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讯情境论

2015-01-29 23:40陈闻高
政法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侦讯侦查员讯问

陈闻高

(四川警察学院 侦查系, 四川 泸州 646000)

侦讯情境论

陈闻高

(四川警察学院 侦查系, 四川 泸州 646000)

情境是人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交汇点,侦讯情境是对话双方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地。侦讯情境中的情景、背景与其人物,有共性和个性、规律性与典型性问题。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有氛围性和临时性、封闭性和局限性、情境的延伸与超越等现象。侦讯的内外语境,也有情境互动性。他们双方的心理互动,与讯问内外的情境相关联。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具有谋略性,它们需要运作环境形成一些暗示性语境,其证据暗示也就具有心证效果。探讨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它们需解决其真实性问题。

侦讯;情境;语境;暗示

情境是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的境况,包括情景、境地、环境等情况[1]。侦查活动是情境性的,其外侦环境相对开放;侦讯活动也是情境性的,其内审环境相对封闭。侦讯情境折射了案侦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互动的情绪表象,其依托的环境中介,是连接他们之间的语境桥梁和信息通道。从教材编撰的角度划分①为了教材章节的逻辑性和教学的方便,笔者再将“侦讯活动”分为侦查员、嫌疑人、讯问环境三个子要素,将“侦讯法律”分为讯问记录、证据体系组织二个子要素,将“侦讯对策”分为谋略、方式、手段、对话、气氛等五个子要素。而在实战中,它们都会综合体现于侦讯情境之中,浑然天成。教材与教学的分类,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划分。参见“审讯学全国精品课”教材:陈真、陈闻高《审讯学简明教程》,四川警察学院,2012年修订本。,侦讯情境由讯问活动、讯问法律、讯问对策这三大要素组合而成[2]。而实战中,这三要素彼此相依,互为所用,浑然一体,难以分割。讯问活动中,侦查员成功的角色塑造是情境中的亮点;讯问对策中,其明智的话题又促进了有效情境的发掘和实现。

一、侦讯情境与主体意识

人有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而“人”这一系统,又是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如将环境看成人活动的背景,人和环境又是不同的系统,情境则是这两大系统的交汇之点。侦讯情境,则是对话双方相互作用于讯问环境的信息交流之地。

(一)侦讯的情境和情景

侦讯情境的物质环境,最直接的是审讯室里的实物场景;而案情认识作为客观案件事实的反映,它们是当事人头脑中情景感受的一部分。情景是与景色相关的情感、情形和情况。[3]“情境包含了情景。情景是情境的一部分,偏重于主观感受的那一部分,情境则是主客观环境的产物。[4]”在勘验现场时,面对实物和痕迹等形象,侦查员会形成环境印象;在现场访问中,面对当事人陈述,侦查员会形成直观印象。这些形象和印象,加进了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就形成情景性认知。凡是源于实践活动的第一手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情景属性。原始的证据事实,经侦查员认识,就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当它们形成证据材料后,除了材料本身的物质特征外,其信息的解读则有抽象性。而证据信息中的情景意向,则依赖于解读主体的实际感知和生活积累。

(二)侦讯情境与其角色认同

侦讯的情景角色,都与案侦和案件相联系。这样,侦讯情境除了审讯室等实体环境,还会有头脑心像,或有虚拟的视频形象等。双方的认知和情感,与具像的讯问环境相交融,就形成了一定的情境现象。这会使双方油然而生角色意识。这种意识,在侦讯对话中不断转换,在话语和心灵之间,传递着怀疑或认同的情感倾向。

侦讯的角色认同,在犯罪嫌疑人一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些无辜者不仅内心不认同其是罪犯,就是外部言行也会表露出这种情绪。至于侦查员一方,其角色认同也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往往有其角色偏离现象。在对策活动中,侦查员需要根据案侦需要设计情境,去进行心理角色的塑造。

二、侦讯的背景和情境

侦讯情景和案情联系,也就具有了案件背景。具体的法律性对话,都在特定的案件背景中展开。背景是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也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5]案件事实与案侦状况,构成了侦讯对话的基本背景。它们后面的法治状况,又是制约侦讯双方的大背景。制度背景会使侦讯具有共性。在权利义务制约中,双方感知的法律氛围和讯问情境,一定会折射出法治程度的社会大背景。

(一)侦讯的背景共性和情境个性

侦讯的程序性对话有一定的法律共性,问及案件构成要件时,也有一定的共性。有些案件,它们的法律背景大同小异;有些案件则是小同大异。个案事实有特殊的情境,讯问情境也一定带有个性。每个犯罪嫌疑人是各不相同的,其人身经历、职业领域、知识经验、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背景都有差异,它们也会使侦讯过程带有个性。侦讯背景就在这些共性与个性的交融中形成,讯问就通过其个性反映着共性。而侦讯的规律性,也就是它们能够重复的现象,属于一种共性。从案侦背景和嫌疑人等的局部研究中,可发现这些共性,从中归纳出某些规律,又将之运用到不同的侦讯情境中去验证。

(二)侦讯的情景性与规律性

侦讯活动规律,要从反复出现的现象中总结。案侦取证情况,构成了讯问的心理刺激点,暗含着问话的法律趋势。根据侦讯情势的变化,找准嫌疑人的心理疼点和情感刺激点,就可以切入案情。这是可在各种案件中重复的现象。在具体情境中,侦查员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性;要将其运用到另外的案件中,他也还需研究那些案件的个性特点;在不同情境下,通过讯问实践确认其有效性。这里不仅存在认识误差,也还有操作失误等。因此,规律的确认不能局限于小范围实践,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同一侦讯规律,需在许多案件中经过广大侦查员反复地证伪与实证。在他们的实践中得到认同,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规律。规律体现了侦讯某一方面的深层本质。而本质是抽象的,不可能在情境表象中一眼见底。

情境是形象的知觉。形象知觉是多侧面的立体,因而具体形象大于抽象思想。以抽象思想表现的侦讯规律,只能在实战情境的具像中闪现。这种闪现是一种思想表象,是规律发现和运用的一种通道。

三、侦讯人物与典型情境

(一)侦讯背景中的人物

侦讯活动的前台,由侦查员和犯罪嫌疑人唱主角,他们是实体人物。而其案件背景中,却还有相关的被害人、知情人和证人等。他们则是存在于对话、语境和心像中的观念性人物,类似于网路中的虚拟性人物。他们都会在侦讯情境中若隐若现。

案侦背景中,还有警方现场勘验的中的痕迹检验、技术侦查、法医等技术人员,以及参与案件讨论和指挥的领导。他们有些成为影响侦讯活动的观念人物,有的直接参与了审讯现场中的讯问活动,形成侦讯情境的人物组成要素。

(二)侦讯典型情境中的人物

犯罪嫌疑人与侦查员的关系,有一般的法律关系,也有特殊的情境关系。情境是浑然一体的形象和思想的弥散体。它不仅是言语的媒介,也是非言语信息的通道,更是体验情绪情感的场域。在他们的对话中,难以言传的微妙之处,会通过情境让双方感知与领悟。

侦讯情境如能体现特殊反映一般的规律性,就是一种典型情境。侦讯的典型情境,能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侦讯典型情境中的人物,如其能反映案件之本质,就是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典型人物情境,能以其局部的实战反映整个侦讯过程的取供方式,能以情境现象反映侦讯的法律本质,能以个案反映一般的侦讯规律。

(三)侦讯角色的情境影响力

侦讯情境能极大地影响双方的理智和情感。侦查员掌握着取证状况等机密,拥有设计和调控侦讯环境的主动权,可以决定在什么时机讯问,他们对嫌疑人就具有一定权威。犯罪嫌疑人给警方的印象,从案侦的各种渠道中来。就现场物证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信息。从人证来说,主要是被害人和目击者的直接描述,一些知情人和传闻证人的侧面讲述等。这些材料,加上侦查员的社会经历和侦办经验,逐渐形成一些主观印象。加上对犯罪嫌疑人的直接接触,其情境就会形成趋向性看法。

侦讯情境中的角色影响具有互动性。伴随情境变化,双方的成见也会有所改变。而证人、被害人、嫌疑人等对侦查员都会有一种角色期待。如其职业形象不佳,就会损害司法的权威。反之,绝佳的职业形象,就能够表现法治国家的正能量。此外,侦查员还需根据侦讯情境,进行其他心理角色的自我塑造。

(四)侦讯强制性情境的风险性

侦查员对嫌疑人很难像法官那样保持中立立场。在涉嫌证据的引导下,一般倾向于嫌疑人是有罪的。这就难免会通过情境信息传递给对方。如其表现着警方掌握了确实证据,也就可能让嫌疑人如实供认;如其给无辜者生不如死的绝望,他就可能会违心地承认罪行。这种风险是实在的,并不虚妄。情境影响虽有暂时性,但其给人的感受最直接,它形成一种失去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选择自由的氛围。当无法摆脱而不得不面对这种情境时,在刑讯逼供酝酿的强制性氛围中,也就可使人身不由己地一步步成为无辜的罪犯。当然,反之,侦查员也可以利用对策合法逼供,通过运作环境和巧妙对话,制造让其不得不如实供述的情境。

四、侦讯情境的基本特性

侦讯是一种法律性对话,其环境是封闭的,它们会影响到侦讯情境。在现代法治环境中,它们又要求有相对的透明度。这就使侦讯情境具有一定复杂性。

(一)侦讯情境的氛围性和临时性

侦讯对话的互动性,使双方感受着对方的呼吸和心跳动;这种氛围中的情境,活灵活现地传递着生命气息。侦讯的案件背景和法律环境,会使其气氛具有内在的凝重性。而外部的对策环境,只能加重或减轻这种氛围,不能完全改变它们。气氛也是情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流动着主观感受、充满着精神氛围的那一部分。对策行为创造的轻松、和缓等气氛,只有临时的特性。情境体验的这种特性,也与氛围的流动性有关。

情境必定是一定时间内的情境。临时性是情境的本质属性。它影响到人对时空的感受。在侦讯中,双方的心态都潜藏着某些情景危机。许多心理危机,都具有情境的临时性因素。比如一个自杀未遂者,可能深陷当时的情境,一时想不开。换一个环境,挺过了那一段时间,情境变了;回头看那一段自杀行为,他可能就会觉得伤残不值,自己实在挺傻。这种情境的临时性,会使人的心境此一时彼一时。而此和彼,可能在同一地点,也可能在不同地点。法律性对话是有时限的,侦讯情境更会受其限制而具临时性。侦讯活动,会使对话呈现运动性,不会静止于某一情境。

(二)侦讯情境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侦查员对环境的运作是有法律限制和案侦条件制约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情境。现代法制虽要求侦查程序要有一定透明度,但隐蔽性是侦查的本质属性。侦讯活动不可能向社会全面公开,它还是在相对封闭的时空里进行。这就使侦讯情境比其它情境更具有局限性。

人与情境不可分离。侦讯双方虽同处一个审讯室,但其心态却不一样。他们身临其境之“情境”,彼此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其时,隐态情境在潜意识中成为背景,显态情境则是意识所感受到的。感受不确定,又是情境的本征态。这样,双方的心态又与环境相对脱散。在他们与环境状态的相互作用中,对抗性情境导致其心理叠加和情绪纠缠。情境中的情绪纠葛,受环境系统制约,往往具有一定偏狭性。这种偏狭的观察系统,会对人的认识造成消极影响,对近在眼前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其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情境可能使人一叶障目,使认识停留于表面,看不透深层的本质。侦讯情境的当时当地性,有可能使人跳不出其短视性。侦查员由此迷失在讯问的困局中,找不到制胜之路。嫌疑人有可能迷失在谋略陷阱中不能自拔,或者迷失在自己的心理困境中,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糊涂选择。这就应验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魔咒。

侦讯情境的临时性伴随着法律强制性,会使侦查员为急于拿下口供而使用一些权宜之计,甚至不惜损害司法诚信骗供诱供。侦讯情境的封闭性,又会使侦讯活动缺乏外部的制约监督。在激烈的侦讯对抗中,它可能使一些侦查员情绪失控,甚至胆大妄为地触犯刑律,搞刑讯逼供。犯罪嫌疑人置身这些险境,就容易为摆脱一时的身心折磨而乱咬乱供,违心地承认一些没干过的事情。这些都是偏于负面的情境效应。

(三)侦讯情境的延伸与超越

侦讯情境中的情景偏重于心理映像,其情其景可以是流动的心像冲击波。每一场讯问都可能具有情境余威,其心像也就可以延伸至侦讯的场所之外。在结束对话之时,有经验的侦查员会有意给嫌疑人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以形成控制其心态的悬念,将促进供述的心理动力延伸到讯问之外。这种延伸了的心理互动,在一定条件下,又使侦讯活动的情境超越了时空限制。事实上,人的许多无意注意和长时记忆都是情境性的。但其记忆痕迹的唤醒和提取,却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中,它们才能浮现出来。侦讯活动超越时空的情境,仍然具有临时的特性。

五、侦讯话语情境的语境及其特点

侦讯语境是讯问环境中帮助传递话语信息的那样一种情境。侦讯话语涉及许多话题。其本征态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其法律问题。除此,还有其它的对策性话题(笔者已在《侦讯话题论》中对此另文探讨)。这些话题的设计,在侦查员头脑中,可能相当抽象、概括和模糊。但推动它们为具体话语,则有十分特定的情境。无论对策情境是怎样的平和,当话题一旦接触案情,就可能瞬间呈现一定的心理强制,体现出典型的侦讯情景。这种行为性情境,凭借案侦信息和心理环境,去捕捉话语情境的信息。

侦讯的现实情境,结合双方的心理系统,会在他们之间产生内外语境。凭借语境的共同之处和双方的“合作”之点,侦查员就可运用证据材料延伸话题,扩展话语内容去实现其谋略目的。

(一)侦讯情境中的外部语境

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场所,对话双方凭借其同一性产生的语意非常具体。一般情况下,特定的审讯桌,体现着侦查员的法律位置;可拘束人的审讯座位,体现着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过去墙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现在已为相关讯问法律规定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告知所替代。这些特定环境,会使侦讯双方下意识地对号入座。现在,还有用于录供的电脑设施,以及一些或明或暗的录音录像设备,也有可以播放音像资料的电视等设备。同时,还有一些犯罪嫌疑人不明就里的设施。比如,闭路监控,可供领导们观摩讯问;单向玻璃,可用于被害人或证人辨认嫌疑人,等等。它们为侦查员在讯问过程中接收外部信息或向外传输讯问情况,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些物质环境,就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实物情境,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法律语境。讯问中,双方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之加入话语,帮助内容表达。

(二)侦讯情境中的内部语境

以上外部系统构成情境性语境,有一个心理的内化过程。内化中,它们又要与双方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状况、案件性质、案侦情况等认知相关联。在角色体验中,双方各自以它们为背景形成内部语境。取证情境和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构成了侦查员的内部语境;犯罪嫌疑人对案件的具体感知和相关信息,也构成其内部语境。内部语境是侦讯双方的心理背景。它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有选择地接受、整理和加工外部信息,从而对话语内容形成一种方向性制约。这也就是话语内容要受语境的限制。言语内容受制于语境,不一定就等于语言上的表面之意。

(三)侦讯语境的情境性

侦讯是一种情境性对话。其信息传递,就承载于特定的情境性语境中。侦讯情境的突出特点,就源于法律环境和案侦情况的规定性,源于侦讯对话内容的敏感性。审讯场景和讯问情景等,配合话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了双方的行为语境。行为语境是连接双方对话的外部桥梁。有了它去沟通内外语境,情境性语境就比书面语所承载的信息更多更复杂。许多难以言传的非言语之意,就隐含于情境性语境之中,构成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虽说暗示有言语、行为、情境的相对划分,但它们之间其实是很难分开的,只能说哪一类暗示的成分多一些。而且,无论言语暗示还是行为暗示,都离不开其情境性语境的帮衬,实际上也都和情境暗示相关。明白了这一点,侦讯活动就可以利用它们来达到证据暗示的攻心目的。

(四)侦讯话语情境的互动性

侦讯情境不像一般的观山望境,它不是单方面的感受,它是在对话中形成的互动体验。讯问是侦查员和嫌疑人双方的交流,是话语情境的互动。

1.侦讯情境中的心理互动。 侦讯话语之情理,与环境交融,使侦讯情境区别于客观环境。双方复杂的心态和情感,使环境气氛充满了情绪体验,人情味十足。情境是物化的情感影响因子,它是人对主客观环境的体验,在环境物中倾注了人的精神、气场、神韵,必然地使之成为具有活力的心像物。其主体感受,使对抗双方的精气神充满了真实的未知感;在试探对方中,烘托出流动的情境气氛。情境气氛随着言行的营造和牵引弥散着,浸淫和包围着双方的身心,使之通过氛围的环流相互探寻、防卫与攻击。

任何一场侦讯情境都是互动的,哪怕犯罪嫌疑人沉默不语。沉默结合情境,也是一种表达,其状态也有特定的含意。侦讯的许多时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2.讯问现场内外的情境互动。 讯问现场的情境是互动的,这大概没有异议。但在侦讯场所之外呢?回答也许就各不相同。在笔者看来,它们仍然具有互动性。对于侦查员来说,讯问前要认真做功课。讯问的难易,全凭讯问之外的功夫。这就使侦讯活动不局限于审讯室。在一些特殊场合,在特定的情境中,侦查员仍然可以攻心造势。

六、侦讯的对策性情境及侦讯暗示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对策活动就是作用于人和环境的一种能动性。侦讯对策需要运作与案件背景相关的环境。这些环境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它们有了双方的内心体验和心理互动,也就成为一种情境。对策性环境,也就是这样一种情境。除了看得见、摸得着,近在眼前的环境,还有双方心理对抗的背景。这就构成了一定的对策性情境。这种情境反过来,又是运作对策的环境构成要素。它们是一种流动着主观认知和情绪情感的环境。侦讯对策实现时,一定是特定情境中的对策活动。其对策性话题,要利用主客观环境作为语境支点,以构成情境性对话。对策情境的内容,关键是要依计而行,具有谋略性。

侦讯用证的原则,一是要看必要性,可用可不用时不用,重在暗中核实证据。二是要注重效益,必须要用证时,能虚用的不实用,要以虚取实;能侧面用证的不正面用,要以少取多,等等。这里,薛并不急于抛证,而是引而不发、攻心夺气地侧面用证。其用证技巧,贯穿了侦讯的用证原则;其对策情境,具有较高的谋略性。

侦讯的法律性对话,通常是一些直白的表达。但对策性话语,也会使用些含蓄委婉的方式,也会有一些明显不明显的微秒暗示。侦讯暗示最直接的是言语暗示,间接的多是行为暗示。以上证据暗示产生的语境氛围,情理交融,就综合地形成了情境性暗示。这种暗示,情与境互补,感染力潜移默化。话语点拨配合行为情境,其讯问效果就非常出彩。

(一)对策性话语情境与侦讯暗示

对策性情境中的话题,往往是围绕谋略意图的话语辐射。有些话语,表面上与案件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与案情的联系性,要以双方的知识沉淀、个性特征等为心理背景。因而,对策性话题不限于案件内容,它们服从于智谋而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其内容与案件的联系,往往是间接的。其意图潜藏于情境性氛围的迷漫之中,不一定就能为嫌疑人察觉到。

有一些侦讯对策情境的效果,主要通过侦查员的言语暗示表现。这时,嫌疑人往往能觉察到其意图所指。但这些指向可能是表面的,隐蔽了真实意图,属于一种示假隐真。有观点认为,侦讯中的暗示方法,隐瞒了讯问意图及掌握证据的真实情况,与欺骗的方法有相似之处。[6]一般而言,犯罪嫌疑人具有正常理性,“暗示”对其意志不具有强迫性。只要没有刑讯逼供,“暗示”不可能强迫一个无辜的人自领罪行。证据暗示之类的,也不可能使一个没作过案的人就熟悉了现场或对作案细节心领神会。因而,“暗示”之欺骗,通常不会诱导无辜者按照侦查人员的推测与想象回答问题。暗示有引供功能,一般属于“暗引”,这种暗引与引诱有极大区别。[7]暗示中的欺骗性,一般应属于合法的谋略范围。至于非法的暗示,一定是与某种非法明示,或刑讯逼供相互结合的。区分暗示的合法与否,一定要与具体情境相联系。在具体的侦讯情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侦讯话语情境中的证据暗示

侦讯最具攻击力的是证据暗示。证据暗示颇具心理侦查的功能。 以上侦讯情境中,一些话语一语双关,成为一种心理证据,起到了比简单出示证据更具攻击力的心证效果。双方情理互动,嫌疑人声泪俱下,形成话语性情境。侦查员一方,有言语或明或暗的旁敲侧击,也有眼神暗示的引导。它们的综合影响力,源于案侦背景能够恰到好处地被言语点化。

七、模拟讯问与角色扮演中的对策情境

在侦讯教学中,涉及实训课程,都有模拟讯问。这就需要选择非常典型的案件,但模拟仍然不能代替实战。除了主体和对象是假的,就在侦讯的情境难以真实。模拟讯问中,侦讯环境的背景不真实,双方的心态也就不真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一种表演,也就是角色扮演。当然,像演员和剧本的基础要好一样,如果模拟人员演技高超,案件非常典型,它们也能够表现艺术的真实。

说到模拟侦讯的真实性,这就要运用现实主义的评价尺度。现实主义的艺术真实,有细节真实,也有情节真实;有典型性格真实,也有典型环境真实。如果模拟表演能接近这样的真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案件真实,再现侦讯情境的真实性。实话实说,现在的许多艺术作品不艺术,缺乏生活、缺乏真实感的情境比比皆是,很多情况是还不如生活本身精彩。演员要进入角色,得有相关的生活基础,要有精湛的演技,得深入揣摩人物内心,沉湎其中。否则,就很难再现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专业演员尚且如此,要求警察院校的师生演得像真的一样,这就期望值太高。模拟讯问难以简单地模仿实战。实战中,侦查员也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人。就是有实践经验的侦查员搞模拟讯问,也有一个源于实战需高于实战的问题。他们不能简单地重复自己,也不应该囿于局部经验,而需超越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概括,方能高屋建瓴。根据笔者的经验,模拟情境多没有真实的可比性。模拟讯问只能模仿一些法律程序,让学生熟悉一些初审过程等。真正的对策技能和实战技巧,是很难在模拟中摸到门径、见到精髓的。要使侦讯的情境真实起来,这不是几堂课的功夫所能达到的。

事实上,侦查员在实际讯问之中,也有角色扮演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案件和嫌疑人,他们应该进行角色设计。这些角色的经历、职位、休养、风度,他们对案件处理有多大权力,说话算不算数等都需要设计。角色设计好了,还要让嫌疑人相信和认同。这就要在侦讯活动中创造相应的角色情境,进行自我塑造。侦查员的角色扮演成功与否,这还要看其对讯问情境的把握。如何适时地开掘嫌疑人的想象空间,使虚拟角色能够在其心里真实起来、丰富起来,具有侦查员期望达到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境下,双方才能进入各自的角色情境,认同其心理角色。就像如上王刚案那样,在信赖的气氛中,逐渐地深入交流。创造嫌疑人说真话、交实底的心理基础。在这样的对策情境中,才有希望实现突破口供之目的。

八、结语

侦讯双方都有主观能动性,又都受制于现实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他又在改造环境。侦查员是讯问环境的设计者,但这种设计又需适应案件情境。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对策情境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侦讯情境,撩拨着侦查员的神经,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讯问趋势。侦查员得察其言、观其色,在洞察他们内心的过程中见机行事,方能依计而行。事实上,侦讯结果是双方互动的产物,是情境互动的一种趋势。侦讯活动就是这样的情境性对话。

原始材料的情境性最具有证明力。审查判断原始材料,就在审查判断其情境的真实性。讯问记录方式,最能反映侦讯真实情境的,目前当属同步录音录像。这类没有任何剪辑的录供资料,是研究侦讯情境的珍贵材料,也是最具有证明力的诉讼材料之一。

[1]360百科.情境[EB/OL].http://baike.so.com/doc/6233894.html.

[2]陈闻高.侦讯对策教材编写中的问题[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5):109-112.

[3]360百科.情景[EB/OL].http://baike.so.com/doc/6238773.html.

[4]陈闻高.侦讯角色论[J].犯罪研究,2014,(03).

[5]百度百科.背景[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ghd9FoB8BmPuwdstdGo7RaoeAo0V8bkvbvG3UqaA__I23XLrxCAf9U49T53p7.

[6]赵桂芬.论侦查讯问中的暗示方法[J].政法学刊,2002,(03)

[7]陈闻高.侦讯引供论[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4,(03):46-54.

[8]陈真,陈闻高.审讯学教学案例选[Z].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3:102.

责任编辑:林 衍

On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Chen Wen-gao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 646000, China)

Context is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the system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is the platform where the two parties involved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context, background, and persons involv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universal and personal, general and typical.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possess the phenomena of atmosphere and temporality, closure and limita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of interrogation is interactive. The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s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The countermeasure context can be strategic and needs to be simulated to form certain kind of implied context. The discussion of countermeasure context in simulated interrogation and role play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uthenticity.

interrogation; context; features; countermeasure; implication

2015-02-02

陈闻高(1954-),男,四川雅安人,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从事刑侦预审、侦查心理等研究。

DF793.7

A

1009-3745(2015)05-0057-07

猜你喜欢
侦讯侦查员讯问
主办侦查员制度内涵探析
侦查讯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一支烟打开嘴
判定逃跑方向
法治视域下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研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职务犯罪侦查五种高效讯问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