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群居状态和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的对应与差异

2015-01-28 15:12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群居当代艺术体制

张 雯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00000)

艺术家群居状态和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的对应与差异

张 雯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00000)

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存在对应性和差异性,对应性增强了艺术家身份认同感和创作动力,促进集聚区产业集群化发展良性循环;差异性导致一些发展成熟的艺术集聚区不断转型或者解体。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区发展特征的对应与差异,是艺术家群体与艺术集聚区之间互为牵制互为依赖最根本的因素和必然的效应。剖析和了解这种根本因素与必然效应,将会更有可能和可行地对艺术集聚区的发展进行对应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

艺术家群居状态;艺术集聚区;对应 差异

艺术家群体聚集形成艺术集聚区,在中国已有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艺术家群居的生存方式使得分散的、自由独立的艺术力量凝聚在一起,在某一地域形成影响,营造市场,吸引大量的各类艺术从业者、爱好者、艺术投资者,产生艺术产业的范围经济效益。北京、上海、深圳几大城市中,以绘画、表演、音乐等为特色的艺术集聚区,不仅是都市的艺术名片和文化地标,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标志性景观,也成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途径。

艺术集聚区生存与发展和艺术家群体有着密切关联,这种互相关联表现在艺术家群居状态对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有着对应性和差异性。

一、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区发展特征的对应

1.艺术家群居状态和集聚区艺术家群体身份认同感的对应

艺术集聚区是文化艺术的相关从业者以及相关行业机构自发或组织形成规模性丛集的空间聚合体,是被认定具有专业化的地理识别度的地域空间艺术区1。艺术区集聚区形成的最初渠道,往往是几个艺术家在某个比较边远安静适合艺术家栖身的区域驻身,然后召集或者吸引了同样是艺术家的朋友同伴,在区域内建立各自的工作室,一起交流、创作,诱发循环性累积效应,促进这个区域的专业化和品牌化,使得更多的加入者的相信,这是一个艺术“圈内人士”聚集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事这类艺术的人就应该到这个圈内的区域去,到了这个圈内区域的人,就是从事这方面艺术的人,这种自我证明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艺术集聚区的形成和壮大。

艺术集聚区的首要功能应该是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空间,北京宋庄艺术集聚区的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多数艺术家来宋庄,会感到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有位艺术家的表达很有代表性:“宋庄的生态很丰富,大树小草都能生存,所以这里很自由。宋庄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超越艺术本身。作品能不能成功,卖不卖得出钱来是另一回事,关键是大家来这儿共同选择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从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可以看出,艺术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在身份上有着长期不被认同的历程,。当代艺术家从事的艺术形式,一度在主流形式下被边缘化,这和当代艺术的普及方式、体制规范的主导方向以及大众的艺术审美素养都有关系。但是通过艺术家群居的状态,所形成的艺术集聚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归属感和有身份认同感的空间, 虽然群居的艺术家仍然保持着处于体制外的、自由创作者的独特角色,但是群居状态和艺术区集聚发展的特征赋予了艺术家一种公认的创作身份,这种身份的认同感会促进艺术家积极的创作动力和集聚区运作的良性循环,这正是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的相互对应性。

2.艺术家群居状态和集聚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应性

艺术家们在一起扎堆交流、探讨与创作,成为艺术区的原动力。策展人、经纪人与收藏家车水马龙般地涌进艺术区掘金,艺术区的快速扩张带来了餐饮、传媒、时尚概念店、酒店、物业、画具店等相关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这正是艺术家集聚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需求对应所带来的正面效应。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产业集聚理论,强调产业集聚状态带来的经济效应。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商业管理学教授理查德·E·凯夫斯对于国际性的艺术中心的研究也印证了集聚的力量2。他认为具有集聚规模的艺术中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画家和画商提供专业化、高效率的辅助性服务,也可以满足艺术家对于空阔而又便宜的创作空间的需要等等,这些原因使得大都市的艺术中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由于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具备这样的对应性,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到全国各个地方迅速形成很多艺术集聚区,如北京的宋庄、上苑、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索家村费家村、黑桥艺术村等;除了北京的艺术集聚区外,在全国版图中也形成了一些地方上的艺术家群落。比较突出的有南京幕府山、成都蓝顶、重庆黄桷坪、西安、沈阳、青岛、南昌、长沙、武汉、云南、厦门等地。这些地方艺术群落基本上全部都是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社区、聚落,除了青岛是流动性的艺术群落,大部分群落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不同城市的艺术家集聚区,活跃的艺术家人数从几十到逾千人不等。艺术集聚区通过对艺术家以及相关行业的整合、协调、互助、制定规范等方式、实现了人才集聚、信息集聚、知识集聚、技术集聚、权力集聚,促进了良性竞争,有效提升影响力,增强了艺术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和创新功能。

二、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区发展特征的差异

就像任何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双方一样,艺术家集聚的状态使得艺术集聚区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又和集聚区发展特征存在着差异性。虽然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爆炸式发展,无数的艺术集聚区迅猛建设而成,但是近年来一些艺术集聚区也出现艺术家群体迁徙而出的现象,导致一些发展成熟的艺术集聚区不断转型或者解体,这和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特征的差异性有关。

1.艺术家群居的小众状态和集聚区大众文化消费的差异

艺术集聚区的艺术家们期望无拘无束地生活,肆无忌惮地表达个性和艺术理想,这种放纵自我的状态、追求独立的激情、自由而又职业化的从事艺术的生存状态相对于普通大众化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小众的群体生活方式。正因为是小众群体,才更具备独特性和专业性,吸引着画廊、艺术经纪人以及其他相关商业陆续加入。高涨的人气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品牌店,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场所。但是一旦发展成这样的趋势,与艺术家本初的聚居目的也就偏离了。

画廊和艺术经纪人正是利用这种小众群体的独特性,使得这个区域变得繁荣,而一旦繁荣,就消解了艺术家群居的小众性,消解了这个艺术区之所以“艺术”的特征。此艺术集聚区聚集内容一旦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创作走向展示和销售、由小众走向大众后,就不再适合艺术家创作,促使艺术家寻找新的偏远安宁地域,逐渐迁移出去,最终导致集聚区转型或者解体。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发展需求的固有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是永远存在的。

如果解体的艺术集聚区作为日渐衰退萧条的一个区域,工厂、商业和市民纷纷撤离,留下了大量商业化的空壳废墟,没有了大众商业价值,又可能会吸引新的艺术家群体的聚集。这种艺术家群居的状态和艺术区发展特征的差异性使得艺术家聚集又疏散、迁入又迁出、不断迁徙。而艺术家迁徙的价值就在于艺术家所经之地留下了人们对艺术副产品——与艺术相关的服务业的热衷与拓展。艺术区建立、转型或者解体、再建立,艺术集聚区在艺术家群居状态和艺术区发展的固有差异中不断重复着由萧条到繁盛、再到转型或者解体,循环着由“小众始至大众终”的过程。

2.艺术家群居的另类性和集聚区体制化运营的差异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与自由化思潮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转折点的85新潮美术运动,垫定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反体制”“反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与格局,带有浓郁的反体制化艺术色彩。在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从北京到全国各个地方形成过很多艺术群体、艺术社团等,有过一些活跃的艺术运动或展览,这是如今当代艺术集聚区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源头。艺术集聚区群居的艺术家大多是失去了正式职业的“体制外画家”,而“体制外”的身份给他们自由创作的机会,正是这些体制外的自由艺术家,激情四溢地宣扬和实践着团体或个人的当代艺术理想,怀着同样的艺术热情逐渐聚集在艺术区里,由一种潜流变成一种力量,提示着艺术真正的品格——独立和自由。当代艺术一开始并非与体制有意对抗,更多在于对自我独立精神和个人生存感受的表达。聚集的艺术家用标新立异的作品,在这种表达独特思路与观念的需求下,挑战传统的艺术体制和意识形态,呈现出前卫特性,也必然呈现反主流体制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北京出现的若干艺术集聚区产生了一些受国际追捧的现代艺术家,受到国际的关注,似乎也和反体制化的思潮有关联。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缘、底层和自发的特征注定了它不会很快得到认同,但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大批艺术家自发丛集的艺术区重新被发现,吸引了大量政府、企业的投资,由企业组织、政府推动而形成的艺术集聚区也大量涌现,这些艺术集聚区主要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得到资本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崇,是严格遵照商业模式运营的,而且为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或财税优惠,大都积极主动纳入政府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中。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艺术集聚区艺术家群居状态追求的当代艺术的或思想的价值让位给了经济的或地域营销的价值。一旦群居的艺术家所追求的“精英主义”被为官方体制所容纳,或进入消费文化领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它就会丧失其前卫性和另类性,而成为一种通俗文化。如果说90年代初的反体制、反意识形态的特征使它具有一定的前卫性的话,集聚区体制化运营使它很快就沦为了商业的艺术,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包容,艺术家的“另类性”的群居状态,逐渐在艺术区体制化运营机制中消解。这实质是艺术家群居状态所追求的另类性与艺术集聚区体制化运行的权衡关系,也是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集聚区运营需求不可调和矛盾,是艺术家群居状态和艺术集聚区发展方式的永远不可对应的另一种差异性。

三、结语

艺术家群居状态与艺术区发展特征的对应与差异 ,是艺术家群体本身与艺术集聚区发展之间相互牵制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艺术家群居的生存状态来源于并影响着艺术集聚区的基本形态,艺术集聚区生存与发展模式对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状态又有着巨大的暗示与反馈力量,这是艺术家群体与艺术集聚区之间互为牵制互为依赖最根本的因素和必然的效应。剖析和了解这种根本因素与必然效应,将会更有可能和可行地对艺术集聚区的发展进行对应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

注释:

1.魏鹏举.《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10 .5 .135.

2.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张雯,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告学系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群居当代艺术体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早期恐龙过着群居生活
喜欢群居的动物
喜欢群居的副栉(zhì))龙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