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

2015-02-03 21:07郭昕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口头非遗名录

郭昕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在这37个“非遗”项目之中,13个项目均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密切相关。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太仓,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从“止行于吴中”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戏曲舞台近3个世纪。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昆曲,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有着“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堪称戏曲领域的“活化石”。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古琴艺术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古琴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2005年11月25日,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4.蒙古长调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5.甘肃花儿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音乐上深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2009年10月1日,“花儿”成功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10月1日,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呼麦

呼麦,又称“蒙古喉音”(浩林潮尔),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已经有千年历史。这种古老的歌唱方式,由一位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世界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2009年10月1日,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南音

南音,又称南管,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在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有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南音风格典雅细腻,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2009年10月1日,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9.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2009年10月1日,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粤剧

粤剧,又称 “广东大戏”,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藏戏

藏戏是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藏语名为“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相传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30日,藏戏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2009年9月30日,藏戏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3.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京剧广泛植根于中国传统叙事结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6日,京剧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猜你喜欢
口头非遗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口头表达一点通
口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