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术式对儿童V型斜视的治疗效果

2015-01-31 09:54杨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杨媛

探讨不同术式对儿童V型斜视的治疗效果

杨媛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术式在儿童V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例V型斜视儿童分别采用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截除术进行治疗,4个月后比较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以及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效果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下斜肌功能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儿童V型斜视时,应选取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要严格把握手术与适应证,才能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不同术式;儿童V型斜视;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 01700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眼科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YANG Yu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Erdos Central Hospital in Inner Mongolia, E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Methods 2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were used inferior oblique recession, inferior oblique amputation, inferior oblique part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inferior oblique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4 months. 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different operation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inferior oblique function also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surgical method, also strictly grasp the operation and indications.

[Key words]Different surgical,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Therapeutic effect

作为一种亚型的水平性斜视,水平斜视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非共同性是A-V综合征主要特征,具体指的是患者向眼下方注视时集合加大,眼位的变化呈“V”字形。矫正A-V综合征对建立双眼单视功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1]。笔者通过对20例儿童V型斜视患儿采用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截除术进行治疗,以探究不同术式在儿童V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儿童V型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在1987年制定的标准:A-V综合征即向上方25°注视与向下方25°注视斜视度的差大于等于15Δ。予以全部患者常规眼科检查,排除屈光间质及眼底病变等影响因素。同时采取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加遮盖法,测定全部患者的原在位水平斜视角,测定结果为30°~100°,平均斜视角为(51±11)°,上、下水平视角差为15°~35°,平均视角差为(19±6)°,予以全部患者同视机对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查,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患者15例,有融合功能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15岁,平均(9.3±0.5)岁。

1.2 方法

分别采用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对20例V型斜视患者进行治疗,截除长度在5 mm左右。有10例患者在双眼下斜肌功能的亢进程度方面一致,予以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双眼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有10例患者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不一,予以下斜肌后徙术、双眼下斜肌切断术和行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原在位水平斜度按常规水平斜视采用水平肌手术解决。术后随访均在4个月以上[2]。

1.3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在1987年制定的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一般和无效三个等级,治愈:水平斜视度差<15°;一般:水平斜视度差15°~20°;无效:水平斜视度差>2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计量资料按照(均数±标准差)的方法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根据儿童V型斜视患者术后4个月的随访结果可见,下斜肌后徙术7例,其中治愈6例,一般1例;下斜肌切断术6例,其中治愈5例,一般1例;下斜肌部分截除术7例,其中治愈6例,一般1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患

者的V型斜视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术后患者之间V型斜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斜肌功能均正常,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作为眼外肌的一种疾病,斜视患者的无法同时对目标用两只眼睛进行注视。发病后,不仅会对患者的外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双眼的视觉功能造成很大的阻碍,情况严重的斜视患者双眼没有立体视觉功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此外,大多数斜视患者还并发弱视,而且由于患者发病是正处于儿童时期,斜视还能对全身骨骼的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发育不良的骨骼会对患者的躯体形态产生影响,进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3]。

儿童V型斜视指的是患儿双眼向上方和向下方注视25°时水平斜视度差值≥15°的情况。儿童V型斜视患者常常会并发原发或继发性下斜肌亢进。下斜肌,是一种行程短且肥厚且单独起源于眼眶内壁的肌肉,其作用力强于上斜肌,存在出现肌力亢进的解剖学基础。儿童V型斜视的早期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矫正为主,手术矫正能够使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得到尽早的恢复,因此在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啊,手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证明了,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截除术对儿童V型斜视均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在临床治疗儿童V型斜视的时候,主治医师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严格把握手术与适应证,选取最合适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 不同术式在V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对比研究[J]. 临床医学,2012,32(4):100-101.

[2] 贺冬梅,康润梅. V型斜视的两种术式探讨[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2(8):635-636.

[3] 何炯,罗红. 不同术式在儿童V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43-44.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5.086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25-0126-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777.4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