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博弈视角下不连续技术创新选择行为分析

2015-02-03 06:44张术丹
软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演化博弈

张术丹

摘要: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各种不同情形下的演化稳定策略。从演化的结果来看,连续技术创新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连续技术创新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稳定策略。

关键词:演化博弈;不连续技术创新;演化稳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19-04

Research on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lection Behavior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s

ZHANG Shudan1,2

(1.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

2.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

Abstract:This paper tried to construct evolutionary games model of incumbent firms and emerging firms choose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s theory,and analyz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Accordingly evolutionary results,it found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unstable state,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Key words:evolutionary games;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SS

引言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于技术创新,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以技术和市场轨道是否改变为标准,技术创新可分为连续技术创新(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TI)和不连续技术创新(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TI)[1]。“CTI是指在已有技术轨道上进行的创新,通常表现为小步的、局部的和连续性的技术改进;DTI则是指开创与原来主导技术根本不同的技术,开辟新的技术规范、新的技术轨道和新的行业主导产品”[1]。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复杂化和竞争程度的日渐激烈,不连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成为了学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众多企业已认识到不连续技术创新对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并非一件易事。新兴企业和在位企业开展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和阻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位企业较新兴企业更难开展不连续技术创新,在位企业存在着路径依赖,会被企业已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锁定,开展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阻碍更大,而且在位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存在很大的缺口[2]。对新兴企业而言,不连续技术创新为其战胜在位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如果选择得好,将巩固并加强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反之,则会使其陷入失败的深渊。因此,新兴企业和在位企业是否要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如何进行选择是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1 不连续技术创新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关注程度大大增强,认为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打破市场均衡获得垄断利润的有效方式。Anderson和Tushman[3~5]关于技术不连续性的研究堪称不连续技术创新研究的奠基之作,他们对多个产品长达百年的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产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被不连续技术创新打断的变革过程。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不连续技术创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直接用不连续技术创新这个概念进行研究的也比较少,但与不连续性技术创新相类似的概念却不少,如破环性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根本性技术创新、激进式技术创新等,这些都是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具体形式。

不连续技术创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时期,但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的概念,为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连续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对于现有的技术是一种颠覆,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规则和现有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市场范式[6-9]。一些学者从技术和市场的视角分析了不连续技术创新,认为不连续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顾客与新的市场联结[10~12],主要改变了技术、市场和用户的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了现有及潜在消费者的效益[13~15]。魏江[5]认为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一种跨越式的S型曲线状的创新。现有关于不连续创新概念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技术角度界定的(如图1)。本文的不连续创新是从技术视角界定的,因此,本文使用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概念。

图1 不连续创新四分图

随着不连续技术创新构筑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凸显,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一种非线性的技术跃迁行为,从创新的动力、技术轨道、创新的影响和创新风险等方面都不同于连续性技术创新(见表1),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实施的难度也就更大。

2 企业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演化博弈

2.1 演化博弈模型的假设和构建

演化博弈是Darwin“优胜劣汰”思想的体现,是建立在生物进化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动态的博弈方法。1973年,Smith和Price首次提出演化稳定策略(ESS),标志着演化博弈理论的正式诞生。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的假设前提——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强调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特性。演化博弈理论认为博弈方之间策略均衡是一个学习调整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选择结果,达到演化稳定状态后,只有强大的外部冲击才能够打破这种稳定的状态[17]。

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是企业在了解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新情况,而进行的一个学习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项任务,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复杂的演化调整过程。不连续技术创新对组织和资源的要求不同,因此,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实施意愿和阻碍程度也不同。本文选取了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作为博弈的主体,来分析对于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选择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演化稳定性。

Nelson[18]和Ziman[19]等人认为,技术创新与生物进化类似,沿着原有轨道的进化过程太过缓慢,必须有重大突变才能加快进化的步伐。正如Anderson和Tushman对不连续技术创新的分析,每一次不连续技术创新都导致了产业的进步,因此,不连续技术创新应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方向和目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假设市场上某行业有在位企业1和新兴企业2,这两家企业都是有限理性的决策主体,适用于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分析。他们面临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行为可供选择:连续性技术创新(CTI)和不连续性技术创新(DTI)。选择不同创新类型获得的收益情况: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在都不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收益分别为R1和R2;如果两家企业都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他们将获得额外的收益WD1和WD2,WD1和WD2的值可正可负;如果一家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另一家企业进行连续性技术创新,则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的企业收益变动为Wi (i=1,2),且Wi>0。两家企业进行不同决策的收益矩阵见表2。

假设在位企业1选择进行DTI的比例为x,则选择进行CTI的比例为1-x,新兴企业2选择进行DTI的比例为y,选择进行CTI的比例为1-y。x和y都是时间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收益矩阵,可知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选择进行DTI和CTI不同创新行为的期望收益和平均期望收益。

在位企业选择DTI和CT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在位企业1和新兴企业2都选择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且由于双方都进行不连续性技术创新而获得的额外

收益都大于0时,博弈双方将收敛到

(DTI,DTI)状态,这是一个演化稳定策略(ESS),在这样一种稳定状态下,采用其他策略的企业将会在演化中消失。

当两家企业都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所获得的额外收益都为负值,且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损失大于不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对收益的影响程度时,演化稳定策略为(CTI,DTI)或(DTI,CTI),即在位企业或新兴企业只有一家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另外一家进行连续性技术创新,采取观望的态度,待到合适的时机再进行不连续性技术创新。

情形3:WD1,WD2<0且WD1

如果两家企业都选择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其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额外收益为负,但损失小于进行连续技术创新对收益的减少程度,此时的ESS为(DTI,DTI),即两家企业都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

情形4:WD1>0,WD2<0且WD2>W2,存在4个均衡点(0,0)、(0,1)、(1,0)、(1,1)。

当两家企业都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但在位企业获得正的额外收益,而新兴企业获得负的额外收益,并且新兴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负的额外收益大于进行连续技术创新的损失,此时,ESS为(DTI,CTI),即在位企业选择不连续技术创新,新兴企业选择连续技术创新。反之,如果相同的情形应用于在位企业,则在位企业选择连续技术创新,新兴企业选择不连续技术创新。

情形5:WD1>0,WD2<0且WD2

如果两家企业都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在位企业获得正的额外收益,新兴企业获得负的额外收益,但新兴企业获得负的额外收益小于其选择连续技术创新的损失,则ESS为(DTI,DTI),即两家企业都选择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相同的情形发生于在位企业,结果相同。总之,五种情形下两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演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见表4。

企业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是在不断的学习和调整过程中进行的,其演化路径如下列相位图所示。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选择为上述情形1、3、5时,相位图为图2,演化的路径由不稳定状态(0,0)经由鞍点(0,1)和(1,0)趋于ESS(DTI,DTI);为情形2时,相位图为图3,当初始状态落在P、Q区域,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为(CTI,DTI)和(DTI,CTI),当初始状态在O、R区域,博弈的演化方向不确定,有可能进入P区域收敛到(CTI,DTI),也有可能进入Q区域收敛到(DTI,CTI);为情形4时,相位图为图4,鞍点为(0,1)和(1,1),趋向于演化稳定策略(DTI,CTI)。

3 总结和展望

选择不连续技术创新还是连续技术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生死边缘问题,企业如何进行决策至关重要。各企业的情况不同,选择会不同,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也不相同。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渐变与突变交替的过程[21],突变的发生就产生了不连续技术创新,因此,企业要瞄准时机,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在位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面临着原有技术路径的依赖以及现有成功因素的阻碍,而新兴企业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没有形成固有的组织体系,较易接受新技术,阻力会相对较少。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分析了两种类型的企业对不连续技术创新和连续技术创新两种创新模式的选择博弈,博弈的结果表明,无论收益情况如何,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在位企业,连续性技术创新都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从演化的结果来看,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任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占优策略,但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市场会存在一个二元结构,一部分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一部分企业进行连续技术创新。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是其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一味地依赖外生因素来迫使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而要将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内生化,真正发挥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虽然不连续技术创新是企业最终的选择和目标,但不连续技术创新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如果时机选择不适宜,企业会走很大的弯路,甚至全盘皆输。本文只对两类企业的博弈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每种情形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并没有涉及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这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而是要动态地考察技术的演化趋势及产品的发展趋势,从而选择一个最佳的进入时机,这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海林.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风险探究——基于与连续创新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1,(9):54-62.

[2]姜黎辉,张朋柱,龚毅.不连续技术机会窗口的进入时机抉择[J].科研管理2009,30(2):131-138.

[3]Tushman M L,Anderson P.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3):439-465.

[4]Anderson P,Tushman M L.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Dominant Designs:A Cyclical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4) :604 - 633.

[5]魏江,冯军政.国外不连续创新研究现状评介与研究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6):9-16.

[6]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 ].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7]Thomond,Therzberg,F Lettice.Disruptive Innovation:Remo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 [ R].British Academ y of Management,2003 Conference Proceedings.

[8]E Danneels.Disruptive Technology Reconsidered:A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246- 258.

[9]Song M,C A Dienedetto.Suppliers Involvement and Success of Radic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New Ventures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l- 22.

[10]Abernathy W J,Clark K C.Innovation: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J].Research Policy,1985.14(1):3-22.

[11]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Govindarajan V,Kopalle P K,Dannells E.The Effects of Mainstream and Emerging Customer Orientations on Radical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 (S1):121-132.

[13]Moore G.Crossing the Chasm[M].Harper Business Press,1991.

[14]MJ Benner,ML Tushman.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 Pro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2):238-256

[15]徐河军,高建,周晓妮.不连续创新的概念和起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53-56.

[1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3,34(1):2-10.

[17]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5):3-9.

[18]Richard R Nelson.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9]John Ziman.Evolutionary Models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0]Friedman D.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8,8 (1) :15-43.

[21]张颖,胡树华,等.基于三螺旋的高新区多主体合作演化博弈分析[J].软科学,2012,26(6):33-37.

[22]孙冰.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J].软科学,2011,23(12):56-62.

(责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演化博弈
水资源权属管理改革形势下水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公共品单向外溢下地方政府间演化博弈
农民工转户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电子商务中客户评价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分析
公平关切下处理商与回收商博弈模型研究
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
关于资产证券化中信用评级行为的分析
一种基于演化博弈的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分析预测模型
云制造平台对制造商策略选择行为演化的影响
政策企业家视角下碳配额决策及违约惩罚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