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课学术使命的新认识

2015-01-30 19:4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科学素养检索

, ,

高等教育的每一个专业均有其培养目标,而这培养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高校为各个专业设定的完整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其中,每一门课程都担负着特定的学术使命,体现着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何认识作为一门方法学课程的信息检索课是一个关乎其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根源性问题。

1 科学成就与科技信息

现代社会形成如下共识:科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成就,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是由其科学成就来标志的人。哥白尼、牛顿、门捷列夫、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他们对于自然的不懈探索、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不断地揭示着自然的奥秘、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地赋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活力。如果不知晓地球、月亮、太阳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如果不知晓人体的结构、血液循环的奥秘,如果不知晓生物进化的本质与规律,如果没有蒸汽机、没有电、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人类的生活能有今日这般的风姿而多彩吗!这种通过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就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科学成就。

在剖析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过程及其科学成就的本质时不难发现,蕴含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科技信息。它既是以科学思维为灵魂的科学活动的思维素材,更是以知识创新为宗旨的科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借助于科技信息,科学的发展才有了不尽源泉,科学活动所产生的新的科技信息又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成为推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知识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如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知识创新,是以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为前提的。在支撑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物质、能源、信息”之中,属于智力资源范畴的信息,是人类知识积累和智慧发展的源泉。正因如此,科技信息就自然成为科学工作者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物质基础。

科技信息转化为科学成就的关键是科学工作者内在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2 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从事任何学科专业的科学家,都肩负着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充分运用已有知识、技术服务于社会,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二是发现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新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普遍以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状态和文明程度。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可以概括为3个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作为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工作者,其自身的科学素养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将上述阐述中的“基本了解”提升为“系统掌握”。从知识—能力—素养这一递进形成过程来看,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结构、科学能力结构和科学人格品质等多重要素、多重关系所构成的三维结构。这里包括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组成的三层金字塔式梯形知识结构,有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在内的多维能力结构,更有体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求知”与“爱知”的科学精神以及现代社会强调的服务于社会并造福于大众的科学责任[1]。

科学工作者从事的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高智力活动,其本质上不外乎就是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利用与产出的信息过程,这正是科学的继承性乃至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因此,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这种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信息素养。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公众来讲,若缺乏信息素养,则会陷入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淹没在信息中,但是却渴求知识”的那种无奈窘境。而对于一个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而言,这种有效获取、确切评价、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为知识和信息的散乱无序性与用户使用的特定选择性之间的矛盾、知识和信息的海量无限性与人们时间精力的相对有限性,一直是困扰学者学术生涯的两道永恒的难题。正因如此,信息素养才会被国内外许许多多的学科专业列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国际上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内的《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都将信息素养解析为若干个具体内容条目。

笔者认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种统领和驾驭海量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以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高超的判断力为标志的信息意识,以充分认识信息需求和熟悉信息环境为基础的、快速而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检索技能,以正确辨析与评价为前提的、对相关信息的充分挖掘与创造性应用的综合能力,以及蕴含在上述信息获取与利用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科学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内涵。

犹如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一样,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同样得益于大学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与训练。那么,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检索的能力,又是通过怎样的课程及其教学得以形成?

3 信息检索与信息智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曾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3]。作为科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以有效查找、获取为前提的。因此,信息检索技能是信息素养之核心。

所谓的信息检索,是指在一定信息需求驱使下,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有效获取所需信息内容的活动及过程。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这一活动、放大这一过程,不难发现它包含有诸多的因素和环节,涉及信息、知识、文献、检索等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在内的理论基础,涉及种类繁多的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在内的信息资源,涉及信息内容及其由纸质、电子、网络等诸多媒介构成的信息环境,涉及语言转换、人机交流、思维表达的一系列计算机检索技术,涉及检索课题分析、检索策略制定、检索手段运用、检索结果判定等系统而严谨的程序和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蕴含在上述智力活动过程之中的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信息思维。上述内容便自然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系列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能够集中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正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198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004号文件,要求全国高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检课,此后又多次下发专门文件就文检课的教学给予指导和督促。时代在进步、学科在发展,文检课的内容、形式,乃至名称都发生着变化。但信息检索课的核心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以训练学生检索技能为核心的信息素养的提升,以便充分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之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恰如罗曼·罗兰所说“所谓天才,一半就因为他能把周围的伟大都吸收过来而使自己更伟大。”

信息检索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门以信息及其相关检索系统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方法学课程。信息检索,是一种以确切信息需求为导引、以信息检索系统为基础、以检索方法与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获得与利用为目的、以信息思维的统领为核心的智力活动及其过程。因此,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熟悉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功能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熟悉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方法,尤其是计算机检索的技术方法;掌握常用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检索方法,熟悉网络信息的特点、鉴别及获取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信息的查找、筛选、鉴别、利用过程,体会蕴含其中的信息智慧之涵义以及作为科学素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不同于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其他专业课程,检索课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直接解决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有助于解决问题所需知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恰当利用。这就是检索课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方法学的工具性。这种方法学知识与技能,唯有与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相融合,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作为方法学课程的检索课第二个本质特征——意义与价值体现的间接性。知识是通过对信息的感知、获取、选择、处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知识赋予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检索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的相关知识,形成一定的信息能力,日后在信息检索与利用实践中积累经验,会不断提升驾一叶扁舟荡漾于科技信息海洋的信息智慧。

阐述了信息检索课的学术使命之后,自然涉及一个如何讲授此门课程的问题。鉴于这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方法学课程,所以结合实际的检索技能训练自然成为学习的重点,切忌肤浅地把本门课程理解为仅仅教授操作性的信息检索技能。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犹如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如果没有基本理论的指导,所谓的实践能力及其训练则无从谈起。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掌握,这才是检索技能训练、信息思维形成乃至信息智慧提升之根本。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科学素养检索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发展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