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2015-01-31 13:04杨晓雨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杨晓雨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杨晓雨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始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中介实践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既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著作中的生态思想,也不能盲目相信国外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国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创新,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尝试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战争,中国变得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一方面加紧建设新中国,一方面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生态思想。

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水利在农业生产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我国历史上,水患是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治理水患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频繁发生的水患,提出要大力治理水患,整治黄河、海河、淮河等水域,大兴水利设施,先后修建刘家峡水电站、三门峡水利枢纽。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发电,而且可以防止水患,减少水患对农业发展的威胁,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植树造林。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指出:“在十二年内,基本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2]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大跃进”时期,由于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大片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瘫痪。对此,毛泽东提出,“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们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目标和任务”[3]。毛泽东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了林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林副渔业的综合平衡。

二、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末的深化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问题,立足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总结继承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深化发展,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并将其纳入法律化的轨道,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生态问题更加突显。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生态思想和邓小平生态思想,不断进行深化创新,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的制度化建设。

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环保事业稳步发展。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

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高度重视法律建设。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将环境保护从条例上升为国家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开始正式建立,也标志着我国环境法治的正式确立[4]。20世纪80年代后,环保的法制化建设取得高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相继颁布,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发展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紧迫。”[5]518江泽民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

加强生态环境的制度化建设。在1998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环保投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5]532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江泽民在制度上确立了问责制,把环境保护工作与领导干部的职位考核升迁挂钩,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号召全国人民坚决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三、21世纪之后的创新和飞跃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胡锦涛还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重要观点。

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之后,不断深化认识,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30。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建设尤为重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体系制度层面,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8]541

综上所述,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最初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到确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再到把环境保护推向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创造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最后实现质的飞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些生态思想的发展和演进,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思想的认识得到不断提升,并趋向系统和成熟,对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1-132.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7.

[4]姜惠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23.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process

YANG Xiaoyu
(CPC Liaoni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Shenyang 110004,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is the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actual,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resource shortage,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serious,deterioration of ecosystem problem,cause the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combining the situation of ecstasy,and the party,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In this paper,on the theory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premise,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sinicization;process

A81

:A

:1671-9476(2015)03-0025-03

10.13450/j.cnkij.zknu.2015.03.006

2015-01-10

杨晓雨(1990-),女,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环境保护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