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

2015-02-03 10:52郑都春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风格比较

郑都春

摘要:在古筝的若干派别中,河南、山东与浙江在各自的派别范围中都拥有一首《高山流水》,使得古筝曲中有了三首同名却不同曲的名曲。本文即是从音乐表现、风格特征等几方面描述三派各自的风格特点,并对这三首曲目进行比较。

关键词:风格  特征  比较

“筝”这个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又称其为“秦筝”的乐器,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占据着俗乐的首位,产生了如《汉宫秋月》、《出水莲》等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高山流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山东派、河南派、浙江派风格特征

经过多年的传承,古筝在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尤其随着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别。在已形成的各派中,每个派别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将自己的风格习惯表现出来,并结合实际,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一)山东派

山东筝曲多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取材于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以及戏曲音乐。乐曲多为“八板体”结构,也有长短不定、格式灵活的无词曲牌。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赋予了其刚劲粗犷、铿锵深沉、明快爽朗、乡音浓郁的特点,但对比性不强,起伏感弱。《天下大同》、《汉宫秋月》、《四段锦》等曲子,清晰的展现了以上这些特点。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先生作为山东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山东筝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河南派

以《苏武思乡》、《百鸟朝凤》、《陈杏元和番》等曲目为代表的河南派筝,以戏曲、说唱艺术为其根基,大调曲子和戏曲民间音乐与其紧密相连,其旋律风格中饱含着边弹边唱的“中州古调”、鼓子词,甚至豫剧、曲剧、越调等。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乐曲力度变化的对比较大,曲调多高亢激昂,节奏致密;并因其有独特的方言音韵,因而又显得明朗谐趣,故筝乐吸收了声腔音韵,具有“声中有韵”的独特效果。同时因为最早是与他乐器的合奏,因而,现今的独奏曲,板头曲多保留原合奏曲的基本面貌,而牌子曲,则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曹东扶先生、魏子猷先生等搜集并打谱了众多乐曲,为河南筝曲的流传立下了悍马功劳。

(三)浙江派

王巽之、项斯华、孙文妍作为浙江派的代表人物,将浙江筝曲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他们的演奏自然、从容,为世人清晰的展现了浙江筝曲的清澈、委婉。浙江筝兴起于杭州,盛于上海,又称“杭筝”、“武林筝”。主要来自于滩簧说唱、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中的曲牌,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联系。其文曲典雅文静、厚重古朴,武曲奔放、华丽、气势磅礴,以移植的琵琶曲居多。乐曲结构较为复杂,节奏多灵活多变,还有“移柱转调”,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定音。其代表作品有《将军令》、《月儿高》、《四合如意》等。

二、千差万别的各派《高山流水》

在众多的古筝曲中,《高山流水》是唯一一首有多个版本的筝曲,目前河南的《高山流水》多使用由民间笛曲改编、曹东扶先生记谱的版本,浙江版的多以王羲之传谱的武林筝为主,而山东版的多以高自成先生50年代改编的版本为主。在这三个不同的版本中,它们各有所长,通过曲式、表现方法、音乐思想和风格特点等几方面为世人呈现了三个不同画面的山水景象。

(一)宏观曲式上的对比

曲式上的不同,是河南、浙江以及山东三派表从表面上即能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方面。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是河南说唱音乐中的板头曲,以单主题的单曲结构为框架,通过主题变奏实现了对民间乐曲的改编。其段落中因为有了重复,所以段落以“A+B+A+尾声”的曲式状态出现,但整体来看篇幅较小,包括反复全曲仅有87小节,再加之风格紧凑仅需238左右即可完成全曲。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是三版中唯一从“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中取材的乐曲,以“A+B+尾声”的结构来展现全曲。其虽然结构简单,但篇幅却庞大至需要有144小节才能表现完整,因为其风格婉约而飘逸,因而需要6左右方能将全曲弹毕。

结构上最具特点的当属山东的《高山流水》了,不仅是篇幅最大的一篇,算上反复后小节数竟能达到238小节,更是因为它是以套曲连缀的方式,即以分开的“A+B+C+D”的四段体出现,每段都是一个单独的四个小曲。然而,尽管其篇幅最为庞大,但是由于其风格明朗率直,所以多数也仅需350左右即可完成全曲。

(二)流水部分的对比

“高山”与“流水”部分,是乐曲表现的核心内容,不同的版本亦做了不同的诠释。

浙江筝在表现流水时有意识的以一个独立的乐段来表现“流水”,使整个乐曲的“流水”与“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题明确、清晰完整。连续不断、均匀流畅的上、下刮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既能激昂澎湃、又可缓缓而流的江水;而委婉、简约的双滑音,则仿佛是江水上的一层层波浪在拍打着岸边的山石,画面感极为强烈。

相比浙江筝的大篇幅流水表现,河南筝的流水则逊色了很多,尽管曲中亦有部分快速的托劈来模仿摇指意在表现流水,但最为表现江水奔腾的部分还是以在第二段的中程所出现的内容为主。这一部分,在破例运用了传统曲目中少有的双手演奏技巧情况下,即右手演奏旋律、左手配以同样在河南筝中少有的大刮奏来表现,滔滔江水顺流而下,尽管短小却不失精悍,如旧气势恢宏。

三个版本中最为精巧的流水当属山东筝奏出的流水,此版中巧妙的运用了古筝刮奏技巧中的“小花指”演奏,尤以第三段《夜静銮铃》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弱拍位出现的“花指”与强拍的旋律巧妙配合,再加之双抹、小范围的滑按及音律动感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清晰的刻画出一个欢快、活泼、轻巧、自然的流水画面,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像。

(三)风格特点与音乐思想的对比

受各自派别的风格影响,三个版本的《高山流水》充分的体现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出自王巽之先生的浙江版《高山流水》以简洁、朴素的清弹为主,遵循了浙江筝曲温柔敦厚、端庄典雅之风,除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变化外,那些诸如花指类的习惯性技法都极少使用。其声音干净而又透明,在含蓄、秀美的风格衬托下,以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之境来“绘景写意”,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江南文人墨客的清雅风致。

河南的《高山流水》带着浓郁的中原风情,高亢激昂的情绪、粗犷的性情,演绎了一个波浪滔滔涌动、山石层峦耸翠的山河景色。其富有旋律感的曲调,随着右手的倒踢正打、大指摇与左手的紧颤、点颤、快速有棱角的小二度滑音喷泄而出,形成了一首首尾开阔、中部奔放的乐曲,强烈的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爱恋。

受“山东大板套曲”影响的山东版《高山流水》,完全融汇了齐鲁大板的风格。一板一眼的2/4节拍、与拇指小关节演奏为主的“托、劈”和干脆果断的左手技巧共同展现了一个“清脆响亮、热情爽朗”的山东小曲。同时曲中,与主题不相关的四个场景,在描绘了景色的同时,亦体现了民间艺人“以琴会友、以乐会知音”的崇高境界,更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结语

古筝这个古老的乐器,在经历了数年的洗礼后,逐渐开始成熟,并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而其在不同的地区势必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即使是曲名相同的《高山流水》也不例外。河南、山东与浙江的三版《高山流水》在演奏技巧、曲调、表现方法等多个方面均展示自己所独有的风格特色,但是不可否认,却都是在展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之意,这正是音乐的神奇所在。同时,作为古筝学习者,我们也有义务推动民族音乐的进步,把它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珊.一流九派·异曲同工——三首民间筝曲《高山流水》源流、结构、风格及演奏技法的比较[J].音乐研究,2001,(02).

[2]韩晶.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浙江派与山东派演奏风格之比较[J].群文天地,2013,(02).

[3]黄汩.析筝曲《高山流水》论河南、山东、浙江筝派风格之比较[J].音乐大观,2013,(08).

[4]徐凤萍.三派筝曲《高山流水》剖析[J].歌海,2008,(04).

[5]张煕莹.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J].芒种,2013,(09).

[6]付娜.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J].艺术科技,2013,(03).

[7]魏军.山东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析解[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1).

[8]何宝泉,孙文妍.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考[J].人民音乐,2001,(03).

[9]张维.高山流水觅知音——浙派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J].商,2014,(06).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风格比较
顾致农《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同曲异调共流芳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