服匈奴的胜利和正处于汉朝统治阶级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再者,汉代厚葬风俗的盛行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及特殊审美需要,《马踏匈奴》作为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雕,自然被赋予了深一层的意义,它似雄壮伟严的守护神,不仅在主人生前为其效命,主人死后,它还是如此臣服威武,仿佛主人还在驾御它,以此来象征墓主的伟大与永恒。

与此相比,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理优势明显,且与东方各国不同,古希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高度集中的奴隶制国家,这无疑让艺术之花可以生长的更加茁壮。神话传说是古希腊人喜欢的雕塑题材之一,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1此外,希腊人还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一如他们毫不隐瞒对人体美的喜爱,赞颂和表现。然而,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希腊雕塑的风格也受到了当时希腊社会中最为盛行的悲剧的影响,逐渐显现出一种巴洛克式的悲剧色彩,而其中群雕《拉奥孔》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代表。

(二)精神追求不同

在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里,自然界的天、地、人三者是感应相通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互为一体的关系,故一切人事皆应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3因而,自古以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精神一直是艺术家们遵循的最高艺术准则,且“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也不胜枚举,其中《马踏匈奴》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作品。工匠们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巧妙地运用了当地自然原石的天然形态别出心裁地雕造出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这匹战马似乎就是霍去病本人的真实写照,它的神情看上去就同真人一样果断沉着,仿佛时时刻刻都在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一心想要歼灭匈奴,保护西汉王朝不再受边患威胁的坚定意志。虽然在作品中工匠们没有直接去雕刻霍去病本人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受众不难体会到它所想要传达和赞扬的那种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品格与精神。同时,使受众不禁会联想到一幅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正携百万大军,骑着战马驰骋在战场上,勇猛果敢,每战皆胜,到处洋溢着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喊声的画面。整个作品意象生成,人物合一、浑然一体。

而古希腊的雕塑我们会发现基本上都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一样,着重体现人体的美,艺术家们赋予人的肉体以崇高的理想,且追求一种平静肃穆之美,一种悲剧精神。群雕《拉奥孔》中共有三个人物,都全身赤裸,拉奥孔是主体,他的两个儿子也各有不同的表现。右边这个孩子,他一边奋力抽出左腿,一边侧过头来关切地注视着他的父亲;另一个孩子则已经站立不稳,正举起左手,似乎在呼救。而拉奥孔的表现则与用全身诠释痛苦的儿子们不同,只见他全身肌肉紧绷,胸部高拱,腹部紧缩抽搐,躯体上的每一条筋脉都清晰可见,似乎是在竭力抑制痛苦。而令世人惊讶的是,尽管这时的拉奥孔正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但他的面部表情和全身的姿态并没有人们想象的中那样狰狞和激烈,仅仅就是口微微张开,更近似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且这种平静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诚如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评述的那样:“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的突出的标志,这就是无论在姿态和表情上,都显出一种高贵的单纯与伟大的静穆。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的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而镇静的心灵。4

(三)表现手法不同

相比较《拉奥孔》中主体人物将巨大的痛苦隐含为一种叹息,一种平静,没有任何明显,强烈的哀嚎,雕塑《马踏匈奴》则采用了较为夸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当然,这里的夸张是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借助大胆的想象,抓住表现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身特征,强化本质真实,加强创作者主观情感抒发的艺术力量5在《马踏匈奴》这个作品中,受众的眼睛很容易被那个马腹下的匈奴人所吸引,只见他仰卧在地上,左手拿弓,右手持箭,双腿拼命蜷曲作狼狈挣扎状,散乱的头发和五官苦痛的表情全都显露无疑,正好与上面威风凛凛的战马形成强大的对比。

而就两座雕塑整体来说,《马踏匈奴》采用了偏写意的表现手法,而《拉奥孔》则是倾向偏写实的表现手法。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或者具体点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形写意的审美观念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积淀、发展,它与西方的“尊重客观”美学观念不同,往往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马踏匈奴》正是凸显中国“写意”这一典型审美理念的代表作。艺术家们从主观意象出发,运用了“神似胜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青年将军霍去病生前金戈铁马,英勇善战,驱逐匈奴的英雄形象。加之仰卧马下挣扎的匈奴不时露出绝望的神情,更加反衬出战马的英雄气概。就像前文中提及到的虽然整个作品中没有直接雕造出霍去病本人的形象,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战马威武的风貌和匈奴挣扎的窘态中联想到这位胜利者的雄姿。不仅如此,笔者觉得战马更是象征着国家和汉民族的精神气质与那些不怕牺牲,血性悍勇的士兵们的形象,给予人无限遐想。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提出。“摹仿说”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我们视觉的真实,雕塑家们也始终站在圈外反复、细致地观察对象,同样以镜子般的映照方式来展现自然的客观与真实。因此,在与前者的对比之下,后者也就是群雕《拉奥孔》则真实再现了当时人物的情景。且人物刻画相当逼真细致,整体结构关系也严谨紧凑,甚至连每个人物身上的肌肉和每个人物身上的脉络走向都十分地明确清晰,在人体比例和肌肉质感方面更是接近于真实的人体,充分表现了当时希腊雕塑家们对于人体结构,人体比列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

二、西汉雕塑《马踏匈奴》与古希腊《拉奥孔》群雕的相同点

(一)均在赞颂民族英雄

有人说,霍去病不能算作一位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认为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同是炎黄子孙,抗击匈奴不算是抵抗外敌入侵,所以他只不过是一名出色的将领罢了。但笔者却不那么认为,霍去病的能力在于当时他把所谓的外战打成了民族融合战争,如果不是他们武艺高强,匈奴就是匈奴,和汉族是没有关系的。正是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才让一部分匈奴人承认汉族是优秀的民族,自愿内迁,接受汉化,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而且,在霍去病因病逝世时,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特赐陪葬茂陵,并亲自下令为霍去病修筑墓冢,能够得到如此的厚葬,应该不会只因为他六战六胜的战绩而已吧。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归于霍去病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试问,还有谁能小小年纪就说出那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6”的千古名言呢?雕塑《马踏匈奴》作为霍去病群雕的主雕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更体现了人们对这位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情怀与崇高敬意。

其实历史地哲学地看,群雕《拉奥孔》描写的是一个人与神冲突的悲剧。拉奥孔作为城中的祭司,始终坚守自己的责任,努力让百姓避免灾难,不惜违背了神的意志,因而遭到惩罚,而特洛伊也因此失陷,从而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看到这儿不禁会想:“要是当时特洛伊人听了拉奥孔的劝阻,是不是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此聪明的拉奥孔怎么会不知泄露出木马计秘密后所招致的后果呢?”然而就是因为他明知故犯的抗争使其表现出的内在力量和坚韧的精神被后人视为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再者,从拉奥孔的面部表情中,除了看到他拼命压制的痛苦之外,仿佛还能读出了他的无奈,顺从甚至是一丝丝愉悦。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他不可能在这场抗争中取得胜利,不可能有逃生机会,只能勇敢直面死亡。尤如鲁迅在文章《纪念刘和珍君》第二段里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7

(二)均蕴含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和深远影响

雄浑大气的《马踏匈奴》,其呈现出的“写意”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华。它的“以形写神”,“天人合一”的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是与西方写实主义美学思想截然不同的一种。在它的文化基因里,蕴含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化根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承载着汉代艺术那种浑厚、质朴、又浪漫的民族精神,展现着那个时代所坚持的信仰。此外,《马踏匈奴》这个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厚重,质朴的风格,不仅在我国汉代的雕塑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它不仅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而且对我国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我们已进入21世纪,面临着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局面,加之西方强势文化和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涌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此番情形,如果我们只是对其一味盲目地摹仿和肤浅地理解,最终势必会导致民族精神和文化自我的丧失。因此,笔者认为现今重新解读这一经典雕塑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其美学观念、表现形式、方法技巧等进行归纳分析,能够从中总结出具有高度价值的创作规律,这样一来,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精髓便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当今雕塑创作中去;另一方面,研究经典对今后我国的雕塑艺术发展,雕塑家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都会带来新的突破和新的灵感。

雕塑《拉奥孔》作为古典艺术高峰的代表作。它表现的是拉奥孔因违反神的意志泄露木马记的秘密而被雅典娜派遣巨蟒咬死父子三人的场景。而即便这雕凿的是主人公正在承受着濒临死亡的痛苦情景,古希腊的雕塑家们也没有在拉奥孔群雕上直观的雕刻出那种痛苦的狰狞面目,而是赋予他在痛苦中最接近平静的一种状态,这种平静具有一种震撼和感人的力量。且这种在姿态上和表情上均显现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作品,不也正是不少希腊雕塑家所想要追求的目标吗?古希腊雕塑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完美的形式美感,更在于它能充分表达出雕塑家们的美学理想,及其蕴含在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雕塑家们运用人体作为艺术语言,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肯定了人的生命价值,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人的高贵和自尊。8《拉奥孔》作为古希腊最著名雕塑杰作之一,一方面准确地反映了古希腊艺术追求以美的形象塑造为原则,另一方面富有节奏变化的人物四肢与身躯的刻划表现了古希腊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雕塑技巧和无限的想象力。其作品不仅为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模板和可吸收的正能量,也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古希腊作为一个时代早已远离了我们,但是它的文化艺术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现在所处的时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总结

中西方雕塑虽有不同,但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相通的,因此中西方可以互为借鉴,互为学习,而且雕塑的魅力,雕塑所带给人那种震撼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永垂不朽的。雕塑《马踏匈奴》和《拉奥孔》是世界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宝物、智慧和美。在此基础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应更加积极探索,刻苦专研,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为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注释:

1.陶兴琳.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J].艺术百家,2007(3).2.老子.道德经之第二十五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朱连城.霍去病墓雕的美学意义[J].南方文坛,2010(3).

4.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上册)[C].邵宏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杜俊平.汉代茂陵霍去病墓石雕造型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原因[J].职大学报,2007(2).

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7.鲁迅.华盖集续编之纪念刘和珍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乔红娟.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1]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上册)[C].邵宏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苍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胥建国.精神与情赶感一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冯明玲.中西方雕塑艺术题材表现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7]高拂晓.群雕《拉奥孔》鉴赏及其时代意义[J].美与时代,2005(3).

[8]乔红娟.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9]金艳.论希腊雕刻艺术的静穆之美— —以拉奥孔雕像群为例[J].艺海,2013(6).

[10]包亚明.从霍去病墓石刻看汉代的美学思潮[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

[11]李合民.中国大写意石雕的典范——从霍去病墓石雕谈传统雕塑艺术的表现特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2]陶兴琳.论雕塑艺术中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J].艺术百家,2007(3)

[13]汪娣.霍去病墓石雕审美研究[J].大众文艺,2010(23).

[14]朱连城.霍去病墓雕的美学意义[J].南方文坛,2010(3).

猜你喜欢
霍去病古希腊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霍去病之死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霍去病被摸得锃亮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