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善调情志以避害倾利

2015-02-03 23:48李军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5期
关键词:气机中医学情志

李军

凡事听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笔者有幸侍诊张学文教授,现将他对情志养生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医讲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张老将心胸宽广、心态平衡放在养生之首。张老指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张老对自己的要求:刚直而温和,不过于苛求。凡事听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这是维持心态平衡的四味良药。保持心态平衡,就要注意调节情志以养生。

情志养生,就是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志变化,以避害倾利,促进身心健康。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若七情过极过激超越了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忧)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人体的气机逆乱进一步可损害脏腑:狂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悲痛伤肺,惊恐伤肾。

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思维善钻牛角尖的人思虑缠绵,易导致气机壅滞,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勉强进食则饮食不化而积食内停,日久则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脘腹痞胀或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悲痛也是人们情志宣泄的形式之一,适当的悲痛哭啼有利于情感毒素的排出,对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若是强忍悲痛,悲不哭声,反倒致使气机壅闭憋出毛病来。如果悲哀过甚,深陷悲痛之中日久难于自拔,必然耗气伤神,变生他症。防止悲痛过度,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透世事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处置悲哀厄运,方可促进心神健康。

惊恐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或恐惧不安的情志变化。惊恐细分是有区别的:同样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情,事前不知谓之惊,事前知之谓之恐。过度惊恐,导致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迥异的。

中医学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受惊后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目瞪口呆,心慌心悸,冷汗渗出,肢体僵硬,或手中持物失落,甚则惊叫,神昏跌仆,不省人事,这都是受惊后导致人体气机逆乱的表现。轻者事过可恢复常态,重者则心身受损,遗患日久。

过度恐吓则使人恐惧不安、心中害怕、魂飞魄荡。轻者颜面失色,如临深渊、履薄冰,战栗腿软,心慌冷汗淋淋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厥逆、四肢冰冷,二便失禁。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厥亡。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

避免惊恐伤身,关键平时要做到锻炼心智,正气内存,遇事不惊,大义凛然,泰然处事。《黄帝内经》说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说明心智健康,气血旺盛之人,遭遇惊恐是不易致病的。

七情过激过极皆可致病。情志致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情志养生,除上述适时适当调控自己的情志适应情绪变化之外,若遇遗患致病,还需及时投医问药,综合调理,以促使心身健康早日康复。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机中医学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便携电子打气机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