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寻根——水墨画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缺失

2015-01-28 15:12刘冰清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中国画

刘冰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一、水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水墨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性。水墨画家主要由文人士大夫组成,其作品蕴含中国文人气质,彰显传统文化特征。传统水墨画中讲究诗情画意,重神似和意韵,把意境之美视为最高准则。

纵观水墨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始终保存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成熟的水墨画产生于唐代,在唐代儒家文化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渗透,三种文化自觉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盛况,唐人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内在世界观发生自觉的变化。唐代的水墨画中体现了唐代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禅宗对水墨画的影响,禅道境界的体现,将内在的哲学和思想表现于水墨的形式之中,体现了文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家主张朴素、崇尚自然,讲求无欲无求,造成水墨画抛弃五彩的冷暖之分。也正是由于此中国历代的文人都接受了此素雅之画种。

二、水墨画现代转型中文化缺失的现象

中国画讲究诗画印的全面修养,绘画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是创作的关键。然而高校中国画教学大多对绘画技巧感兴趣,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修养在中国画中的核心作用。对文化修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中国画的传统根基视而不见。

水墨画现代转型过程中,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一批当代水墨艺术家以消解和破坏传统的方式,寻找到一条符合当代受众审美的模式,即重效果、轻过程,重视觉、轻内涵,轻技法、轻文化,重制作、轻写意等等。大量模仿、挪用、移植、嫁接西方艺术的样式,拿来大于吸收,缺失了中国当代水墨自身应有的原创性。和西方艺术比,缺少张力、新颖、刺激以及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和传统艺术比,又少了精妙、难度、意趣和深入的文化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根性断裂。

三、水墨画现代转型中文化缺失的缘由

1.文化导向性的偏离

“在全世界范围看来,中国是出现文化断代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汉唐以来,画家大多具有相当的文化和文人身份,中国画传承与西方最不相同的就是文化情结,不仅在于题材及书画形式上,更在于内在的文采,书卷气息及审美特质。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改革创新。而我们中国画教育中,恰恰缺失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进而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代缺失。

2.艺术品市场的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环境为艺术品市场打造了很好的文化平台。中国社会处于大转变时期,经济转变同时,人们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巨大变化艺术品的商品性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了重视,甚至于超越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这就使得许多人情绪浮躁,难以潜下心来创作和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的水墨画新纪元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冲击古老东方文化的单向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多元互补、互动多极交叉、交汇的文化新纪元正在到来。在今天,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经济一体化为前导的全球化,已经模糊和瓦解了所有地域文化的边界。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批评家范迪安认为:当今中国已被置于世界文化的共时性状态之中。

四、水墨画现代转型中文化缺失的对策

1.人文教育

对传统的继承不能流于某种形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继承的核心。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水墨画的理念与儒释道的精神内涵密不可分。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设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古典诗词,文物鉴赏等相关课程,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2.探本寻根,师法自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师自然并不是外形式上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不离不弃,更重要的是在内在形式上对自然的生命性的体悟和表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有形式没有内容的作品不动人。自然主义并不仅是外形式上对自然物象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内在形式上对自然的生命性的体悟和表现——它是意境、气韵、生意的表现。这是人心灵自然的迸泻流淌,表现于形式又超越于形式,发之于笔端又超越于笔端。黄宾虹论中国画发展时说:“古人立法本大自然,阎立本初不识张僧繇画,米元章自谓无一点吴生习气,唐人失其古法,而复兴于北宋当为正轨。”这是说中国的绘画有一个根本的艺术态度,就是面对大自然的创造。它的发展、发达和复兴,并不在于对前人的模仿,而在于“立法本大自然”这个根本。

3.中西结合,注重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变更

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哲学的意识,是审美意识与现实融洽的结合,而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都必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继承,对于外来的艺术思想在比较中借鉴,借鉴中变通。无论呈现怎样的绘画风格,笔墨形式,意境范围都摆脱不了时代的痕迹,本土的源泉。赋以传统水墨画表现形式的现代感,将中国画所具有的内涵与气韵、抒情与感悟的心境同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合理的裁剪,既不沉溺于对传统笔墨程式的模仿与自赏,也不盲目一味崇洋媚外,更不迷恋的追求极端主义的标新立异。而是从心而发,以真诚的心灵面对现实生活和周边世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嫁接移植之路,旧貌变换新颜。

4.保持真实的艺术态度

对于艺术,形式与技术并不是最根本的东西。艺术态度的诚实——人及人性的本土真实才是最根本的。拒绝时代的洋化和媚俗化,但不拒绝自然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个性的真实,这样的艺术才有蓬勃的生命感。

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水墨画现代转型过程缺乏对当下自身、本土生存环境的认真思考和关注,即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断层和缺失。水墨怎样进入现代、关注现代人的生活及水墨怎样才能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格局中,对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做出反应等等,这些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范迪安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从观念角度去联接传统,把本土文化的思维方式加以澄照,在思想观念上遥接先哲的智慧,才能形成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真正关联”;其次,“需要作语言上的转换”;再则,“需要贴近文化现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开放性与交融性基础上的。相互吸收和借鉴是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但是吸收、借鉴并不等于照搬、取代失去自我它必须遵循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并与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

[1]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9(1).

[2]皮道坚.现代水墨画史中的刘国松[J].北京:荣宝斋期刊之十五·中国美术出版总社,2002.

[3]鲁虹.水墨转型的必由之路——关于“墨·变——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的说明[J].《画刊》,2012,(9).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水墨画作品
中国画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远方》中国画
韩潮水墨画作品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