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定义的几个问题

2015-01-30 19:44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载体符号定义

定义“文献”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文献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掌握文献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与相互的区别、文献及文献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文献在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中的重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人们深入地探索文献、文献工作、文献学的奥妙,提高认识水平,从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生产、组织和管理文献,充分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为既定的需求服务。

1 界定文献的依据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无论对任何一种事物进行界定,都必须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现实的基础,才能使这种界定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才能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对文献进行界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1 依据文献自身内在的主要特性——知识信息

众所周知,文献最主要的固有特性是它所蕴含的知识信息。这一特性是其自身的主要标志,决定了文献的价值所在,也决定了人们生产文献、组织管理文献、开发利用文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和利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更在于使这种知识信息增值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文献的核心价值。因此,对文献进行界定的首要依据是文献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信息,这是界定文献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拥有了知识信息,文献就有了主体和灵魂,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1.2 依据文献中知识信息显示的信号——文字、符号、图像、音频、视频

知识信息虽然在文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无形的东西,必须将知识信息转化成为固态物质,才能被人们贮存、组织管理、传递和利用,才能真正发挥知识信息的特殊作用,为人类造福。人们就是依靠文字、符号、音频、视频、图像等记录手段将知识信息记录到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显示出来,使人们识别它、掌控它、充分有效地利用它。因此,在对文献进行界定时必须以知识信息显示的信号作为依据,才有牢固的基础。

1.3 依据文献中知识信息的外在形态——物质载体

知识信息要通过一定的记录手段,记载在特定的物质载体上才能成为文献,才能让人们认识、掌握、保存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各种需要服务,将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的精神文明流传于后世。因此对文献进行界定时必须以此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否则文献也就不成其文献了,所谓知识信息就成了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了。

1.4 依据知识信息固化在载体上的过程——记录

知识信息是非物质概念化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文字、符号、图像、音频、视频将它们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只有经过这个人为的、渐进的动态过程,才能将构成文献的各个要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才能使文献具有特殊内涵及其所固有的外在表征,因此界定文献必须以此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没有“记录”,文献界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一个事物准确、完整、科学的定义要能把它所有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展示无一遗漏,让读者一看便心知肚明,才能达到界定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

以上四点为文献的界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科学根据。这四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的,缺乏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无法给文献做出准确、完整和科学的界定。

2 文献的定义

2.1 文献观种种

“文献”一词出现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对文献的研究持续至今,对“文献”一词大约有100余种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概念始终没有人说得清楚明白,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公众一致认可的科学定义。现就其中的一些主要的解释分别予以评析。

2.1.1 “文献”二字分开解释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汉朝的郑玄说:“献犹贤也;我不以成礼之者,以此之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朝的朱熹也曾说:“文,典籍也”、“献,贤也”[1]。这样一来,把书与人组合在一起了。实际上把“文献”这两个字分开解释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认为“文”是指典籍,即国家重要的法典或典册和书籍的统称;“献”是指贤人,“包括了典章制度,史料和熟悉典章制度的人”。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很不好理解的。

2.1.2 “文献”二字为互相密切关联的概念

元朝的马端临将“文献”二字解释为互相密切关联的概念,即文献是“信而有征”的两类史料。他在《文献通考·总序》一书中说,该书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有他自己的文献观,那就是“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诸子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2]。这种观点与郑玄和朱熹的观点相比较,有了明显的进步,舍失了其中“人”的成分,统称之为“信而有征”的史料。这一见解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对“文献”一词的解释。然而由于并没有泛指一切史料,难以充分地揭示文献的特征和所具有的功能,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辞海》6个版本中关于“文献”的解释

从1938年至2009年,《辞海》先后共有6个版本。

193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对文献的解释: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按贤即贤才,指耆旧言。

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和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文献的解释是: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文献的解释除采用1963年版的解释外,还在其后增加了“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如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

1999年和200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两个版本的《辞海》对文献的解释与1989年的版本对文献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大的差别,只有个别文字做了变动。

其中1938年版的解释又回到了元朝以前的解释,又包括书和人这两个概念了;1979年版则沿用了1963年版的解释;1989年版和1999年版的《辞海》在对文献一词的解释上基本一致,文献中所包含的四个要素在定义中都有了。这是值得称道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2.1.4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定义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资料[3]。这个解释只是对文献参考价值来说的,并没有体现出其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特征,因此不能给人以清晰的概念。

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将文献定义为“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4]。这个定义反映了文献中知识、记录、载体这三个要素,虽说简明,但还缺了“记录手段”这个要素,并不全面、准确。

2.1.6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对文献的定义

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中指出:“文献乃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5]。这个定义基本上反映了文献的四个要素,但说文献乃是……的一种载体并不确切。载体只是文献的一个要素,是构成文献的四个要素之一,故不能说文献是一种载体。

2.1.7 吴慰慈等人编纂的《图书馆学概论》对文献的定义

吴慰慈等人编纂的《图书馆学概论》将文献定义为“记录与传播知识或情报的信息载体”[6]。该定义比较简练,反映了文献中的三个要素,但没有反映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记录手段,因而也欠全面。

2.1.8 朱建亮《论文献观》对文献的定义

朱建亮在《论文献观》一文中,先将文献定义为“文献是用文字图像等记录的成块的有组织的精神内容与特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接着他说:“这个定义不够深刻”,所以他在论述了信息时代应具有的文献观以后又下了这样的定义:“文献是以字符、声像等为信号,以便于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物质为信道或载体的人类精神信息的固态品”[7]。这两个定义基本概括了自有文献以来至信息时代的文献所显示的要素和特点。但笔者认为后者有些地方有点拖泥带水,而且意思也不够明确,甚至连记录这个重要的要素都没有表达出来,显得有些含混;而前者把文献的四个要素都明确了,并且还特别指出,文献乃是这四个要素的结合体,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2.1.9 陈光祚的《科技文献检索》对文献的定义

陈光祚在其主编的《科技文献检索》提出:“文献就是记录下来的知识”[8]。这个定义既没有显示出记录知识的载体,也没表达出记录的手段,既不符合文献的实际状况也不科学,而且很容易让人将文献误解为知识。虽然文献中蕴含着知识,但文献不是知识,文献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1.10 高家望《文献的认识及其定义》对文献的定义

高家望在《文献的认识及其定义》一文中将文献定义为“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与物质载体记载的知识的融合体”[9]。这个定义按照文献四要素衡量还缺了一个记录手段,不全面,但提出了三者的融合体,有其特点。

2.1.11 孙二虎《从文献发展历史看文献的本质》对文献的定义

孙二虎在《从文献发展历史看文献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从本质上讲,文献是人脑的外部延长,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但是文献的意识又不是‘纯粹’的意识,它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以一种脱离人的思维的物质形态存在着”。他还认为:“文献一定是知识与一定物质载体的结合产物,但知识与载体结合产物不一定是文献……文献:记录有知识,且用于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10]。作为定义而言,显得较为烦琐,让人抓不住要领,但在最后还是点出了“记录、知识、载体”这三个要素,提出了文献是知识与一定载体结合的产物,虽不确切亦有可取之处。

2.1.12 倪波主编的《文献学概论》对文献的定义

倪波在其主编的《文献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文献是记录有信息可作为存贮、利用或传递的过程中一个单元处理的人工固态附载物”[11]。这个定义显示了记录、信息和“附载物”,提出可作存贮、利用、传递之用,虽不完整也有独到之处。

2.1.13 黄宗忠主编的《文献信息学》对文献的定义

黄宗忠在其主编的《文献信息学》一书中认为文献“专指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信息和知识载体”[12]。这个定义包含了文献的各个要素,完整、科学,也比较明确简练。但文献不是载体,载体只是文献的构成要素之一。

2.1.14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对文献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对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四个要素组成: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记录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记录的方式或手段”[13]。该定义的本身并不科学完整,且说文献“是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也不确切,但其后指出了由四个要素组成,并明确了四个要素各是什么。这在绝大多数定义中是没有的,可说是一大特点。

2.1.15 陈界等编著的《新编文献学》对文献的定义

陈界、张玉刚编著的《新编文献学》第一章将文献定义为“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接着指出这个定义把文献所要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外表特征及其诸要素都表达得比较确切和清楚了[14]。今天看来当时对其评价是较为中肯和客观的。

2.1.16 《文献学大辞典》对文献的定义

《文献学大辞典》给文献的定义是:“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15]。这个定义虽指明文献是知识信息的载体,但体现不出它是用什么将其记录到载体上的,让人感到模糊,再就是与某些定义所说的“文献就是载体”患有同样的毛病。

2.1.17 丘东江主编的《新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对文献的定义

由丘东江主编的《新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对文献的解释是:“记录有知识与其它信息的所有载体”[16]。这个定义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没有大的差别,但两者其后的解释则差别较大,且本解释没有明确文献的四个要素,有些地方含混不清、不严谨。

2.1.18 2009年版《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对文献的定义

2009年出版的《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GB/T13191—2009/ISO 2789:2006)》将文献定义为“在文献工作过程中作为一个单位处理的记录信息或实物对象”。这个定义既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文献的内在本质也难以看出它的外表特征,还特别强调了要在文献工作过程中作为一个单位处理的记录信息,晦涩难解。

2.2 对文献各种定义的总结

以上所列举的“文献”定义,在字面上虽各有区别,但就本质而言都全部或部分地涵盖了文献的内涵和外在的特征。总体来看可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文献中蕴含的知识信息是文献的核心和灵魂,是文献首要的属性,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包涵知识信息,文献就不存在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文献必须通过文字、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将知识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人们才能感到它的存在,并利用它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服务,因为知识信息是无形的、捉摸不到的东西,只有通过记录手段,将它们固化,在载体上显现,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纸上如果显示不出文字、符号等,那就是白纸一张,而不是文献。文献必须用载体把知识信息物化在其表面上形成显性的知识信息,人们才能感触到它的存在,才能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它,才能使它增值,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因此,载体是文献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文献的形成还必须依靠记录,这就是人们用文字符号等将知识信息记录在载体上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这是联系知识、信息和文字、符号与载体的纽带。没有这种记录,这三者将成为互相孤立和互不相干的东西,也无法形成文献。所以记录使三者构成了文献这个整体。

3 文献的要素

纵观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给文献下定义必须考虑能够充分地展示构成文献的四大要素。

第一,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第一要素。文献含有的知识和信息给人类带来了愈来愈大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有了力量和财富,就能做任何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情。数千年来文献的发展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载体是构成文献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使知识信息有归宿之地,能将知识信息物化,成为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充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第三,文字、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是构成文献的第三大要素,它的职责在于将知识信息固定到载体上,显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充分地感知它、利用它。

第四,记录在文献的构成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是将知识信息与文字、符号等和载体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有了它,就可以将三者紧密联系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使文献成为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而独立于世,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最主要最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因而受到人们格外的珍惜与爱护。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献的定义应该表述如下:文献系指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整合体。这个定义与陈界和张玉刚主编的《新编文献学》中所给的定义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字面上稍有不同而已。它把文献的四个要素展现得淋漓致尽,充分地体现出文献所具有的特点。

在此,我们对文献的认识做一个简要的概述:文献的独特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是诸要素中的核心和主体,文字、符号、图像等的功能是记录和显示知识信息,载体的功能是存贮和传递知识信息,记录的功能是把这三者组合成文献。这四个要素各有独立性,又有互相的依赖性,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献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也就有了新的特质,文献的概念也会有新的发展,文献和文献工作是针对人们的需求而动态发展着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因此,“给某一学科的基本事物下定义,应当考虑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应有较强的适应性”[6]。今天如何定义文献是值得业界深思和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们愿与同行一道为此而尽其所能。

猜你喜欢
载体符号定义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学符号,比多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符号的由来
成功的定义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