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
——基于文山州L村的实地调研

2015-02-09 20:06李红艳王文棣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李红艳,王文棣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及对策
——基于文山州L村的实地调研

李红艳,王文棣*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针对文山州山区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L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山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及抚养孙辈的负担重且经济来源少、医疗卫生条件差、生活照料不足等方面。本文根据L村特有的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情况,提出了把L村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纳入 “村规民约”的范围、调整当地政府对 “医保”的实施方式、重视家庭养老加强子女的 “孝道”意识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对解决山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有所帮助。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互助养老

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转变,包括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间接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1]。而这种流动致使的家庭小型化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人口老龄化又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所以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上升,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2]。当前,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对象。这些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和补充学者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能针对空巢老人在养老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顺应国家的民生工程[3]。针对当前社会普遍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但很少有人根据不同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符的具体办法和解决方案。此次对云南省L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田野调查研究立足于前人研究的经验,深入了解了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特有的传统文化等。根据L村特有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一、L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有1 561.64万户,占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数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2 339.74万人,占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有老年空巢家庭1 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达1 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79%[1]。据2014年5月镇政府的人口统计,J镇60岁以上的老人有976人,占该镇总人口的10.47%,其中高龄老人(80~89岁)占该镇老年人口的12.60%。J镇L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占该村总人口的7.30%,其中高龄老人占该村老年人口的12.12%。在L村的33位老人中有26位是空巢老人,占该村老年人口的78.89%。

(一)国家补助政策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是具有特定筹资方式,面向城乡居民实施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3]。马关县于2010年10月和2011年7月分别启动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根据 《云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于2014年6月1日起两种保险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J镇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构成。由于J镇位于中越边境的罗家坪大山战场原址附近,其中有81.97%的老年人在1979年参加过中越战争,7.78%的老人在身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国家政府给予的帮扶力度相对较大。据调查,J镇所有的老年人均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以下简称 “低保”),按低保档次不同每年会领取相应的低保金 (J镇的低保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可领取的数额为128元、第二档次为102元、第三档次为98元。享受低保的档次是由村委会了解农户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然后登记上报民政部门)。从2013年起,该村每户每年享有1 000元的缘边补助。曾经是民兵的老人每人每年享有720元的民兵补助,年满6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享有60元的基础养老金,80~8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享有30元的高龄补贴。

(二)社区帮扶

社区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而农村社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活共同体之一,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扩展形成的。所以,人们对本社区往往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调查了解到,L村有83户人,分为两个小组,其中有44户居住在L村,39户居住在C村,C村的村民是从L村搬迁过去的 (由于C村距J镇较近,交通相对便利)。根据L村村长和部分村民的介绍,L村的社区关系非常和谐。农忙时村民会相互帮助种田、收割,村民生重大疾病时其他人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 (按关系给予50~200元)和探望。有老人去世时,L村有特殊的村规帮助亡者家庭共同担负经济以及精神的压力。

(三)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权利和地位,其养老也理应由家庭来负担和保障。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和子女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观念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些传统的敬老、爱老、养老的风俗习惯收到了很大的冲击[4]。相应的,老年人的家庭地位逐渐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根据十二天的田野调查发现,L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政府救助和少量子女给予的生活补助。据调查,该村除了部分有重大疾病或无劳动能力的老人,空巢老人一般不会向子女索要生活费用。只有24.24%的空巢老人每年可以得到儿女1 000元以上的生活费,有27.27%的空巢老人每年可以得到600~800元的生活费,有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每年只能得到600元以下的生活费。

二、山区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L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由于全村大部分为山区,所以农田以山地为主,劳动量大,但产量不高。因此,L村的青壮年趋向于外出打工,打工地点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一般一年回家看望老人一次。由于当地教育条件落后,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打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工资每月在1 000~3 000元之间,因此能给予老年人的生活补助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发现,L村的空巢老人的养老情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传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劳动及抚养孙辈负担重、经济来源少

L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养老保障。空巢老人自身的劳动所得主要是依靠种地,但由于土地规模小、流动性差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土地收入有限,仅能满足老人的温饱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也就逐渐地失去了这一生活来源。此外,农民外出打工,他们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把孩子和老人接到城市。因此,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承担起隔代抚养的任务。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照看孙辈。其中60~78岁的老人负担最重,有80.76%的空巢老人帮助子女照看1~4个孩子。在访谈的对象中,有位67岁的老人总共照看着4个孩子,分别是二儿子的两个孩子 (大的9岁,小的6岁)和小儿子的两个孩子 (大的4岁,小的两岁)。孙辈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教育都是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老人都承担着很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身体状况不佳,医疗条件差

根据走访过程中的观察和访谈,L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访谈中有4位80岁以上的老人都已无劳动能力,而且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其中有两位老人常年患有眼疾,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待在家里,就连简单的吃饭对老人而言都非常困难。这些老人还患有重度耳聋,与其交谈时必须用很大的声音才能听见。在访谈过程中,由于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只能通过找本村的孩子或其子女进行翻译。老人们身体上的疾病对其生活和社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导致其精神上的孤寂。通过对L村村长和村民的访问,了解到L村的医疗条件很落后。除了有几个“土郎中”,在本村没有卫生所或其他小诊所,村民生病必须前往J镇的卫生所治疗或买药。由于交通不便利,老人们一般是小病抗大病拖,即使有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但也选择放弃,致使疾病越拖越严重,最后影响其老年生活。

(三)精神孤寂,生活照料不足

“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晚年生活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最大的愿望[5]。但由于当前社会的转型以及老龄化的发展,出现了 “多子不多福”的现象。由于子女外出打工,不可能经常陪在老人身边,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关心老人,只有过年时才有时间陪在老人身边。还有少数子女即使和老人住在同一个社区,但不愿赡养父母,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对L村的老人而言,即使贫困但能儿孙满堂,晚年生活不孤单,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然而绝大多数子女都是年初外出,年终回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儿女一个电话的问候,这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成为他们的奢望。如果配偶尚在,夫妻双方还能彼此照顾,一旦丧偶,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会给老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据了解,L村的空巢老人普遍缺乏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缺少来自子女的关怀,幸福感严重缺失。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压力。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受经济实力、思想观念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保的概率相对于一般的老年人而言会显得略低一些。从2013年开始,J镇的新农保和新农合已达到100%的覆盖率,但是由于空巢老人的经济能力有限,所缴纳的都是最低档的保险,即使达到领取的年龄也只能得到相应很小数额的养老金,很难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所需。当前的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但也存在报销程序复杂、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很难及时有效的解决空巢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6]。

三、针对山区的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的养老不仅是家庭及子女的责任,同样也应该是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责任。空巢老人在年轻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在他们年老时理应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7]。所以政府、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应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在不同的居住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空巢老人问题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应该实事求是。L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做到对症下药,切实改善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高其晚年生活的质量,确保老有所依和老有所养。

(一)将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纳入 “村规民约”的范围,减轻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参加当地的葬礼了解到L村在丧葬方面的 “村规民约”具有地方特色,而且能切实有效的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套 “村规民约”是约在10年前由村委会发起,经由全体村民表决通过而制定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村民在丧葬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让已逝的老人 “走的热闹、走的安心”。这一约定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但L村所有的村民都能自觉遵循,甚至比法律规定的义务更具有效力。

根据L村的实际情况,可以把这一传统风俗有效地运用到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把赡养空巢老人的义务以及日常帮扶情况纳入到这一规定中。对子女而言,用 “村规民约”督促其对空巢老人的赡养义务,在老人的生活费用、农忙、生病等方面做以合理的帮助。对其他村民而言,将空巢老人日常的困难纳入 “村规民约”以及社区帮扶范围,由村委会统一为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农忙时村委会可以无偿组织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帮助空巢老人耕种、收割,或者有偿雇佣越南劳动力为老人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调整当地政府对 “医保”的实施方式,解决空巢老人 “看病难”的问题

据调查,L村已经实现了对空巢老人 “新农合”100%的覆盖,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访谈,空巢老人仍然存在 “有病难医”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目前 “新农保”的报销范围比较狭窄,只报销住院部分的医疗费用,门诊费用一般不纳入报销范围,而空巢老人的医疗支出大部分是门诊费用。另一方面是由于L村的医疗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以及无子女陪同照看,空巢老人即使有医保也做不到 “有病就医”。因此,空巢老人对 “上门服务”的医疗保障有了非常迫切的需求。针对L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就其新农合的实施方式加以适当的调整。镇政府可以与镇卫生所合作,将空巢老人的部分 “资金享受”转换成“服务享受”。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L村给予空巢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和疾病的治疗,解决空巢老人因交通及身体不便等因素造成的医疗困境。

(三)重视家庭养老、加强子女的 “孝道”意识,降低空巢老人的精神孤寂感

在农村,家庭养老在养老过程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少,人际关系简单,对家庭及子女的依赖更强[4]。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当前的家庭结构由以往的 “金字塔”型逐渐向 “倒金字塔”型转变,家庭小型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2]。由于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普及度不高、老人受益率低,商业养老保险适应性不强等,家庭养老功能虽然弱化但在农村依然占据养老的主导地位。而且,家庭养老对农村老人而言是最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5]。所以,L村在结合相应的社会和商业保险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宣传 “孝道”意识,鼓励子女敬老、爱老、养老,对父母尽职尽责,在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重视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平时多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降低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的精神孤独感,力求实现空巢老人的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轻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年人口收益,也会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在农村,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依托、社区为载体和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2]。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以及经济上的支撑,规范养老制度的运行,力求做到真正惠及老年人;其次,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减轻老人的精神孤寂感;再次,社区根据其经济、人力和环境为老人提供劳动上的帮助以及建立可供老人娱乐的文娱场所,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最后,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主动参与到帮助老年人的行列中,与政府、家庭和社区共同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贡献出一份力量。

(五)引进和尝试 “互助养老”

农村互助养老一般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屋等为老年人建立 “幸福院”,老人自愿入住,由子女承担相应费用[8]。院内的老人则是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相互帮助、相互服务,即 “互助服务,自我保障”的养老方式。年龄小和身体好的老人在照顾其他老人的过程中既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获得很多的乐趣。年龄大的和身体弱的老人在 “幸福院”中也能减轻无人照看的精神孤寂。根据L村的实际状况,互助养老对空巢老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L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年龄差距较大,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人缺乏身体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所以,该村可以利用闲置的校舍、房产等建立互助养老,由外出打工的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支撑,解决空巢老人在空巢生活中“无所依、无所乐”的状况。

四、结束语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国家政策、社区帮扶和子女赡养三个层面调查了在社会转型、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特点、相关因素和决定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养老政策的支持和子女的经济支持都会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和养老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传统文化、孝道意识及老人的生活习惯等都作用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情况。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三重背景下产生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惠民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社区和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多层次、互补性的养老保障体系,使空巢老人能够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度过一个 “有所养、有所依、有所乐”的晚年生活。

[1]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通知[Z].

[2]黎昕.中国社区问题研究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李想,黄德林,蒋德常.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模式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3):102-105.

[4]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57-62.

[5]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16(2):67-75.

[6]杨立雄.老年福利制度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5-127.

[7]朱征.城镇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D].湘潭:湘潭大学,2011.

[8]赵志强,王凤芝.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业经济,2013(10):24-26.

[9]詹姆斯·H舒尔茨(James H Schulz).老龄化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2-214.

[10]林明鲜,刘永策.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2-43.

[11]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2]熊必俊.社区养老:今后理想的选择[J].社会保障研究,2010(1):29.

[13]陈星宇,秦桂芬.浅析中国现行赡养法律制度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3,7(5):18-21.

[14]Sherry Anne Chapman.C1ient-Centred Community Based Care for Frail Seniofs[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02:253-261.

[15]Stoller E P,Pugliesi K L.Informal networks of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hanges in composition over time[J].Research on Aging,1988,10(4):499-516.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nsion of Empty Nester in the M ountain Area:Research on L Village in Wenshan State

LIHongyan,WANG Wend i
(School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ife and pension issues of the elderly empty nesters in L villag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method,according to the pension dilemma of empty nester in the mountain of Wenshan state.It is found that the pension problems of the empty nestelderly in themountain ismainlymanifested that the burden of raising the grandchildren is heavy and it is lack of income,poormedical conditions,insufficient daily care.According to the unique geograph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situation of L villag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that is it brings the problem into village regulations,adjust the implementation way of health insurance of local government,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endowment,and strengthen the“filial piety”consciousness of children,and so on,in order to 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s of the empty nest elderly in mountain area.

rural empty;nesters pension problem;population aging;mutual pension

C 913.6;F 328

A

1004-390X(2015)06-0036-05

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6.007

2015-09-29

2015-10-20

时间:2015-11-25 9:13

李红艳 (1989—),女,甘肃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通信作者:王文棣 (1971—),男,甘肃临洮人,副教授,博士,硕导,主要从事社会学、民族学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1125.0913.016.html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