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唱法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上的运用

2015-02-03 01:20杨晓晴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

杨晓晴

摘要:声乐演唱素质是幼师的重要职业素质,幼师的科学发声对儿童早期音乐能力开发尤为重要。如何又好又快的培养幼师声乐演唱技能,成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对声乐界三种唱法的比较,得出流行唱法是最适合幼儿听觉及幼师职业要求的唱法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训练  流行唱法

众所周知,歌唱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积极作用,歌唱可以扩展幼儿的肺活量,对儿童肺部发育和呼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歌唱还可以预防和矫正口吃,对幼儿的智力、语言、听觉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大有裨益。歌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是同样自然的,歌唱是培养儿童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要求:“儿童应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儿童在3~4岁时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4~5岁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能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5~6岁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从《指南》给出的明确细致指标中可以看出,歌唱在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歌唱能力亦是幼儿教师必备的重要职业技能。

一、幼儿园唱歌课现状

(一)现状表现

目前,幼儿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幼儿不喜欢唱歌,大班幼儿音准较差,演唱缺乏表现力,即兴表演不准确,乐感不强,幼儿音乐审美环节的教学缺失等等。部分幼儿园唱歌课教师在教唱上只是单纯教唱儿歌,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示范、教唱。

(二)幼师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师问卷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返校调查得知,很多幼师在儿歌演唱上存在困扰,主要表现在:

1.用“白声”演唱儿歌,当音域达到a1-d2时演唱很困难。

2.部分教师认为成人的声音很难演唱儿歌,模仿儿童音色,能力不够。

3.“审美”能力不足,导致对歌曲的把握、处理上不够精准。

4.部分教师明确表示在校所学声乐演唱技术与工作实际需要不符,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用“白声” 吃力演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园幼师儿歌演唱水平,急需提高。

二、学前教育学生声乐演唱在幼儿园唱歌课上的实际运用

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是采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来进行训练,经过大量时间的真假混合声训练,很多学生可以演唱很多具有难度的声乐作品。当学生走向岗位,发现儿歌的音域只在c1-d2时,学生内心矛盾,处境较为尴尬:如果用美声唱法混合声来演唱儿歌,风格迥异,儿童不接受;如果用“白声”演唱,当音域在a1-d2时,演唱吃力。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演唱儿歌,用什么样的音质打动儿童,成了幼师的课题;对于人才培养方而言,用何种演唱训练方法即符合职业需求又兼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高效进行发声训练,是当前学前教育专家、声乐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三种主要唱法的比较

(一)三种主要唱法介绍

1.美声唱法缘起于意大利,五四运动以后传入我国,积极推动了我国的声乐演唱事业,是专业院校培养声乐歌唱人才的训练方法。美声唱法的特点:“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声音通畅是美声唱法的第一大标准,声音结实、音量大、持久性强、具有穿透力,是美声唱法另一显著特征。美声唱法在演唱时,强调身体放松,形成共鸣腔体,追求“金属音”。在歌唱时,美声唱法要求声音注重表达,要具有线条感、对比性,对气息量要求较大。

2.民族唱法从广义上包括戏曲、曲艺、原生态歌曲等唱法,中国民歌在吸取了民歌、戏曲、曲艺传统声乐的精华上,又借鉴美声唱法科学发声方法而形成的歌唱方法。在声音上,民族唱法具有“脆、甜、亮、圆”的特点,要求声音宽广,穿透力强。在歌唱上讲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流行唱法源于西方,中国的流行音乐于上世纪30年代萌芽于上海。流行歌曲内容上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在音乐上讲究简单易唱,结构清晰,表演形式丰富。演唱上讲究感情真挚,重视对歌曲感情的表达,声音讲究个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三种唱法的比较

1.气息

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传出的,气息量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乃声之帅也”,气息对于歌唱是至关重要的,美妙的声音练成的第一步是气息训练。在气息训练上美声唱法采取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力求气息悠长、灵活,对气息控制能力强。民族唱法采用的“腹式呼吸法”对气息的训练要求“气沉丹田”。流行唱法除了在演唱“高音”和难度大的歌曲时,需要较强的气息外,一般气息较浅,气息量较小。

2.发声

在发声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获得明亮、圆润、丰满的音色。在歌唱中打开牙关,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声带闭合,在放松的状态下歌唱,流行唱法则不需要太多的抬起软腭,歌唱较自然轻松。

3.咬字

在咬字发声上,美声唱法突出“母音”,声音浑厚;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归韵”要求字字清楚;流行唱法咬字突出口语化,比较自然。

4.音量

在音量上,美声唱法声音浑厚有力,穿透性强,音量大;民族唱法声音明亮、高亢,穿透力也很强;流行唱法在演唱上由于共鸣腔体运用较少,音量小,需要话筒扩大音量。

5.三种主要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从音乐教育声乐训练来看,美声唱法自从流传到我国以后,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大量的美声唱法演唱人才。在美声唱法传入后,民族唱法汲取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训练,丰富发展和提高了演唱技术,深受大众喜欢。这两种唱法由于产生的时间早,在声音训练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流行唱法自上个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广泛传播开来。由于流行唱法强调个性化,没有统一的规格,以致没有太多的训练法方法。随着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高校纷纷都成立流行演唱专业,但都还是在尝试、探索的阶段,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和模式。

四、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现状及演唱训练方法探讨实践

(一)学前教育声乐课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师在教学上基本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训练方法为主,极少涉及流行唱法教学和其他唱法,部分原因是因为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造成的。随着国家的重视,高校纷纷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在儿歌演唱上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声训练方法,这是因为儿歌演唱是一门交叉学科,担任学前教育儿歌演唱的教师必须通晓《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幼教相关知识,了解幼儿园音乐课实际情况,在职业教育理念下,对幼师生声乐演唱进行课程设计规划,对现有的发声训练方法进行选择。目前,从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师资大多为高校音乐院校毕业、具有较好美声、民族唱法演唱技术。由于他们没有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对幼儿园不甚了解,在教学中难免失之偏颇,脱离实际。

(二)流行唱法的选择依据

1.从儿童听觉发展和欣赏角度来看,幼儿在5岁前外耳道比较娇嫩,尚未骨化和愈合,12岁时听觉器官才能发育完善。幼儿耳蜗对声音的感知度比成人强,对噪音非常敏感。当声频较高、音量较大时,幼儿会出现害怕、恐惧的心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声上,对声音亮度、音量、穿透力上追求质感,当幼师歌唱音量过大、穿透力强时,幼儿会明显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美声唱法发声上讲求强弱起伏、声音流动感强,在咬字上要求“竖立”,用此种方法演唱儿歌,儿童不接受。用民族唱法演唱儿歌,在发声、咬字上较为教美声唱法亲切,但儿童还是不太喜欢。

2.从学前教育学生音乐基础入学程度来看,幼师生大多音乐基础较弱,对音乐课程学习有为难情绪,教授流行唱法,学生容易接受,学习热情高。

3.从学生嗓子条件上讲,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要求嗓音条件要好;流行唱法则没有太多的限制。

从以上几点来看,流行唱法声音是最适合儿童听赏,适合幼师的声乐训练方法。

(三)流行唱法的训练方法

目前,流行唱法没有太多的理论技术指导,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总结出流行唱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气息训练

歌唱是建立在气息支撑下的咬字、发声,气息训练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好的声音离不开好的气息,好的歌曲表达更是离不开对气息的控制运用。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气息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在吸气时,让学生放松身体,感受肋骨张开,横膈膜下沉,在叹气的状态下发声。让学生把吸气→发声→收声→换气四个步骤做连贯,养成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建立自然的呼吸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肺活量了,肺活量大小决定了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采用课上练声曲、歌曲训练,课下打嘟噜、吹泡泡、慢跑等方式,对学生的肺活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2.松弛训练

歌唱要建立在松弛的基础上,身体器官紧张会阻碍美妙歌声的形成。在歌唱中容易紧张的器官主要有牙关、口腔、舌头、喉咙、下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林俊卿的“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中的无声练习,进行张嘴,甩舌、放松声带等训练,让学生养成歌唱时喉部、面部、舌头放松的习惯。

3.混声训练

混声训练就是指把真声和假声进行混合,形成音色统一的训练。这一训练避免了歌唱时中声区圆润、结实,高音发虚、紧张,声区音色不统一的问题。在训练时,可以采用闭口音“yi”和开口音“ya”结合的练声曲进行训练,强调打开牙关,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连贯练习。

4.强音训练

流行歌曲为了表达感情,声音需要瞬间的爆发力,为了发出富有张力的声音,强音训练必不可少。对于强音,我们可以用跳音、顿音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顿音训练中体会双侧肋骨的扩张与收缩,在跳音中感受腹部肌肉群的弹力。

5.真假声换声训练

真假声换声训练,是一种较难的技术,需要歌者对真假声转换自由,气息控制能力要好。在训练时,我们可以采取八度大跳的练声曲进行训练,使胸声到头声进行转换。

6.声音控制训练

歌唱是一种语言,是语言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强弱。一首歌曲中,我们不可能用一种音量,一种情绪进行演唱,这就需要我们对声音进行控制力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分解和弦旋律的练声曲,注重气息流动,强拍、长音、重音的重点演唱进行训练。在演唱歌曲时,要分析歌曲的结构,注意语气、情绪、音量、音色的对比,注意旋律线的描绘。

以上是笔者在流行唱法教学上的一些初探,流行唱法博大精深,以上的做法难免有不妥之处。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笔者深感流行唱法急需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完善流行唱法的科学发声体系,加快流行音乐的发展,让这种自然、亲切的唱法成为幼师声乐训练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幼师培养效率,为幼教事业输送大批优秀合格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030。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例谈微视频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学前教育的前景和就业状况谈幼教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