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合唱教学在小学中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03 00:59肖文瑾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班级合唱零起点

肖文瑾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到:“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而中低段合唱教学,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合唱,因为面向几乎没有基础的全体学生,也是我们所说的“零起点合唱”,开展困难,所以老师们平时教学中涉及甚少。但它正是为高段合唱奠定基础,就像房子的基石,所以又很重要。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训练方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关键词:班级合唱  中低段  多声部  零起点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合唱能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音乐素养的重要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可以让他们领略丰富的“人声”音乐世界,使他们在相互配合中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在学校,班级合唱教学是普及合唱的最基本方式,而中低段合唱由于它面对的是没有音准概念的大多数学生,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平时课堂,大家涉及很少。而中低段班级合唱正是为高段合唱奠定基础,就像房子的基石,所以又很重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零起点”合唱。怎么做?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在节奏游戏中体验合唱

合唱、和声就像大自然中的音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对于没有音准概念的低段孩子,做节奏配合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运用生活中的音响,渗透多声听觉训练

自然界中的雷声、风声、雨声,家禽类的牛鸣、狗吠、小鸡叫等,都可以作为训练教材。可以更直接的让学生锻炼他们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只要老师把握住节奏游戏这个环节,定能在趣味性的训练之中,为合唱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运用以下两个小游戏:

1.寻找大自然音响:

风声:hu  —  hu  —  雷声:honglong honglong

大雨:huala la   huala la 小雨:xi  li  li  li

一首趣味大自然交响曲就在孩子们中呈现。

2.感受动物交响:

小猫叫miao --  小鸭叫ga ga   小鸡叫 jiji  jiji

孩子在语言和律动中一起完成三声部或者更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在轻松、多感官参与学习氛围中感受合唱,而且还可以变换创编其他动物音响。

(二)在多声部音程游戏中感受多声部音响

1.在开课问好发声训练中,尝试运用三度音程渗透合唱元素。

如:5 5  5  — | 0    0   0   |3 3  3  —||

你好                          你好

0    0   0 |3 3   3  —  |1 1  1  —||

你好          你好

2.分组在老师的柯达伊手势中进行多声部音高游戏。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演唱需要,提炼相应的母音,在柯达伊手势中练唱单音,再配合二个以上和声,从长音到跳音。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和声有了的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体会和谐的和声之美。

(三)利用声势和打击乐创造多声部音响

为歌曲伴奏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似乎怎么玩也不会厌倦,所以,只要音乐老师给予他们伴奏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不同节奏型、不同乐器、不同音色中亲身体会和声的协调与美。如从一年级教材歌曲中,就开始出现许多声势伴奏歌曲,如:歌曲《大鼓小鼓》、《小青蛙找家》、《龙咚锵》,童谣《找朋友》等,还可以充分发掘自己身体的音响,让孩子在感受二声部协调时发挥他们探究的主动性。

另外,可鼓励孩子自己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制作为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瓶子装豆子、筷子敲杯子等,在趣味和无痕中完成和声的感受体验。

二、在欣赏课中渗透合唱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充分利用中低年级欣赏教学这块阵地,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的熏陶和感染,以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合唱的观念。

(一)欣赏优秀合唱、合奏作品,渗透合唱、和声观念

在聆听中丰富了他们的耳朵,使他们对和声感觉更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帮助其建构内心对合唱的认识。

欣赏领域蕴藏了丰富的作品:合唱曲如《快乐的牧羊人》、《我的小鸡》等,合奏曲也有《鸭子拌嘴》、《三个和尚》、《阿细跳月》等。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乐)曲的熏陶作用,根据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其和声的丰富表现力。如:笔者在进行《阿细跳月》欣赏教学时,就借助现场演奏的电视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然后了解其中民族吹奏乐器、弹拨乐器等主奏乐器,再将学生分组来模拟演奏,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合奏丰富的音响所带给的欢乐情绪。再如合唱曲《小宝宝睡着了》,因为它也是学唱曲,所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学唱歌曲后,引导欣赏合唱曲,使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感受到合唱曲的表现力更生,不仅有妈妈哄宝宝睡的甜美歌声,还有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小鸟、虫儿都进入了梦乡情景。

(二)利用律动、声势来参与欣赏表现,形成多声部概念

通过律动、声势来感受和声的丰富,同时加强欣赏的参与性,而不光是听。如笔者在教学欣赏课《口哨与小狗》,在感受B乐段时,把孩子分成三个组,一个组一条节奏,分别是X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用声势来为B乐段伴奏。还有《调皮的小闹钟》也可以用声势踏脚、拍手为歌曲伴奏。学生就在兴致勃勃参与中,完成了彼此的配合,达到了训练效果。

三、在唱歌课中感受合唱

和谐演唱合唱、提高合唱能力是班级合唱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最后落脚点是演唱,在歌曲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实践。

(一)变齐唱为轮唱

作为合唱的基础练习,轮唱是合唱的过渡,教学中,先唱好轮唱,再渐进到合唱。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的歌曲和节奏练习变齐唱为轮唱,如歌曲《数蛤蟆》、《花蛤蟆》、《开火车》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轮唱素材。进入三年级上册《白鸽》、《老爷爷赶鹅》、《嘹亮的歌声》都是轮唱曲目。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素材,让孩子感受二声部的丰富。

(二)在歌曲中,部分采用音程合唱方式

和声练习是合唱教学中最困难的部分,在进行合唱练习的时候,要从学生兴趣入手对歌曲进行创编,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训练效果。

1.结束句加入和声音程

如歌曲《理发师》,可在最后4小结,加3度和声音程由两小节延伸到四小结。

3   3 | 3  —| 3   0 ||

1   1 | 1  —| 1   0 ||

《冬天的故事》最后一小节也可加入和声音程。

2.合唱乐句先节奏后旋律

合唱时,可以采取先练节奏后练旋律,老师可先担任其中一个声部,与另一声部的学生轻声合作,然后慢慢离开老师让两个声部独立歌唱。二年级下期已经开始涉及一个乐句的合唱,《老牛和小羊》、《大钟小钟》,三年级上期《嘹亮的歌声》。

(三)注重和谐,强调整体性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合唱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好的合唱演员就是一个好的独唱演员,而一个好的独唱演员不一等就是一个好的合唱演员,缺乏了组织纪律性和协调性,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在合唱中,发出一样的声音会破坏合唱的整体性。从而教育学生也要和同伴和睦相处,融入集体。

总之,要将班级合唱融入小学中低段音乐课中,还需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对自己有要求,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一方面强化合唱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在行动中反思,在思考中改进。

“让合唱的种子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结出歌唱天地里的累累硕果。”这是我们的愿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实“零起点”班级合唱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音乐认知能力,用心领略,善于挖掘教材中合唱、和声素材,有效实施合唱渗透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丰富世界,享受多声音响的协和、丰富之美,从小培养他们的合唱素质和能力,也为高段音乐合唱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相信在班级合唱教学探索的这条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班级合唱零起点
小学一年级实现“零起点”教学意义重大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初中“班级合唱”教学多元化的有效策略初探
小学音乐课程班级合唱教学实践
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初中阶段开展“班班有合唱”的实践和思考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