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幸福观教育路径探析

2015-02-06 14:39
法制博览 2015年33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王 芳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一、幸福及幸福观的涵义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向往幸福,幸福是人类实践的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是幸福?有的人认为腰缠万贯为幸福,有的人认为功成名就为幸福,有的人认为身体康健为幸福,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为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的清楚、调理一贯,”[1]幸福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感受,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在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用领域研究幸福。据理论界研究,构成幸福的十大基本要素是:“平和的心态、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健壮的体魄、成功的事业、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自由的思想、适量的金钱、质朴的真理。”[2]由此可见,幸福的关键在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慰藉和满足。学者柴素芳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中指出“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3]。这个概念体现了幸福源于客观见于客观,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幸福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人生系统中有关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幸福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本质的理解。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实践观点的幸福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幸福观的批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追求改变和解放的辩证幸福观。“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基于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核心是改变世界与改变自身相统一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追求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它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和谐统一,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想状态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二、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幸福观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时代性、阶级性、主体性、差异性等特征。人们如何在实践活动中着力提升自身对幸福的理解、领悟和创造能力,增强对何为幸福和如何创造幸福的科学理解?最好的答案就是通过教育。教育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中介,对疏通社会成员对幸福生活的误解和误认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对幸福的敏感性。幸福是教育的目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科学幸福观的关键时期。好的教育应该对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激发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的、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创造活力和实践活力相对较强,对其进行幸福观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认知幸福的能力,而且推动我国未来主流幸福观建设,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幸福观教育主要指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为目标,以幸福的和谐状态为评价标准,提高人们认知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的教育过程。目前我国高校的幸福观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建立系统化的幸福观教育体系。高校幸福观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以提升大学生幸福认知能力、幸福情感能力和幸福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因此高校幸福观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学生,强调大学生个人品格修养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国家兴旺。

三、高校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

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对幸福观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其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观念,积极健康科学的幸福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首先,幸福观体现着人生目的,而崇高的人生目的为大学生获得幸福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南。人的出生虽不具有目的性,但人出生后却逐步过着一种有目的的生活。而这个目的的性质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定向作用,正确积极的人生目的对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而错误消极的人生目的则对自身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高校幸福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建立将小我幸福与大我幸福紧密统一的崇高人生目的。其次,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定向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创造获取幸福的积极心理环境。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尚不丰富,在面对人生境遇的曲折与困难时,有时会无法超越内心世界的矛盾。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生没有坦途,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体验奋斗者的快乐和幸福。幸福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妥善处理竞争压力,也有推动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再次,大学生幸福观教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但经验也证明矛盾容易引起人内心冲突、焦虑和痛苦。在幸福观多样化的今天,为避免以拜金和享乐为主要特征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和利己主义幸福观侵蚀我国大学生,必须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内涵包含三个基本层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具体的、实在的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的最终依托和归宿在于社会价值的体验和实现,个人愿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实现要最终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完善的力量,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平稳和平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实就是对人类幸福的追求和对自身完美的期待。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是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5]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只有建立科学的幸福观,将个人幸福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支撑。

四、高校幸福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幸福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幸福与教育存在本质联系: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6]。幸福是教育的目的,而现代教育有偏离教育本质的倾向,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幸福观教育的重视,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推动高校建立专业化的幸福观教育体系。现阶段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主要蕴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应承担其建立幸福观教育系统工程的责任,这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承担其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首先,高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幸福观教育课程。美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专门的幸福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心里咨询”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方式,开展幸福观教育[7]。我国高校应当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进行幸福观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我国幸福观教育的观点主要零散分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这不利于大学生系统理解和把握科学幸福观。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幸福观教育教师队伍。幸福观教育教师队伍应具备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通过幸福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加大投入,定期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培训。再次,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之上。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应尊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学生的潜在活动能力,运用科学的测量工具评价学生的幸福发展水平,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与学的热情。

高校应当注重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有教师的引导参与,还应该有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全程参与。只有调动大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才能使大学生主动将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追求目标,事半功倍地提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幸福观教育的方案制定中。教师保持幸福观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和方向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方案制定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引导大学生主动反思和初步归类自身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幸福观教育的具体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并积极与老师进行探讨,参与到具体教育方案的制订与完善中。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实施过程中。幸福观有鲜明的主体性,因此大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统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大学生应在良好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中学习如何正确感知和创造幸福,并在课堂、学校、社会、网络等实践平台中真实践行自己关于幸福的权利和选择,最终实现幸福观的内外与外化,这就要求高校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与幸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幸福观虽具有主体性,但是科学幸福观应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在注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个体性差异的同时也要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共同创造幸福成果、分享幸福体验,实现在实践中收获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双重满足。最后,使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高校幸福观教育评估环节。大学生参与教育评估环节,形成有效的反馈意见,能够更好更实际地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改进。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对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和教育形式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反思教育整体过程,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措施、拓展教学思路,而且在学生发挥其思维散性和活跃性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在地提高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幸福的能力。

高校应规范化管理大学生休闲生活。休闲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将幸福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之中,这是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意识,是学生自觉有效地安排休闲和学习的比例,在寓学于乐中弥补自身不足。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大学生休闲时间。多样的校园活动,如文化艺术活动、创业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活动等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大学生的阅历和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再次,增设技能培训专项课程,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对大学生进行阅读、音乐、舞蹈、旅行等方面的培训,在增强学生的鉴赏和阅读等方面的专项能力和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及幸福感,并且避免了大学生在上网、购物等的层次的休闲中浪费时间。

[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黄明哲.共产党人的12个幸福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3]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00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沙洪泽.关于“教育——为了人的幸福”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2(11).

[7]柏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