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放式创新特征的归纳性分析

2015-02-03 06:39张振刚陈志明陈力恒
软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特征

张振刚 陈志明 陈力恒

摘要:基于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质性数据,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中的实践较为普遍且规范化,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仅限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且处于“随意而为”的起步探索阶段;第二,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是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动因特征;多样化的创新途径与知识渠道、规范化的过程组织以及多层次的效果评估机制是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特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系统性影响,且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为普遍;第三,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途径包括技术转让至关联公司、交钥匙工程、专利转让与出售、商业模式创新等形式。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特征;归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06-04

The Conclus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Ope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28 Innovative Enterprises

ZHANG Zhenganga,CHEN Zhiminga,CHEN Lihengb

(a.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clus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ope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data of 28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Results show tha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re pervasive and normative,while the practice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is still at its initial exploration casual stage limited only to some leading firms;lacking in inter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s the main motivation characteristic o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Meanwhile,in the process dimension,inbound open innovation considers multiple innovation method,normative organization in process and multilayer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chanisms as characteristics of it.In the effect dimension,a systematic influence on firms performance can be generated from inbound open innovation,which the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 is to be the most common.Finally,some types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re concluded including transferring technology to affiliates,transferring and sale of patents,turnkey project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etc.

Key words:innovative enterprise;inbound open innovation;outbound open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conclusive analysis

1 引言

开放式创新概念由Chesbrough提出,是企业为了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流出整合及利用内外部知识和商业化途径的一种创新范式[1],包

括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两种类型。其中,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源,将有价值的外部知识或成果整合到内部创新活动中;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成为其他组织的知识源,将有价值的知识或成果输出到组织外部,由外部组织进行商业化[2]。通过实施双向开放式创新活动,企业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内外部流动以及成果的快速产业化[1,2]。

十多年来,学术界针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机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缺乏对其特征的探讨。Chesbrough等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活动,成功的开放式创新活动能够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中取得策略上的平衡[3]。其定义表明价值创造与获取的双重性是开放式创新的特征。Lichenthaler等从知识的角度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在组织边界内外部通过创新过程系统进行知识开发、保留、利用的过程[4],其研究强调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内外部知识的互补性[5]。虽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概括出开放式创新的部分特征,但是由于分析视角与结论的差异性,还没有形成一个针对开放式创新特征的研究框架。其次,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于国外企业,关于我国本土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还不足,针对其特征的研究更是个空白点[6],而开放式创新特征是推动开放式创新理论发展与本土化研究的关键。

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完整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反馈等多项环节,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相应的特征[7]。本文将开放式创新活动分为动因、过程与影响三个维度,基于Chesbrough和Crowther的研究[2]调查了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探索创新型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及其特征。

2 文献综述

从动因维度,现有研究认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既有外部动因因素,又有内部动因因素。外部动因因素主要包括顾客需求与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技术与产品更新速度及生命周期的缩短、产品与技术复杂程度提升等方面,使得企业单靠内部研发活动难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8]。内部动因因素包括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动因因素主要是获取创新收益;非经济性动因因素包括构建或进入外部知识网络或联盟、快速进入特定市场等[3]。但现有研究还未能充分明晰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动因特征。

过程维度下开放式创新特征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丰富,研究视角包括组织、知识、价值等方面。Chiaroni等从组织视角提出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范式转变的四个维度:跨组织网络、组织结构、评估过程与知识管理系统,并构建了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解冻(Unfreezing)、进入(Moving)与制度化(Institutionalizing)[3]。Fetterhoff 和Voelkel则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寻找机会、评估市场潜力和创造力、招募潜在开发合作伙伴、通过商业化获取价值以及扩展创新供给[9]。如果与创新相关的知识分布于企业外部,那么企业管理者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整合机制去识别、确定、获取以及管理外部知识[9]。Wallin和Von Krogh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提出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定义创新过程、确定与创新相关的知识、选择一个合适的整合机制、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平衡激励与控制[10]。其中,治理机制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价值的评估、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利润分配与损失分担、群体决策机制以及冲突管理[10]。Dahlander 和Gann从价值的角度提出企业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正式方法(专利、商标、版权保护等)和非正式的方法(领导行业、先行者优势、技术锁定)通过开放式创新过程获取创新价值[3]。这些研究表明了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但未能揭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的过程特征。

从影响维度,已有研究主要从创新绩效、企业绩效、竞争优势等三个方面验证开放式创新对企业产生的影响。Parida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绩效提升的正向作用[11];Lichtenthaler发现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12];Chesbrough认为开放式创新式的企业不再依靠蓄积创新资源,而是通过组织间创新资源的交换与创新收益的分享而获取竞争优势[3]。但是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某一方面,未能揭示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影响及特征。

3 研究过程

3.1 样本及描述

调查样本来自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28家创新型企业,全部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制造行业。从所属地区来看,12家企业位于广州,其他企业散布于佛山等珠三角地区以及河源等粤北、粤东地区。从销售规模来看,按照我国工信部的企业划分标准,这些企业为大中型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到57亿元。答卷者主要为公司管理中高层、技术总监、技术负责人、技术项目主管等管理成员,均十分熟悉公司技术创新情况,确保了问卷的信度。

3.2 分析过程

归纳性分析方法是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质性数据的量化分析归纳出反映素材内容的一些本质又易于计数的特征。本文对资料采用归纳性分析法,采用的软件为Nvivo10。开放式调查问卷主要来源于Chesbrough和Crowther [2]并作一定的修改。调研依托2012年6月广东省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宣讲培训会议。由于集中培训,每位答卷者均有两天的时间,确保了问卷的高回收率(100%)和效度。

第一步:对资料进行初步识别、筛选与分类。首先剔除了23条无效条目,最终得到了包含520条有效条目的一级条目库。其次,按照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构建二级条目库。其中,涉及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条目396条,涉及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条目124条。分析发现,存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实践的企业仅有5家,其他企业均认为完全不存在相关活动,由此认定基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相关陈述不能严格地按照动因、过程与影响维度进行编码。因此,对外向型开放式

创新的资料仅作一般分析,以下编码过程只针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第二步:对二级条目库中的条目进行主类别编码。严格按照归纳性分析法的过程,由2位

研究者通读问卷材料,独立对所有条目进行编码。在

第一轮编码时,以本文涉及的主题以及动因、过程和影响3个维度为参考依据,以预设的主类别编码表为基准,对所有陈述进行主类别编码。通过软件分析对比,两人在主类别编码上的一致率为82.7%(即有82.7%的陈述被赋予相同的主类别编码)。两人讨论了不一致的陈述,并研究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意见不一致的主类别编码及相关条目,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是否进入构念条目库或删除。经过此环节,剔除了28条不适合进一步分析的条目,最终确定了8个主类别编码及368条条目。第三步:进行子类别编码。子类别编码先由2位研究者各自将8个主类别下的陈述归入不同的子类别中。在这一轮编码中,2位研究者的划分一致率达到93.7%。对于不一致的地方,由全体成员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了包括357条条目的子类别。这样,经过3个步骤,本文得到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3个维度下的主类别特征要素、特征关键词及相应的条目,如表1所示。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通过以上的归纳性分析,本文得到了创新型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8个主特征要素以及相关的特征关键词。

(1)动因维度。主要包括3个动因要素:技术需求、竞争地位与企业绩效。其中,技术需求是最主要动因,表现为“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难以自主开发”等多个方面,且“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是主要特征。由于内部研发能力的限制,创新型企业内部既有知识基础难以推进前瞻技术以及突破性产品的研发,需要引进、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弥补研发能力的“短板”。这为Chesbrough 和Crowther关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内部研发活动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互补的结论提供了经验证据[2]。此外,在日趋激烈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缩短与竞争对手乃至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也是创新型企业进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动因。

(2)过程维度。主要包括4个特征要素: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过程组织、效果评估。其一,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要素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大学”、“科研院所”、“学术会议”以及“购买外部技术”、“产学研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条目数最多。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创新型企业主要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组织合作,获取、购买先进以及前瞻的知识与技术,而与外部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主要限定于跨国领先企业。由于竞争、知识产权等原因,本土企业之间开放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程度还相对较低。这也为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程度较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2]。其二,过程组织要素呈现规范化特征。绝大部分创新型企业设立了项目管理机构、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室等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人员及团队全职负责相关工作,并制定了系统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其三,效果评估要素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与核心能力匹配”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效果评估行为的最普遍特征。为了能够较快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取得经济效益以及避免产业化失败风险,企业倾向于引进与公司发展规划、技术路线、核心能力相匹配的外部成熟技术。从引进技术的类型来看,大部分企业引进改进技术与全新技术并存。从引进技术的出发点来看,外部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产品绩效。

(3)影响维度。绩效提升特征要素表现出系统性特征,相关关键词包括“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效益”、“开拓市场空间”等多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了包括技术、市场、产品、管理乃至公司整体变革等系统性的影响。例如,外部技术引进帮助广电运通公司攻克技术研发难题,对公司技术、市场、管理、团队能力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对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

4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从材料分析可知,有5家行业龙头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其他23家企业则认为完全不存在相关行为,表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出售等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在企业中不具有普遍性。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阶段时,为了拓宽市场空间,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会采取更为灵活与开放的合作策略,通过技术、产品、标准乃至管理经验的输出获取行业影响力、快速商业化途径以及市场空间[13]。分析这5家企业的问卷材料可以发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具有随意性,主要的途径包括:一是转移技术至关联公司,如联塑科技;二是交钥匙工程,如联塑科技;三是专利转让与出售,如美的集团;四是商业模式创新,如达安基因公司,如表2所示。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质性数据,首次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特征进行研究,不仅验证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在我国本土企业中的适用性,同时也为针对我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研究提供了启示与线索。研究结论为:(1)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积极且规范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仅限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且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类别可以归纳为动因(技术需求、竞争地位、企业绩效)、过程(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过程组织、效果评估)与影响(绩效提升)3个维度8个要素。(3)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动因具有多样性。多样化的创新途径与知识渠道,规范化的过程组织以及多层次的效果评估机制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特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产生了系统性影响,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普遍。(4)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途径包括转移技术至关联公司、交钥匙工程、专利转让与出售、商业模式创新等。

本文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研究的企业为跨行业的大中型创新型企业,还需开展不同外部环境、行业以及规模情景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特征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未来可进行大样本调查或针对特定企业开展案例研究。此外,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多组织参与的乃至跨国界合作的过程,对于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组织架构特征,提升本土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水平以及实现本土企业间双向开放式创新协同等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Chesbrough H,Crowther A K.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3):229-236.

[3]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114-125.

[4]Lichtenthaler U,Lichtenthaler E.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8):1315-1338.

[5]倪自银,刘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软科学,2013,27(10):59-63.

[6]葛秋萍,辜胜祖.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2011,32(5): 43-48.

[7]West J,Bogers M.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Forthcoming,2013.

[8]Lee S M,Olson D L,Trimi S.Coinnovation:Convergenomics,Collaboration,and Cocre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Values [J].Management Decision,2012,50(5):817-831.

[9]Fetterhoff T J,Voelkel D.Managing Open Innovation in Biotechnology [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49(3):14-18.

[10]Wallin M W,Von Krogh G.Organizing for Open Innovation: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0,39(2):145-154.

[11]Parida V,Westerberg M,Frishammar J.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HighTech SMEs: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2):283-309.

[12]张峰.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52-58.

[13]杨林岩,赵驰.企业成长理论综述——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J].软科学,2010,24(7):106-110.

(责任编辑:王 楠)

猜你喜欢
创新型企业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模型研究
我国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
财务保守战略下的创新型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法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举措
我国橡胶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创新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