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动力论

2015-02-09 13:36
关键词:动力学科政治

封 莎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动力论

封莎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与学科动力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学科创建源于原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急需创新和重构的要求。学科在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推动,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求的增长等方面构成的学科发展的外部驱动力与由学科建设面临的深化发展趋势,教育对象思想道德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等因素所构筑的内驱力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面对我国深化改革发展需求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积极回应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关注、重视学科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建与30多年的发展源于外部客观物质动力因素的变化以及学科自身各动力因素的逻辑运动。《现代汉语辞典》中对于动力一词的解释是:推动工作、事业等发展和前进的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不是简单力量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动力系统,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发展状况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特点的发展力量。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结构,是我们科学认知学科的基础,结合当前社会与人的发展要求,积极探寻学科发展动力系统新路向,为学科前行提供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动因与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包括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即内因与外因。事物的发展源自内因与外因逻辑互动的合力。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建设的动因及动力分析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因源于客观物质环境与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原动力系统以及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运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71页。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在完成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后迎来了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环境由一元转为多样。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战争时期与阶级斗争时期的经验总结,面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博弈产生了相对滞后性。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分化。经验式、零散式的理论灌输与单向垂直教育不能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思想需求,与中国大众认知水平、传统文化积淀相符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亟需创立,这种源自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需求的渴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科学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它是在遵循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由丰富的社会实践与长期的经验式理论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分为外部动力系统与内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是学科发展的条件,内部动力是学科发展的依据。无论是外部动力还是内部动力都不是力量单一叠加的结果,而是各个动力因素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规律各自发挥效能,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庞大而复杂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现实的逻辑关照与客观反映,与客观现实发展水平、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符,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科学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动力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动力涵盖外部动力系统与内部动力系统,因素众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推动,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求的增长等方面构成的外部动力。由学科建设面临的深化发展趋势、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等因素构成的内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是在这种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各变动因素的补给与刺激引发的学科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引发学科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部诉求而发生重组与更新,使得学科良性循环、不断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

动力一:社会新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推动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和新方法,体现学科的需求力。改革开放促使先进理念、技术和多元文化的海量涌入,不可避免地流入一些腐化因素,人们的思想认识随之产生了多层次的改变,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理想信念的迷茫、价值取向的分化、思想认识的退化、网络道德的下滑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极端分子和分裂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蓄意渗透资本主义腐朽思维,使得一部分判断力、意志力薄弱的人产生了错误认识,这些挑战对于学科如何能引领大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与政治观念提出了新要求。在30多年来的学科发展中,学科为了应对这样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利用新平台、新载体、新方法积极探究发展出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动力二:党和国家重视带来的新标准。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现实发展基础与标准,主导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节奏。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保障力量,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直接动力。自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思想理论工作的政治化和科学化问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注重政治化又要注重科学化以来,党和国家对于学科创建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批示。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8年,教育部决定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原国家教委思政司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成立了编写组,并决定编写12门专业课程教材。1996年,开始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招收博士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学科名称重新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隶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2002年,三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开始了新时期的发展,确立了学科归属和学科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要求向着整体性、系统性、精细化建设的方向前行。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思想路线以及基本路线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旨归和要求,为学科发展方向与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时代化的发展标准。

动力三:社会发展需求带来的新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求的增长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内涵式发展空间,是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力。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体现的是社会人的群体性需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公共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求与社会发展阶段是相呼应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亦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与深入,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明显改善日益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开始了向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转化。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方面的需求较过去呈现出人性化、精细化的发展。这一转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日益人本化、科学化、专业化,由过去单纯注重数量与规模的投入,转向对质量与效果的追求,注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矛盾的关照。这种内涵式发展势头促使学科建设理念日益科学,教学目标日益具体化,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拓展,教学方法日益人性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部动力

动力一:学科深化发展带来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促进学科创新发展的重点,是学科发展的内驱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总是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性必然成为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促进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学术界十分重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生产力,也是根本动力,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和价值,从根本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其活跃程度和质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1页。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新到学科理论中、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如何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理论框架缓解学科发展失衡、如何用更加人性化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觉悟等问题对于学科理论的更新、学科框架的优化、教育方法的创新、管理方式的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体察新问题的出现、深层剖析新问题的原因、积极探求学科发展路径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必要过程。

动力二: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的新特点引发的新动向。

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是学科发展的主观依据,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观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其切入点除客观现实环境的实然性外,同时还包括教育对象的实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是决定学科更新的依据与标准,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然性的变化源自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改变所引起的主观认识更新。改革开放的发展使时代特征突显出信息呈现即时化、观念呈现多样化、信息平台多样化、关注热点自主化,使得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出现了开放性、多样性、信息性、主动性、世界性等新特点。这样的客观状况为学科发展提出了建设要求、建设标准以及建设挑战,是学科发展的主观依据与客观动力。

动力三:教育者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带来的新驱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主观诉求,是学科发展的主观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是人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和学术骨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1页。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执行者,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节点,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需要和客观现实状况,将职业道德、学科意识、职业情怀紧密结合,依靠专业的职业素养,积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学科意识、职业情怀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源自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使得工作者产生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与工作中,对于课堂外的社会现象也给予了高度的敏感度。对于人们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的捕捉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隐性动力,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观诉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动力运行之再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动力运行所产生的能效发挥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渠道与制度平台的疏通与引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运行状况总体良好,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政策倾斜,尤其在制度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学科理论的丰富探究正在力求与我国现行社会发展进程与理论认知水平相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经验以及理论探索在认识客观环境、研究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育方法,拓宽了教育载体,体现了时代性与时效性。这些动力因素的疏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适当发展。学科未来发展需要将理论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教育任务紧密结合。积极回应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关注、重视学科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一)积极回应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关注,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性、科学性体现在与社会重大理论的一致性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上,是学科发展与更新的基础。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均体现了教育理论与行为的产生是以客观现实为前提的。社会重大理论的回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价值,也是学科前行的现实动力。

我国现阶段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创新与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养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三个自信”理论、“四个全面”思想的丰富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任务。积极、主动、及时地将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融合到学科理论基础中是学科时效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政治性与系统性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相关联的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任务与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连接理论应然性与现实实然性的桥梁,是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过程对现实问题化解并纠正的过程。应正确对待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包括成就与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不回避、不推诿,积极寻找解决出路。应积极主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问题以及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在正确分析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纵向(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与横向(学科各因素之间、相关学科交叉方面、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综合分析后,形成理念的更新、内容的丰富、方法的扩充、载体的综合等以促进学科发展。

(二)重视学科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4日。这一科学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德育的重视和教育未来发展重心,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动力。内涵式发展不同于外延式发展的单纯注重数量与规模的扩充,而是在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推动学科前行,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以质量提升、效率提高为核心的质性发展,是学科发展的原发性动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由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当时人的认识水平的提升过程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前提下进行的,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由短期快速生长扩充阶段到重视质量、追求效率阶段。学科建设30多年来,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学科理论、学科设置、研究范式、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飞跃式的发展。伴随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转向了内涵式发展。在前期学科积累的基础上如何开展质性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内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徐京跃、华春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光明日报》2013年8月21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重点是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理念、内容、方法等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出更加适宜的有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的学科发展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指导,以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学科话语权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坚定继承与创新原则,突出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背景,以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与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纵深建设与拓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任务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以及深化改革阶段对教育的深化发展要求。教育质量提升的标准不是学生数量的扩充,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又要重视“立德树人”的培养。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书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125页。教育的目的是人才培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曾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23页。因此,在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素质的积累,又要重视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

随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有了新方向。首先,要转变学科发展观念,将学科理论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将是否满足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作为评价标准,切实将学科建设与实际需要紧密相连,提高学科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其次,对学科体系进行调整,使学科设置精细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务实化,将受教育者的成长进行痕迹管理并分门别类地进行引导与教育。最后,加强学科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良好的思想素质与文明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队伍这个重要媒介,提高人才培养,第一要务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育者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敏感度以甄别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深化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新形势下把握人的发展规律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稳定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使教育者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素养,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中,社会与人的客观发展更迭是促进学科永葆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应在新环境、新形势下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与学科发展脉搏,关注并回应新背景下的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学科发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责任编校:金莹]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tion v.s the Dynamic Theory

FENG Sha

(SchoolofMarxismStudies,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ates closely with the operation of dynamic system. The contradication betwee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dynamic system and social demands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are the origin of the discipline building.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s’ high regard to the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social demands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while the trend of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new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and educato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motion make up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any major theory or social event,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ll be the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riving force

G641

1009-3311(2015)05-0116-06

2015-04-29

封莎,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动力学科政治
【学科新书导览】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超学科”来啦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