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汉剧的角色行当简论1

2015-01-28 15:12郑维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30062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龙套汉剧导报

郑维维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30062)

民国时期汉剧的角色行当简论1

郑维维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30062)

汉剧为湖北地方大戏,中国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其行当发展至民初时,已相当成熟,分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各行当在汉剧中的地位及受观众欢迎程度亦不同。

民国;湖北;汉剧;行当

汉剧为湖北地方戏,源于西皮、二黄,早期称“汉调”等,明清之季兴起于荆襄,民国时期盛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流域,并传播于河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北京、上海、重庆等部分地区。1912年,著名汉剧票友扬铎在《汉剧丛谈》中第一次将“楚调”定名为汉剧,沿用至今。

汉剧行当划分极为严格,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一末为年长生角,多饰演帝王将相、贤士等正面人物。末角的代表是余洪元,人称汉剧皇帝、一末状元。其他如蔡炳南、胡桂林、任天全、胡双喜等也享有盛名。二净为花脸,讲究唱工,多饰演谏臣、名将、奸雄、暴君等。知名二净有郑万年、余洪奎、朱洪寿等。三生为中年生角,多扮演正面人物。生角的代表人物为吴天保,其他知名生角有陈丁已、钱文奎、尹春保、徐继声等。由于重唱工,三生又被称为“铁扁担行”。四旦多饰演后妃、大家闺秀等中年妇女,重唱工,表演端庄大方。知名旦角有李彩云、刘顺娥、万仙霞、陈伯华等。五丑戏路较宽,可扮演多种类型的角色,如年老的穷妇人、稚嫩的小孩、昏庸的帝王等。其表演诙谐风趣,重腿功,做工非常繁重。六外为生角,重做工、戏路宽。七小为小生,包括文、武两种。知名小生有黄双喜、李四立等。八贴为花旦,多扮演天真少女或泼辣的少妇,以做工为主。著名花旦有董瑶阶、小翠喜、万盏灯等。其中以董瑶阶成就最高,人称花旦大王。九夫多扮演年老妇人。十杂为花脸,重做工,以做、打见长,多扮演勇猛的武将或跋扈的权臣。

各行当角色也分等级,身价亦不同。据辻听花记载,京剧中“脚色上之阶级,正生(或老生)第一,靑衣第二,武生第三,大花脸第四。如花旦,如小生,如老旦各脚,位置不高。故就各脚所受之报酬言之,扮正生者,报酬最巨,名誉亦最隆,例如谭鑫培、孙菊仙,名震海内,无人不知。又已故程长庚、汪桂芬亦均扮正生,迨于今日,顾曲家犹念念不忘也。”2汉剧中报酬最高、声誉最隆的亦为老生,即一末。

二净行当,因以唱功为主,因此相较其他行当稍难,且不受观众欢迎,包银也少。1934年,署名“危舟”的文章指出:“习此行有三不利,一较他行为难演,二不为外行欢迎,三包金较少。此行以朱洪寿为首,然近来嗓音时见哑喑,呈五风十雨之状。”3因此,习二净的艺人较其他行为少,故有“千生易得一净难求”的俗语。

一般人认为在汉剧行当中,二净、十杂的唱腔是最难听的。汉剧活动家答恕之曾说:“想到角色,汉剧之中的花面,可说没一个受看的。”4在余洪元组织大汉班去上海演出的时候,除了二净朱洪寿未去外,汉剧十大行当的各名角都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出。相传二净名角没有参加的原因,就是因为二净唱腔难听,所以未参加上海之行。5在戏曲评论家看来,二净十杂两行的唱腔是需要改良的:“不管是老戏迷,或是新顾客,凡看过汉戏的人,大都有这么一个观感:就是一末的嗓音、唱腔最好,二净、十杂最难听,要想改良汉剧,则净杂两行实为改良的先着,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料也无人出面反对,只是我很奇怪,旧的戏剧是单以唱白来娱人的听觉的,那么,这难听的净杂,古人为什么要把他列了进去?思来想去,不由人不想到古人的体力与天赋和今人的体力与天赋大不相同,今之人已不能接受这种音调了。”6

汉剧旦行中,注重扮相的为八贴。署名“仁勤”的文章甚至认为:“唱八贴者,扮相似重于道艺。瑶阶行年四十有七矣,粉末登场,仍娇艳如少女,做作细腻,表情熨贴,洵可佳也。”7董瑶阶为了在扮相上形神俱似少女,经常观察少女行走坐姿神态等,并进行模仿。他常常换上一把铜板,撒在地上,女孩子们争相抢夺,董瑶阶则在一旁观察她们的动作姿态。因此,董瑶阶以四十有七的年龄演八贴,仍“娇艳如少女”,被人们尊称为花旦大王。

在汉剧行当中,四旦较受人重视,一般艺人尤其是女艺人更愿意习四旦。但习旦行,对年龄要求较高。一般旦行演员年老后,往往改习他行,如醒吾居士“嗜汉剧,曾习青衣,能句殊多,如南天门,六月雪,描容,祭塔等戏颇得有癖诸君之好评,现因老态龙钟改演外角。”8

九夫即老旦,在汉剧中不为人重视,故习此行的艺人不多,有成就的艺人就较少了。有票友黄筱成习老旦即被人称颂:“汉剧中之老旦,不说是票界中无人愿习此,既伶人中亦难多见,因此角素不为人所重视,致造出今日汉剧中人才不齐,一厥不振之现象,此君(黄筱成)有超人头脑,不以此行不为人所视而不习,反深刻研究老旦,实可作票友中之楷模。”9

汉剧旦行中,有一种已经废弃的行当,即跷旦。踩跷在汉剧中最难学,也最危险。艺人踩跷走在冰面上,能不跌倒,才算有力;站在长凳上能长久不动,才算成功。因此,跷旦一般必须是科班艺员从小练习,票友是不可能练成跷旦之功的。因跷旦难练,对力量的要求很高,且危险系数大,故科班中艺人不愿意习跷旦,有年少习跷旦的,后来大都改习他行。戏剧界人士对跷旦的渐渐消失表示惋惜:“年来文明日近,提倡天足,剧界中亦置跷工而不用,如以时彦名流,以剧中踩跷,与时代不合,提议废弃。除小翠花偶踩之,他伶皆置而不用,以后科班之习旦者,将更以难而不学,恐数十年后,无人能踩矣。”10

汉剧七小中的武生,不似京剧武生那样受到重视,地位也不高。人们对汉剧武生评价不高,武生人才几近于无。时人象生在比较京、汉两剧的武戏时,指出汉剧应培养武生:“平剧之开打常能提神,汉剧则感拖拉,由是无武戏之故。天字科曾注意于此,故有郑天龙等武生之产生。今由漠视而竟消灭,鄂人喜戏剧,故汉剧宜培养武生。”11

戏班里还有一种地位低、收入少、许多艺人不愿意干的角色——龙套。龙套不成为一个行当,但在戏班中不可缺少。龙套俗称手下,包括排须、青衣、宫娥、门子。一般大班子有五堂(四人为一堂)手下和一个报子,计二十一人;中等班子有三堂手下和一个报子,计十三人;江湖班仅两堂手下八人。龙套扮演兵卒太监、百姓乞丐、卫士旗牌、装订打手、替身化身、云童天兵、妖魔鬼怪以及龙凤虎豹、树木花草等物。报子扮推车、划船、打伞等人物。龙套亦要会唱腔和曲牌,在表演中要掌握锣鼓点的节奏和动作。

不仅艺人看不上龙套,看戏的人也很少注意到龙套的。署名“鲸”的文章指出看不起龙套是错误的:“在舞台上有一类吃力不吃香的人,便是龙套,他们扛旗打伞,口喊呜呃,唱一出有他们,唱两出有他们,总之,用得着他们,总有他们,在武戏里没有他们,便不火炽,不热闹,在文戏里规例里有他们,而不用他们,准会令全剧减色,然而看戏的人,只会注意主角,而把龙套忽略,甚至瞧不起龙套,这是一个错误,要知道,一朵牡丹光杆似的多难看,若添些枝枝叶叶,那才‘相得益彰’哪。”12

在戏班跑龙套的人,大多是科班的学生以及拜戏班艺人为师的艺人。跑龙套能够很好地锻炼艺人,同时跟名角同台,能够近距离的观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一般老艺人是很赞成年轻艺人多跑龙套的。著名五丑大和尚李春森跑了十年龙套,靠跑龙套在舞台上学到了过硬的本领,最终成为五丑行当的代表人物,他曾经说过:“现在有些青年不愿跑龙套,深怕跑不出头,殊不知道跑龙套的好处,老师们在台上现身说法,我们在他跟前‘站班’,他的一手一脚,出言吐语,起眼动眉,咬字行腔,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一次不懂,再看一次,久而久之,自己也慢慢学会了。”他认为:“把师傅教的,再与台上所见所闻的一一对照,便能心领神会,加以自己的描摹和钻研,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13

在旧戏班中,担任导演职责的角色为“排戏先生”。但旧戏班的排戏先生并不受重视,从时人对排戏先生职责的认识即可看出:“凭着他的记忆和经验来担任排戏重任,每本戏中除了一两个有噱头的几音连弹,是发的有准词以外,其余场子,只把每场的故事,情节详细的讲给演员们一听,说说要紧节骨眼的身段动作,排戏人的任务就算完了,再到了演的时候,就凭着各演员的演戏经验,去借用老戏词句,凭自己的聪敏,去认几句唱词。”14排戏先生的职责与当今导演有很大的差异,在一出戏中并不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故排戏先生“多半是一般潦倒的里子15,零碎角”,一般艺人“稍有蓄心的,站班久了,就会把本戏的场子,熟记得倒背如流”16,这样就能够胜任排戏先生的职位了。但是,一出戏只有经过认真导演排练,才能够精彩。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排戏先生的重要:“闻常以每个戏剧的成功,首先要有好的题材,其次要有好的剧本,再次要有好的导演,最后才要好演员,……则对导演一项,实在不能不加以注意。”但是在汉剧中,“根本就无所谓导演,每本新戏的演出,虽不像文明戏那样你一嘴我一句的临时凑合,形同儿戏,但也只是由排戏先生把些大小角儿集合拢来,念念本子度度介口,就算完事。”要想认真排演,也是有困难的,因为“又有几个大角儿愿受这唱、做、包银都不及他的人摆布呢?”而且,本戏内容多,“排戏先生不能胜其繁重”。17

注释:

1.本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汉剧与民国社会生活研究”(13006)。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剧票友与湖北地域文化复兴”(项目编号14G097)的成果,湖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社会科学类)资助项目。

2.[日]辻听花:《菊谱翻新调——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戏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83).

3.危舟:《汉剧净杂闻评》《戏世界》1934.9.

4.恕知:《我与吴天保》《汉口导报》1947.4.

5.也有说法是朱洪寿与戏班老板未谈好价钱,所以没有参加上海之行。

6.《“千生易得,一净难求”,改良汉戏的先着》《汉口导报》1947.9.

7.仁勤:《老牌牡丹花》《罗宾汉报》1935.2.

8.世态:《一日一汉票·醒吾居士》《汉口导报》1946.9.

9.世态:《一日一汉票·黄筱成》《汉口导报》1946.8.

10.耀五:《论跷工之不可废》《戏世界》1934.2.。

11.象生:《汉剧宜培养武生》《戏世界》1934.5.

12.鲸:《不要瞧不起龙套》《汉口导报》1946.8.

13.刘志斌整理:《浅谈汉剧名丑——李春森》《武汉文化史料》第二辑,1983(159).

14.坐帐:《本戏在汉剧中》《汉口导报》1947.4.

15.戏班中扮演二三路脚色的演员,一般能戏较多,戏路宽而不一定精,其作用犹如衣服的里子,故名。

16.坐帐:《本戏在汉剧中》《汉口导报》1947.4.

17.知:《我与吴天保》《汉口导报》1947.4.

郑维维,历史学博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

猜你喜欢
龙套汉剧导报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跑好龙套很重要
跑好龙套很重要
“南国牡丹”
龙套熬成“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