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戏曲的继承发展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

2015-01-28 15:12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410081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花鼓戏湖南戏曲

程 丹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10081)

浅谈地方戏曲的继承发展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

程 丹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10081)

随着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戏曲创作风格。不同戏曲流派延续和发展,有的从历史的河流中消失了,有的确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祖祖辈辈地流传了下来,戏曲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其根源就是它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深深地扎根在传唱者中。那么现在我们应当思考花鼓戏该如何发挥戏曲独特的魅力来引发更多群众的兴趣呢?

花鼓戏;发展;群众;课堂

一、群众兴趣与剧目内容的联系

首先,它必须具有自己的灵魂,它是一个地方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体现出了该艺术的自身价值。因此,花鼓戏艺术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满怀对创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将花鼓戏独特的旋律创作手法和表演者独特的技法相结合充分将作者的一度创作和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精准结合充分展现湖南花鼓戏原有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花鼓戏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这一点花鼓戏的发源就和生活紧密结合,然而在当代社会花鼓戏的曲目内容任然大多停留在过去生活的情节。年轻人的生活情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鼓戏应当去了解年轻人想要“看什么?”。花鼓戏编剧应该不仅局限于过去的农村生活情节和神话故事题材,它应当融入现代城市文明,融合更多的现代元素丰富花鼓戏的剧目题材,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

其次,通俗化也是吸引群众必须具备的因素。艺术一遇到通俗,很多艺术家就会嗤之以鼻。因为如果和大众混在一起,人就没那么高贵,没那么有品味了。阳春白雪的戏曲自然曲高和寡,但花鼓戏正是用富有地方语言特色的方言入戏,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迅速流传,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艺术从一开始本来就是通俗的,都是大众的,它都是产生在大众的平凡生活里,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花鼓戏也不例外,为什么它能在老一辈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应为它能够反映老一辈人的生活情趣。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习惯,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这些原本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传媒网络等代替,因而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离开群众基础任何艺术都会消亡。花鼓戏想要发展和延续,除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热情,还需要赢得更多的主动观众,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观众想要看什么,喜欢什么,思考我们该做的又是什么?

或许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很多的小学和中学里学生走路或者其它休息时间都会哼着“流行歌曲”为什么叫“流行歌曲”?这不难理解,就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歌曲,是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的歌曲形式。很多传统艺术家们只看到这些歌曲里面一些所谓的俗的东西,而忽略了它为什么会被广泛流行?一些歌迷为了买到一张偶像的演唱会门票不惜排上几天的队。假设某著名花鼓戏艺术家在某城市举办一场演唱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吗?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并不是说花鼓戏不如“流行歌曲”,或者艺术家表演水平比明星低。其根源就是现在的花鼓戏艺术还没有和群众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李玉刚《贵妃醉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相结合,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这样的一个创新性转变获取更多的观众未必是对传统戏曲的亵渎,而是巧夺天工地将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契合点运用得恰当到位。

二、师资的培养和课堂教育的普及

人类能够脱离原始生活,产生现代文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是文化的集散地,群英汇集的地方,也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的优势将当地的传统艺术,如花鼓戏的、当地民歌等融入现在得课堂教学之中。花鼓戏是我们湖南的本土文化,我们湖南的高校开设花鼓戏专业的学校寥寥无几,要弘扬我们湖南特色的戏曲艺术,各大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应当大力培养花鼓戏人才。发扬一种文化不是仅靠个别人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大群去传播的人。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设职业类课程,培养大批花鼓戏的专业性人才,进行专业性演出,提升花鼓戏的专业水准。

学校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我们不仅仅只在个别的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开设花鼓戏,同时各中小学还应当适当开设花鼓戏课程,让他们在本土音乐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年轻一代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的喜好影响了未来花鼓戏传承和发展。我们要让花鼓戏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让花鼓戏扎根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让花鼓戏的艺术灵魂和年轻一代的思想紧密结合。它不仅能够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他们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我们还应该努力编写好自己的校本教材,因湖南花鼓戏是建立在地方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特点编写好自己特色的花鼓戏,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文献资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如苗歌,侗歌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方式传递着本土民族文化的信息,我们也可以用戏曲的形式传达给外面的人。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它不仅推广花鼓戏还能够推广我们地域的风情面貌,让更多的人从我们特色的音乐文化中了解我们湖南的民俗文话、音乐文化、地域文化等。

三、艺术家对花鼓戏的运用及推广

花鼓戏想要的到生存和发展就应该不断改进。个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有意识的反应,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必须给观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刺激。它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着手。

(一)听觉方面

1.语言

人的第一语言往往是地方语言,它会给人亲切感。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它结合了川剧汉剧艺术形式,而且表演所用的语言都是各自的地方话为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当在他乡异国的时候听到带有地方语言特色韵味的戏曲之后不禁让人有种融国为家的感觉。不是所有能登大雅之堂的戏曲都是普通话。现在不乏完全不懂粤语的年亲人哼着粤语歌曲。地方语言具有其本身的优点,它的亲和力是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

2.器乐

花鼓戏的器乐发展的程度依然局限化、框架化,戏曲的伴奏形式基本都是过去的一些固定的乐器伴奏,较少融入现代乐器的包括西方的一些乐器伴奏,我们也可吸取百家之长,给予观众不同的听觉感受,可根据不同的戏曲氛围选用适当的乐器和表演节奏。要让人体会到“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不能过于模式化,一味的模式化只能给人带来审美疲劳。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样板戏就是很好的列子。

(二)视觉方面

1.服装

花鼓戏的服装不能总用传统的衣着去表现,服装本身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回顾历史,不同年代的服装都有自身的特点,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个着装喜好。作为现代社会有其自身的服装特点。花鼓戏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可以与现代服装流行趋势相匹配。在这场变革中,一些人对于习惯了的看法死守不放,一些人则迅速地顺应时代变化,社会的发展一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顺应时代去变革的事物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发展。面对花鼓戏如此现状我们不妨考虑对以往的表演艺术中的服装进行一些去粗取精的提炼,使花鼓戏服装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

2.表演技巧

花鼓戏中含有不少的表演技巧,也需要演员有一定的科班功底比方说耍扇子走矮步,但是这些技巧难度性不是很高,新颖性相比现代剧团的医学舞蹈杂技来说,就很难吸引人的眼球。表演艺术里面杂技应该是比较高难度的表演方式了。我们不妨在表演技巧方面在保存原有韵味的基础之上也纳百家之长,平时表演艺术家们狠下工夫相信花鼓戏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比方说,相声、小品同样是传统的文艺表演,但为什么一直那么火热,首先,其题材是当下的一个现状的剪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次,知识面的宽度和厚度让观众有种想更多地去了解的一个兴趣,再者,表演艺术家们的风趣幽默的一个演出方式,使得观众得到了娱乐性享受,因此一直长盛不衰。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花鼓戏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3.舞台装饰

花鼓戏在早期的时候就运用过花灯,花灯本身就是艺术品,它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1998年我国就举办过花灯节,为此还专门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花鼓戏可以把这一类舞台装饰做的精美,将传统的舞台融入现代的舞美设计,或许会是锦上添花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各个维度的创新提升和发展,相信花鼓戏会获得更多的主动观众。

四、影视文娱产业对花鼓戏的的支持和推广

这里我们再次提到“流行歌曲”,现在各种传媒里那些流行明星随处可见,这和影视娱乐等传媒人为的推广也有很大的关系。它广泛运用了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主流传媒手段,从而达到了全方位传播。我们强调弘扬和发展花鼓戏,必须得充分利用文化传播手段。在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的传媒途径涉足,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中国观众所接受的传媒方式早已经多元化。当网络、传媒逐渐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和爱好的时候,我们早就应该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传媒途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而花鼓戏任然停留在传统的传播形式。只有在民间传统节日或者一些特色剧才能够看到花鼓戏的身影。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21世纪数字信息占传播主体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花鼓戏和这些传媒方式紧密结合。

“商业化”这个词并不陌生,在这个物质逐渐占主导的社会,花鼓戏同样可以考虑商业化。应该更多地参与商业运作,甚至可以让部分作品为商业服务;同时,为了花鼓戏本身的传承,我们可以做一些艺术性很强的作品,但并不等于我们不考虑商业的进入,只是在保证艺术完整性后再做考虑,物质是基础,艺术只是高层建筑,在现代物质社会,一件事物的发展,经济运作相当重要。只要涉及到文化传播途径,就和经济搭上了关系,戏剧同样如此离不开商业运作,从早期的戏班开始都是以经济为目的表现。我们要充分地,合理地运用商业运作,让花鼓戏成为一个产业。

五、结语

湖南花鼓戏做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美丽奇葩,它不应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临现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花鼓戏的延续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人去用心地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展和弘扬这需要很多人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需要用好的方式去实现。而不仅仅只是当做一个美好的愿景去宣传,我们更应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融进自己的生活,使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传承下去。希望花鼓戏这朵奇葩永不凋谢,永远绽放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被每一个人所接受和喜好。

[1]龙华.《湖南花鼓戏研究》[M]第三章.

[2]肖谷良.《花鼓戏教学走进课堂》[M]校本教材.

[3]谭真明.《论湖南花鼓戏班社发展的历史轨迹》[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报》2010.10(5).

[4]宋玲.《从湖南花鼓戏看湖湘民俗文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2010(4).

[5]吴俊廷.《李谷一演唱研究》[J]《河南大学》.

程丹,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花鼓戏湖南戏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浅谈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三线建设在湖南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