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

2015-02-02 00:29王春扬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利用情境

王春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动力,才能由内到外的彰显学习的魅力,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来实现提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师要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情感和认知水平,结合数学教材来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享受参与的快乐;灵活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课堂,灵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多个途径来参与思考;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可见,主体参与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乐观、实用、高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情境是吸引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材结合而创建一定的情境,其中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其中,由最初的好奇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进而探究其中隐含的数学理论和思想.例如在学习有关“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张学生春游时的图片,利用秀丽的山水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美丽的两山之间,学生既体会到了登山的辛苦,又感受到了观光索道带来的便捷.教师便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在两山之间架设观光索道,需要测量两山之间A、B的距离,如果在岸边选择一个定点C,并测出∠BAC=28°,在C点测得∠ACB=100°,那么怎么来计算A、B两点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境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纷纷地将山水图转化为了几何图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有的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了相似三角形,希望通过相似性来求解;有了通过在三角形中画出了AB边上的高,希望通过辅助线来求解.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说明学生充分地调动了以往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出攀登,鼓励学生尝试着找出一般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边角关系,顺利地导出了对新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情境建立,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了一定的信心,对更深层的探究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二、动手实践,推进学生的参与体验

学生的参与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体验,还可以从中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建立一些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在“做一做”、“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中,使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加强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学生做模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利用纸张来做面,利用铅笔比作线,在比一比、划一划中观察和寻找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一些的立体几何,教师就可以采用牙签和胶水来引导学生制作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各个边、棱、高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判断出是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画一个怎样的辅助线才能使这两个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学生的相互对比、讨论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立体几何通过学生的双手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真实地了解其中的位置关系,领会立体几何在解题过程中的精髓和思想.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使原本抽象的立体几何变得实际、可以触摸,提高了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判断,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灵活手段,拓展学生的参与途径

抽象难懂的数学理论,加上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挂图、实物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在学习有关“概率”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法,利用图片形式展示超市中的商品,将学生分成两组,让每组学生轮流来猜测它的价格,每次说的价格教师会给出高了或低了的评价,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将价格猜出来,学生对这样的游戏积极性很高,开始的时候都是盲目地去猜,浪费掉了自己不少的机会,在紧张的游戏中学生学会了理性的思考,怎么说出的价格既靠近价格又给下次一个提示.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琢磨中,愉快的学会了二分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法,给学生讲述这个原理背后的有趣故事;利用展览的方式,将学生良好的想法、设计和模型展示出来,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利用趣味抢答、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在学生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活跃学生的思维,灵活地调动和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使灵活有趣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以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

四、生活拓展,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那种克服困难的喜悦,从中收获被肯定、被认可的自信,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以增加学生的参与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系统抽样”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身边的实例: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学校都要抽查部分学生的作业,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抽查较为合理,能反映出较为真实的作业完成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提议将全校的学生都编上号,将号码写在一张纸上,折叠后放在一个大的容器中,以“抽奖”的形式来选出n个样本,学生听了都笑了起来,都认为这种方法是不行的.那么应该怎样来抽取呢?学生都开始进行积极的思考,有的按班级抽查学生;有的按成绩的不同阶段来抽查学生;等等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方法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抽查的个体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系统抽样的原则,而不是用抽签的方式,利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完成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展了数学知识应用的领域,使学生感觉到学好数学对生活的帮助,同时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能力.

总之,学生从刚开始的参与意识,到逐渐加入行动的行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增添数学不可阻挡的学科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利用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画与理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