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

2015-01-28 11:19盐城工学院郭群娜
中国商论 2015年18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本科院校提升策略

盐城工学院 郭群娜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商贸人才

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

盐城工学院郭群娜

摘 要: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上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最后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大角度提出培养和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本科院校 大学生就业能力 构成要素 提升策略

1 前言

本科院校既注重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也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类型,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是当前各类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教育模式[1]。然而,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频繁跳槽,缺乏诚信,责任意识不强等现象较为严重。

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上探讨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最终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大角度提出培养和提高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2 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需求,以更好地为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依据,采取统计现有数据、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获取一手数据。向有关招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3%。所选取的调查单位是在考虑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特色的基础上,以土建、水利、电工、汽车等行业企业为主。

本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用人单位所注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二是用人单位所发现的大学生欠缺的就业能力。在问卷的设计上,采用李克特7分量表的计量方法,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描述项的认同度越高,得分越低表明对描述项的认同度越低。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Excel统计分析。通过对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和统计数据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条件(6.8),实践经历(6.5)、专业对口(5.8)和专业成绩(3.3)也是用人单位普遍关注的能力角度;在对毕业生缺乏的就业能力调查中,责任心(5.6)、团队合作意识(4.5)、沟通协调能力(4.1)和动手能力(3.9)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短板所在。同时,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当前对岗位的认知和态度、服从管理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仍不能适应当前岗位需求。

另外,通过电话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毕业离职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大方面:为追求更好的待遇、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因此,部分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差,频繁跳槽。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薪酬待遇外,也与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2.2 本科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分析

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当前本科院校实际情况的了解,目前该类院校在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 办学目标设定模糊不清

部分本科院校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基本工作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就业教育不足,时效性差。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侧重于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沿用的是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2]。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在校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这一现状,必须首先明确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2.2 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应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遵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虽然涵盖了人文课程、拓展活动,但又存在着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的缺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效果不明显。而针对大学生特点及一线岗位能力的素质要求而制定的培养方案并不多见。另外,本科院校原本是以培养人才为特色的,但大多数院校没有准确把握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特征,学生关键能力的打造尚未形成,毕业生综合素质在社会上得不到有效认可[3]。伴随这种培养模式而来是毕业生基本工作技能欠缺,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差,尤其是当下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养尊处优、责任心不强。当然,这与院校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聘用教师基层实践经历和生产时间的多少、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识等也是密切相关的。

2.2.3 就业指导工作欠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所有活动,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就业政策和形势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理论上来说如何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应用型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院校能够真正将就业指导放在学校重点发展的地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相匹配。其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大多数指导形式局限于传统的授课,过于理论,互动性不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指导形式全部相同,指导效果不明显[4]。其三,就业指导工作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限于院校资源和人力成本,对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追踪和反馈很欠缺。因此,无论是上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不能得到及时的传递,在今后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学者们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提出就业能力测量方法。当前,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所提出的6大类别,16项基本技能(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沟通技能、适应技能等)。更有学者从本质属性(善良、信赖等)、个人品质、可转换技能等方面进行划分[5]。很多国内学者也在努力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如五维度模型和三维度模型。研究方法涉及经验总结法、调查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等。

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及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体系。

4 培养和提高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4.1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办学观念,找准办学定位,克服自身实践性教学不足的现状。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落脚点,着力打造毕业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增强本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标识,把自身建设成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与现实接轨的就业能力。

4.2 优化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势在必行的选择。尽管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也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但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和今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所在。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等,以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力。

4.2.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

从宏观上来说,本科院校应立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大原则,整合多元化教育资源,设置需求导向型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增设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微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来说,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应加强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训场所等教学平台和设施的完善,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条件。

4.2.2 校内外联合培养

作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扎实知识基础、宽泛知识面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全方位融入实际的科研、生产过程中,使大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具备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成才。笔者认为,订单培养模式能较好的适应这一需求。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的联系,把课堂知识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取与将来工作所需一致的体验,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连接。

4.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优化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技能的应用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立足本科院校实际,选拨一批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理论学习的授课,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界、政府及科研院所的校外工程师在校内开设选修课,让这些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目前,一些院校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考察企业创业历程等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4.3 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的提升

4.3.1 提高个人主观能动性

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就业的内在因素,大学生应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各方面的就业能力,克服恐惧心理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理性分析自身条件,尽早着手准备就业。专业知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提高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就业能力的锻炼,做好就业准备是从根本上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

4.3.2 与企业接轨,参与实习

知识源于实践,知识用于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到企业参与实习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课本知识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积累新的经验,补充课堂知识,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途径。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跟老员工的交流,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技巧。另外,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4.3.3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

一份契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来说犹如一个指南针,大学生不能为了就业而就业。在校期间应通过对自身的慢慢了解,不断规划出一份符合实际、详细的规划书,作为今后就业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求职速度快,求职成本降低,工作满意度更高,获得更高回报,充分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增强工作持久性等方面。一份符合大学生实际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规划书,能让大学生临危不惧、从容淡定地面对新的工作生活。

5 结语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和优势,受到当前社会的极大认可。但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大环境下,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院校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准确把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从自身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翠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09).

[2] 朱琴.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32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3] 顾倩.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4] 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6).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c)-176-04

作者简介:郭群娜,女,河南平顶山人,盐城工学院助教,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本科院校提升策略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