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思考

2015-02-09 13:36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宋 宁

(延边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思考

宋宁

(延边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报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挑战,这其中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化、全球化浪潮对高校学报关注度、发行量等的冲击;也有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学报无论是在出版形式、受众方面,还是在学报编辑自身素质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还有面对来自外部的诸多挑战,高校学报所要进行的内部结构调整。面对挑战,高校学报需要密切关注学术期刊界的发展状况与重大走向,深入反思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入市场机制,转变办刊理念;依靠网络,加强自身建设以及与期刊数据库的合作;注重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走特色化之路。相信高校学报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报;新时期;挑战;思考

学术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与平台,是把学术成果推向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的重要环节。[1]高等学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被定义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国家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高校学报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具有纲领性的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还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以及中国的社会转型使中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迎接挑战。因此,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密切关注学术期刊界的发展状况与重大走向,深入反思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身的办刊思路,开拓刊物的发展空间,努力实现期刊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本文意在阐释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并对高校学报面对挑战可采取的措施进行了些许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化对高校学报发展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期刊的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但由于高校学报一直被定义为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科研与教学成果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而且许多高校学报一直沿袭着这个“定义”,所以高校学报基本上是“一校一刊”或“一校多刊”的方式,办刊主体比较单一,导致社会力量参与面较窄,市场化水平较低;由于高校学报发表和交流的都是学术成果,只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才对学术期刊有消费的需求,而且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也会因自己研究方向的不同对学报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所以高校学报的受众群体比较小,关注度较低,导致其发行量较少。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期刊正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的期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学术国际化对我国的学术期刊也形成了巨大挑战,中国学术期刊虽有走向世界的愿望,但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国际学术期刊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学者在SSCI和AH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带着国际化的迫切愿望,各名校及著名科研院所,几乎无一不将在SCI、SSCI和AHCI等国际学术榜期刊发表论文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最重要指标,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优秀稿源的外流。[2]

(二)网络信息化对高校学报发展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其在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在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互联网的这些特性使读者的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是读者阅读纸质书籍或期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更多地通过电脑登陆网站,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数据库网站以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存在,几乎将所有社会科学期刊都编入其中,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付费阅读。其因信息齐全,极易查阅,可以下载,深受青睐,也因此对读者传统的阅读习惯改变得比较彻底。现在读“库”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读“刊”的人却越来越少。这对以纸本为主要载体形式的高校学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大,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诸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影响力的下降则会导致高校学报在研究评价体系中不被重视,大量优秀的稿件外流。

互联网对于传统的来稿、审稿和编辑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于编辑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要求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一定的网络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感知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的敏感性,并将这种能力贯彻到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及编辑校对等工作中。

(三)综合化向专业化的发展

1978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这对高校学报“综合性”特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重新提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报的功能内涵得以延伸和扩大。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学报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覆盖综合性大学、高等院校、民办院校、党校等各种院校类型,虽然有专业性刊物,但多数为综合性期刊。面对学报数量不断增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转变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现状,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6年和2010年教育部又相继进行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名刊工程”的评选活动。“名刊工程”的启动在高校学报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各大高校学报创“名刊”、办“名栏”、挖掘“特色栏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当前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综合性学报已不符合学术发展的要求,而是对于大多数学报来说,办成一份真正综合性的学报决非易事,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选择是如何向专业化的转型。

二、对高校学报面对挑战的相关思考

(一)引入市场机制,转变办刊理念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商品,只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作为商品,就离不开市场,只不过是由于性质的不同,而介入市场的程度不同罢了,所以高校学报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

高校学报首先要转变办刊理念,从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办刊思路;对自身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仅局限于学报所依托的学校,还要面向社会,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学术的高品位来提高其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报还要有引入市场机制的理念,可以在期刊学术界乃至学术圈外宣传、推销自己,提高学报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合理设计期刊的版式和封面,提高学报的装帧质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逐步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同时,还需要学报编辑的不懈努力。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学报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适应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原则,所以学报编辑必须具有市场头脑,加强自身修养,以学术为现实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原则,使更多的读者来关注学报,扩大读者群,增加高校学报的发行量。

(二)依靠网络,加强自身建设以及与期刊数据库的合作

首先,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参加编辑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购买专业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样可以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快速浏览相关专业数据库和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从而确立具有前沿性的选题方案;编辑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公告、E-mail等方式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审稿、约稿等,从而提高组稿效率;同时,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帮助编辑发现稿件是否存在抄袭现象、是否有创新性等,这极大地节省了审稿时间,缩短了出版时滞。

其次,高校学报应考虑纸质期刊与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利用网络为纸质期刊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来提升高校学报的功能,从而扩大发行量,解决纸质期刊时效性差和利用率低等问题。高校学报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其他网络媒体形式。当前,各大期刊数据库查询较受读者青睐,高校学报可以加入中国知网学术总文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比较知名的大型数据库,以此来扩大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另外一种比较有创新性的期刊数字化平台正在形成。2011年,17家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综合性学报联合在中国知网以对纸本学报进行同步重组的方式推出了数字化“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包括《文学学报》、《历史学报》、《经济学报》等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共10种。[2]虽然创办“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初衷是要探寻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之路,但诸如《政法论坛》、《现代传播》、《社会》等专业期刊的相继加入,意味着“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定位正在向中国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整合传播平台转化。目前,高校学报都面临着从纸质向数字介质的深刻转型,办刊的重心也在由内容向传播移动,相信优质的数字化公共学术平台的价值也会随之被更多的期刊所了解和看重。[3]

(三)注重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走特色化之路

虽然对于综合化向专业化转型的理论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产物,要想实现其由综合化向专业化的转型,必然涉及到对一些观念、体制、政策及利益的变动,其中的阻力和难度可想而知。[3]

近几年来,教育部相继推出“名刊工程”、“名栏工程”,就是要通过政府、学校的政策支持和重点扶持的方式,来调动高校学报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使高校学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再通过典型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来促进学报的深化改革,使学报向品牌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向“专、特、大、强”目标的转变。于是,一种带有某种折中色彩的“特色化”渐渐流行起来。特色化虽然处于综合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夹缝中或者说是灰色的中间地带,它也不一定是高校学报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型的唯一方法,但却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具体来说,高校学报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及所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出发,挖掘和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特色栏目”,并且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名栏”,实现特色化办刊,以栏目带动刊物。在选题策划方面,高校学报要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找好平台和立足点,并准确为自己的刊物定位;同时,学报还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术动态,策划出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在栏目设置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于符合学报栏目设置的特色稿件及时审稿、校对,缩短出版时滞,并且要注意刊物的质量,以特色和质量来吸引读者、作者和学者的关注与参与。

[1] 高翔:《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推进学术期刊的进步和发展》,《人文杂志》2007年第6期。

[2]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传媒》2011年第10期。

[3]桑海:《“视差之见”与跨越性反思——近期高校社科学报改革讨论述评》,《文史哲》2013年第2期。

[责任编校:金莹]

G237.5

1009-3311(2015)05-0143-03

2015-06-30

宋宁,延边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