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MAU及vW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5-02-09 14:00闫卫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内皮

闫卫军

· 论著 ·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MAU及vW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闫卫军

目的比较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HTN合并MS组)5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HTN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晨尿白蛋白/肌苷比(ACR)及血浆vWF水平有无差异。结果HTN合并MS组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及UAE较HTN组高(P<0.05),两组患者ACR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UAE与ACR显著相关(r=0.574,P<0.05),而两者与vWF间无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UAE、血浆vWF水平与是否伴发MS具有关联性。结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MAU和血浆vWF水平增加,且MAU与血浆vWF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代谢综合症;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假性血友病因子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IR)MS,是由于机体内IR异常诱发一系列临床、生化、体液代谢病症,导致多种物质代谢失常的综合征[1]。M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高血压、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M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明显大于单纯不伴MS者,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治疗MS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临床发现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nminuria,MAU)是一种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也是检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作为内皮损伤标记物,在预测动脉硬化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6例伴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与4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的MAU、vWF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对MS疾病发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高血压(伴或不伴代谢综合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符合WHO1999和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kPa);③合并MS者应满足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对于MS的新定义[3]。排除标准:①高血压为继发;②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根据有无合并MS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MS组(HTN合并MS组)和单纯高血压组(HTN组)。HTN合并MS组5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龄38~78岁,平均(51.43±5.69)岁。HTN组4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41~80岁,平均(50.96±7.4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及三酰甘油(TG)指标来源于患者入院时的病历记录。两组患者均留置24 h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并留取晨尿测定尿白蛋白肌苷比(ACR)。采用黄金标记目测免疫测定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计算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苷相应比值作为ACR。清晨八点抽取所有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行常规生化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vWF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并用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UAE、ACR及vWF的相关性;采用logist回归分析法分析高血压患者伴发MS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UAE、ACR及vWF的比较HTN合并MS患者的UAE和vWF水平明显高于HTN组患者(P<0.05),而两组的A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UAE、ACR及vWF的相关性将两组患者的UAE、ACR及vWF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E与ACR显著相关(r=0.574,P<0.05),而UAE与vWF、ACR与vWF无显著相关关系。

2.3 伴MS的高血压患者的logist回归分析结果将高血压患者是否伴发MS作为因变量,以患者的年龄、性别、BMI、TG、UAE、ACR及vWF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统计分析,患者的BMI、TG、UAE、vWF是伴发MS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558、6.708、2.027和8.216(表2)。

3 讨论

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以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为特征的血脂紊乱,由遗传、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心血管高危因素聚集状态[4]。MS患者病情加重期会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肾功能不全[5]。流行病学指出[6],MAU、vWF与MS相关,是心血管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7]。

表1 两组患者UAE、ACR及vWF水平对比表

表2 伴MS的高血压患者的logist回归分析

MAU是UAE轻度增加的表现,也是高血压肾损伤的早期表现,病变会损伤内皮组织,增加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导致肾血流动力学与凝血-纤溶异常[8]。近年来,临床发现MAU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也是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靶器官损伤的重要指标,MAU水平升高标志着患者的不良预后效果[9]。UAE作为MAU的精确反应方法,检测需收集患者24 h尿液,操作不便,临床发现ACR操作简单,与UAE具有良好相关性,常被用来代替UAE进行检测MAU水平[10]。本研究发现UAE有助于检测高血压伴MS患者的MAU水平,但HTN合并MS组患者与HTN组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ACR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样本量相关,有待于临床加大样本深入分析。vWF是由内皮、血小板分泌的黏附分子,在血小板粘附、聚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血栓形成的重要介质[11]。同时vWF也是内皮损伤、内皮功能不全的生物学标志物,vWF水平升高表示患者内皮功能存在障碍,且与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相关[12]。本研究说明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MS,是其血浆vWF水平均存在差异性。BMI、TG作为传统危险因素,是诊断超重、肥胖的重要指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机体内脂肪堆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诱发水钠潴留,升高血压,且BMI、TG与UAE、vWF水平及MS疾病仍具有相关性。临床应在判断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的同时,检测MAU与vWF水平,在服用降压药物达到标准血压后,发挥改善代谢异常、减少尿蛋白的作用,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伴MS的高血压患者MAU和血浆vWF水平增高,且MAU与血浆vWF对MS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作为临床指标辅助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1] 杨莉丽.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糖代谢的影响[D]. 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4.

[2] 卫玉. 代谢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宁夏:宁夏医科大学,2014.

[3]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43.

[3] 王晓芳,李爱君,王惠兰. 2型糖尿病不同肥胖程度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指标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14,9(31):423-4.

[4] Green MF,Hirschey MD. SIRT3 Weighs Heavily in the Metabolic Balance: A New Role for SIRT3 in Metabolic Syndrome[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13,68(2):105-7.

[5] Shin Jeong-Ah,Lee Jin-Hee,Lim Sun-Young,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s a predictor of type 2 diabetes,and its clinical interpretations and usefulness[J].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2013,4(4):334-43.

[6] 张肃,刘莉,苗宇,等. 代谢综合征与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8(33):129-31.

[7] 刘洁.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3.

[8] 谢维当.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NGAL和APN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D]. 广东:南方医科大学, 2014.

[9] 王乃玲,茅娟,孙宝玲.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的关系[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6(6):732-4.

[10] 陈洪汉,黎红华,林琅,等.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相关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9(3):196-8.

[11] 周言,黄红光,罗偶,等. 炎症标记物与原发性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8):1462-7.

[12] 张震洪,吴平生. 血脂康对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7(13):40-3.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icroalbuminuria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YAN Wei-jun. Emergency Department, People's Hospital of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Yan'an 716000, China.

YAN Wei-jun, E-mail: 947260866@qq.com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microalbuminuria (MAU)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betwee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S) and patients with only hypertension (HTN),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U, vWF and MS.MethodsHypertensive patients (n=100) were chosen from Mar. 2013 to May 2015, and into HTN+MS group (n=56) and HTN group (n=44). The changes of 24-h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morning 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and vWF level were compared in 2 groups.ResultsThe levels of vWF and UAER were higher in HTN+MS group than those in HTN group (P<0.05),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AC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A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ACR (r=0.574, P<0.05), but they were not correlated to vWF.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MI, TG, UAER and vWF were cor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MS.ConclusionThe levels of MAU and vWF increas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M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only HTN, and MAU and vWF have a improving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MS.

Metabolic syndrome; Hypertension; Microalbuminuria; Von Willebrand factor

R589

A

1674-4055(2015)06-0818-03

2015-05-20)

(责任编辑:孙竹)

716000 延安,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闫卫军,E-mail:947260866@qq.com

10.3969/j.issn.1674-4055.2015.06.30

猜你喜欢
微量白蛋白内皮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