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5-02-01 02:00冯昱
四川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蚕病蚕体蚕座



浅析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冯昱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南充637000)

蚕桑生产中常常发生熟蚕不吐丝,上蔟数天后死于蔟中,或吐出少量的丝而不结茧等情况,严重影响蚕农收入,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笔者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期望对减少不结茧蚕的发生有所帮助,促进蚕农增收。

1不结茧蚕发生原因分析

1.1生理因素

1.1.1丝腺异常。丝腺发育异常,出现丝腺过于肥大、丝腺内液状丝物质脱水不充分、中部或后部丝腺气管分布异常等,成为不结茧蚕。

1.1.2激素失调。5龄期蚕使用保幼激素添食,用量和添食时期不适当,导致内分泌的异常,容易产生不结茧蚕。

1.2环境因素

1.2.1饲育环境。饲育中的温度过高,叶质过嫩,或过量接触煤气、酒精、氨气、甲醛等不良气体,导致内分泌腺失调而成为不结茧蚕。

1.2.2蔟中环境。熟蚕营茧正常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65%~75%,经50~60h完成吐丝结茧。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吐丝营茧快,温度低则慢。

蔟中高温多湿,或蔟室加温方式(如煤炭)不适,以及熟蚕排尿等原因,造成蔟室空气污染和蔟中湿度过大,熟蚕呼吸受到障碍,引起蚕生理活动不正常,易产生不结茧蚕。

上蔟温度低于20℃,熟蚕营茧活动受限。温度过低则停止活动,熟蚕呆立蔟上静止不动,不吐丝结茧。

1.3农药中毒

蚕在饲育、上蔟期间接触微量农药,导致蚕的中枢神经麻痹,造成蚕吐丝机能障碍,使其吐丝活动失去控制而发生不结茧蚕。

1.4蚕病影响

一些蚕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病原侵入蚕体,影响蚕的正常生长和丝腺发育,也会发生不结茧蚕。

1.5机械损伤

上蔟时操作粗放导致蚕丝腺破裂,影响吐丝而成为不结茧蚕。

2防止不结茧蚕发生对策

针对上述不结茧蚕发生原因,通过加强饲育期及上蔟期的技术管理,严防农药微量中毒,严格消毒防病措施,正确使用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措施,防止不结茧蚕发生,提高结茧率。

2.1强化饲育处理

饲育期的技术措施,主要从催青开始,突出技术措施落实,提高熟蚕结茧率。

2.1.2小蚕共育。共育可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小蚕共育要求桑叶叶质优良,适熟偏嫩。做好共育室及其蚕具消毒工作。小蚕共育饲育温湿度及技术处理见表1。

表1 小蚕共育技术措施

备注:及时扩、匀座,原则是“先扩后匀,先稀后适”。

2.1.3大蚕饲养。4龄起蚕饷食后,将蚕移到地面或蚕台上饲养,一次性达到蚕座的标准长度,随蚕体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蚕座宽度。地蚕饲育要特别注意排湿,同时加大干燥材料的用量。蚕台饲育4、5龄以条桑育为主,搭配少量的片叶,利用条桑育形成的蚕座立体空间容纳蚕沙,既节省人工,又可防止蚕座发热、发霉。

2.1.4眠期处理。蚕的眠期是龄期增进的转变过程。通过适时加眠网除沙,确保蚕儿饱食就眠、蚕座清洁干燥。通常1龄蚕体色炒米色、个别已达将眠,2龄蚕多数体乳白色、皮肤紧张、体躯缩短、个别已达将眠,3龄蚕约有0.1%的眠蚕,4龄蚕约有0.5%的眠蚕,为入眠适期。1、2龄或中系品种偏早,4龄或日系品种偏迟入眠。就眠给桑,应选用新鲜良桑,勤喂、适量、均匀、周到。眠中要保持眠座干燥和安静,避免强光直射、震动、风吹等刺激,空气新鲜,眠中温度要比饲育温度低0.5~1℃,眠中初期要求相对湿度70%左右,见起后相对湿度80%左右,促使蚕顺利蜕皮,眠期湿度大于80%则易发生僵病。

2.2做好上蔟处理

上蔟是养蚕最后阶段的重要工作,是蚕茧丰产丰收重要环节。采用优良蔟具和合理的蔟中保护技术,杜绝粗放操作、避免蚕体损伤,是提高蚕茧质量的有效措施。

2.2.1采用优良蔟具。使用方格蔟或塑料折蔟,淘汰草笼蔟、篾蔟等蔟具,应避免蔟具接触农药。塑料折蔟具有上蔟采茧省工省力、消毒贮藏方便、经久耐用的优点。当有70%~80%左右的熟蚕时,利用熟蚕有向上爬的习性,直接将蔟片铺放在蚕座上,使其自动上蔟结茧。如上蔟面积不足或蚕头过密时,可再铺一层蔟片,上下层蔟片交叉放置,间隔时间13~22h。但塑料折蔟没有吸湿性,要求空气对流,注意排湿,以提高上车茧率。方格蔟上蔟多采用搁挂式自动上蔟、旋转式上蔟,每只蔟片上熟蚕150头左右,入孔率80%~85%的上蔟密度为宜。

2.2.2把握上蔟适期。掌握熟蚕特点,适时上蔟。以蚕胸部透明、身体发软,排出绿色软粪,前半身昂起,左右摆动时为上蔟适期。上蔟24 h后,拾去游蚕,另行上蔟。

2.2.3加强蔟中保护。蔟中保护环境与蚕营茧状态和茧丝品质关系密切,上蔟必须掌握适熟稀上的原则。上蔟前蔟室升温排湿,控制蔟中温湿度、通风换气和控制较暗光线,是减少蔟中不结茧蚕关键。具体见表2。

表2 上蔟及蔟中保护技术措施

2.2.4减少机械损伤。掌握初熟蚕及晚间捉熟蚕时可偏老上蔟,盛熟及日间捉熟蚕可偏生上蔟,同时操作要细致,动作要轻,避免剧烈震动、蔟具挤压损伤蚕体,提高结茧率。

2.3严防农药中毒

2.3.1严格桑园用药。加强桑树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力求适时、准确、安全用药。为了养蚕、治虫两不误,桑园应划片分区防治。桑树生长期内可用残效期短的农药品种如80%敌敌畏乳油、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油或残效期中等的90%灭多威乳油等;非饲育期可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品种如40%丙溴·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等。

2.3.2做好桑叶试喂。认真做好桑叶残毒试验试喂工作。划区采叶,设置试喂区,提前1d在次日采叶区内试采适量桑叶进行试喂,仔细观察蚕儿食下后的状态。如无异常,次日则可正常采摘给桑,否则,需另外换区试采试喂,直至正常。

2.3.3急性中毒处理。如发生农药中毒应马上加眠网除沙,敞开门窗,通风透气,多撒隔沙材料以隔离毒物。将蚕放于空气流通的地方,喂以鲜叶,并找出毒源加以切断或消除。其次是降温排湿,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

2.4做好蚕病防治

2.4.1做好桑园治虫。做好病虫预测预报,防止桑园害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在适时、有效地防治病虫的前提下,用0.3%~0.4%的漂白粉澄清液作叶面消毒,预防蚕病的发生。

2.4.2预防废气中毒。严禁在桑园和蚕室附近堆放易腐败发酵物品、焚烧化工产品或其他垃圾,防止产生不良废气对桑叶和养蚕、上蔟环境造成污染,致使蚕体中毒。

2.4.3做好蚕病应急处理。传染性蚕病应急处理。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蚕体蚕座消毒。选除病蚕,投入消毒缸内,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水剂或新鲜石灰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用漂白粉水剂消毒时,小蚕期15min后撒焦糠),直至不发病为止;二是蚕室蚕具消毒。相关蚕室蚕具,用含有效氯1%~1.2%的漂白粉液进行再消毒,防止病原扩散。三是药物防治。做好药物添食工作,每龄进行1次或定时添食氯霉素500~1000单位预防细菌病;用防僵粉或木屑、谷壳、硫磺(3g/m3,30min)每天进行1次熏烟,预防僵病的蔓延。四是增强蚕体质。精选良叶,鲜桑饱食,提高抗病力。同时,坚持防病卫生制度,加强未发病蚕的管理,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做好蚕沙的堆制工作。

非传染性蚕病应急处置。立即隔离毒源或虫源,更换蚕室及蚕箔,立即除沙,对蚕蛆蝇用灭蚕蝇添食(25%、500倍液或40%、800倍液)或体喷(25%、300倍液或40%、480倍液)。

2.5合理使用激素

5龄期应合理使用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严格控制使用适期和剂量,避免不结茧蚕发生。

使用保幼激素。正常饲养家蚕,可不使用保幼激素。若需使用,则应先试用,并掌握在5龄中期以前使用。5龄经过在7~8d的品种,使用时间在5龄饷食后72~84h;5龄经过6d的品种,使用时间在饷食后48~65h为宜。采用喷施蚕体方法使用。

使用蜕皮激素。应掌握见熟蚕约5%添食,添食后约10h即可上蔟。

作者简介:冯昱(1973-), 男, 大专,农艺师,从事家蚕良种繁育工作。

猜你喜欢
蚕病蚕体蚕座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
养蚕眠起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