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折梅文化

2015-02-12 03:16
阅江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审美梅花感情

林 雁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论折梅文化

林雁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折梅是诗情画意的活动,折取梅花的过程,既包含了审美情趣,也包含了审美价值的实现与提升。赠送或寄送折梅,在传播折梅者的审美观的同时也扩大了高雅的审美活动,寄托了珍贵的感情。折梅寄远是广泛应用的诗词典故与绘画主题。背井离乡后不能再折梅,折取了梅枝却无人可寄,诸如此类的诗歌内容,反映出国家兴衰和人生沉浮,寄托了人们对故国家园、亲朋好友和美好生活的怀念。

关键词:梅花;折梅;审美;感情

梅花是木本植物,花朵又不大,一般都是连花带枝从树上取下一部分来做各种用途,通常是采取折断花枝的方法,取得一截有花朵或花蕾的枝条,这就是折梅。折梅历史悠久,而且广泛存在于产梅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选取梅枝并折梅的,而且折取后的梅枝突出了重点,减少了背景干扰,更具观赏价值,配上适宜的插梅之瓶,又会增加观赏价值。因此,高雅的折梅活动与高观赏价值的折取之梅是中国传统绘画与工艺品的重要题材,如明朝陈洪绶的《折梅仕女图》。折取的梅花放在家里或公用场所,方便观赏,而且可以近距离观赏,看得仔细,自然就会看出品味来,又会自然而然地引发骚人墨客写诗作画了。人类有分享好东西的天性,梅枝既好看,取得的代价又小,所以,自然会送给朋友、情人、高士,这就是赠梅了。如果所赠对象距离比较远,那就只能寄送了,这就是寄梅了。折梅相关活动是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各种情感,诸如友情、恋情、思乡之情等的载体。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尚无一篇有关折梅的独立文章,本文拟作这方面的尝试。

一、玉人和月摘梅花

折梅,简单地说是一个动作,用手折断一个梅枝,也叫做攀梅或者拗梅。如果文雅地折断一截嫩枝,那就叫摘梅,如明陈洪绶的《摘梅高士图》,画中高士手持一段梅枝。直接摘取梅花的情况比较少,在摘取梅花用来食用或药用或才子佳人嬉闹时才会发生,摘梅还常指摘取梅子。但折梅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复杂的审美活动,比如,选取哪一枝来折,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涉及到审美情趣、审美直觉、审美判断等,是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力求与具体梅枝的审美价值相统一的过程,是把自己的审美意识转化为现实物质的过程。打算折梅、折梅过程以及折取梅枝的安排等一系列过程充满着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评价、审美距离等,从审美对象层面来说,是对自己的审美、对梅枝的审美、对未来所安排的人与事的审美。这种复杂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红楼梦》第五十回有关折梅的活动来体会,《红楼梦》的折梅是中国传统折梅活动的一个缩影。

首先,参与的人非常广泛,贾母、李纨、众美、丫鬟与方外人士如妙玉都参与了。小说外的现实是,当人类遇到美丽的梅花并且想折取下来欣赏后,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才子佳人、方外高士、青楼女子都折过梅,也不知有多少皇宫禁苑、大家庭院、野外荒地发生过折梅。虽然无数人折过梅,但也不是随意攀折的,比如,汉武帝禁苑中的梅东方蒴可以折,普通人就不可能折。同样,《红楼梦》中栊翠庵的梅花,按黛玉所说,即使有人跟着宝玉也是不能折的,所以,李纨自己去肯定是折不来的,她实际上是用计谋派宝玉才折来的。

其次,折梅活动也是一种很高雅的活动。《红楼梦》中的折梅是高雅的,折梅的场所是高雅的,参与折梅的人与欣赏折取后的梅枝的人是高雅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只描写两个人折过梅,一个是宝玉,一个是宝琴,这两个人可谓是真正的金童玉女,贾宝玉自然是《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的男儿,而姗姗来迟、直到第49回才出现的薛宝琴却是大观园里综合素质第一的女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女子,贾母和凤姐都想给宝玉求配宝琴。作者只写这两人折梅,大概这两个人是作者最认可的。作者还暗写了妙玉折梅。从宝玉所折的那枝梅来看,是“好俊梅花”,这枝梅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宝玉折的,但其实应该是妙玉折的,因为这枝梅花观赏价值非常高,非审美能力很强或是对梅树久看久识的人莫能选取。从形态与大小来看,这枝梅是古梅枝,“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这种方外之物,只有妙玉这种方外之人才能恰到好处地选取。有人认为是在妙玉的同意与帮忙下,宝玉才折得如许好的梅花。这种看法错在把栊翠庵折梅看得太容易了,这枝高二尺横长五六尺长的梅花,可不是小枝条,宝玉是折不动的,使用工具也未必能顺利成功,即使费他九牛二虎之力以后成功了,那也会把梅枝损伤得差不多了,变成残梅了,而且为了取得这梅枝,极可能要搬凳子搭梯子。只有妙玉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强的人,对梅树熟悉并且有着折梅经验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枝梅是妙玉折的,才符合折取这枝梅的人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评判,也才符合相关的审美心理。一是李纨要宝玉折梅时,并未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没有说大小,没有说形态,没有说老嫩,如果是宝玉折的,很可能折取一枝小得多的梅枝拿回去交差了事,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梅枝都有观赏价值,宝玉随便选一枝折取,就足以完成差事。而妙玉则不同,她虽是方外之人,但她并未了断凡缘,心高气傲,而且在大观园里她的梅是最好的,她肯定要给人以最出类拔萃的梅枝,去力压群芳。二是折梅在本质上是获得美丽的事物,尤如现代女性购买漂亮的衣服,在审美过程中会产生比美的心理,看起来是独自在审美,其实往往会跟不在场的人去比,渴望产生惊艳的效果。妙玉是妙龄少女,也会产生同样的审美心理,一定会以她的审美能力选取独一无二的梅枝,希望能得到大观园里众美女的赞赏。三是人类社会有着普遍的身份审美现象,即对方身份越高贵,愿意给对方的物品就越贵重。来折梅的是宝玉,真正要的是李纨,对于妙玉来说,无疑在能给的范围内会选择最好的。四是对自己越重要、跟自己关系越亲密的人,就越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给对方,妙玉与宝玉是微妙关系的,妙玉肯定会给宝玉最好的梅枝。总之,妙玉给宝玉的梅枝一定是最好的,妙玉的这枝梅,是要与宝玉的身份相称,与众美云集的场所相称,与李纨的摆放相称。

第三,宝玉到栊翠庵去折梅的过程是很让人想入非非的,也引得无数论者各抒己见。既然“妙玉为人”“可厌”,李纨为何还要贵公子宝玉去呢?大概这位富于人生经验的寡嫂,已看出了妙玉对宝玉的好感。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有人跟着不得,独自去才得,这话已说得很露了。按常理说,作者接下来应该写栊翠庵内的折梅生情,在明清时代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常以折梅为媒作为情爱、婚姻的发端。现举三例,一是明周朝俊《红梅记》写裴舜卿路过卢总兵府,折梅受惊,小姐卢昭容将自己手中梅花送给了他。两人历经曲折结成伉俪。二是明吴炳《西园记》也是因折梅而成姻缘:王玉真在楼台上折梅枝时无意坠落,掉在书生头上,书生对她一见钟情。三是清吴航野客《驻春园小史》第六回中因爱月到红螭阁折红梅,使黄生和云娥小姐重续旧好。《红楼梦》作者在创作时对前人诗词与情节多有借鉴,有时他会借书中人物说出来历,有时则在相同事情上有所创新。作者在写《红楼梦》的折梅时,是写宝玉与妙玉的折梅,已经暗示了生情的可能,这无疑是套用明清小说中折梅生情的故事,并且折梅的起因与受限制已经雷同于《驻春园小史》了,如果继续写之前小说里颇多的折梅生情之情节,若无新的创造,极易落入前人窠臼。

折梅可以是一个毫无审美价值的动作,也可以造就美不胜收的景象,贺铸《浣溪沙》中折梅是这样的:“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最后一句是说,玉一样的美人在皎洁的月光下,采下一枝梅花。诗句既写一个女子在月下采摘梅花,玉人是美的,明月是美的,梅花也是美的,这是各自的初始审美价值;三者发生联系后,共处一个环境中,审美价值就得到提升,月下美人更加美,沐浴着月光的梅花更加美,因为有美女在场月亮也更加美;玉人、月光和梅花,被诗人用一个采摘的动作串联到了一起,像白玉雕成的美人配上皎洁的月光,已是美上加美,而她还在攀摘梅花,梅花的幽姿暗香更映衬出玉人的幽雅高洁,可谓美不胜收。

二、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即使不谈功用,折梅本身也是大有收获的。一是享受美丽。唐韦蟾《梅花》:“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更高层次的审美,是不仅仅看到梅花的美丽,而是看花看出美女来,元贯云石《清江引·咏梅》:“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梅花似乎在含情脉脉、柔声细语地对人欲说还休,原想轻轻折下一枝观赏,也终于于心不忍了。二是收获香气。宋晏几道《清平乐》:“折得疏梅香满袖,暗喜香红依旧。”更高层次的审美,自然是从梅香中体验到最迷人的美人的玉体香,宋荣諲《南香子》说:“江上野梅芳,粉色盈盈照路旁。闲折一枝和雪嗅,思量。似个人人玉体香。”三是感受春意。宋冯山《山路梅花》说:“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亲手折下林梢刚开的梅枝,顿觉春意逼人而来,这已经是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了。

但大多数折取的梅枝是有功用的,有的在折梅现场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是折了梅就插到自己头上。南朝梁萧纲《梅花赋》:“折此芳花,举兹轻袖。或插鬓而问人,或残枝而相授。”生动地写出折梅饰容的情景。到了宋朝,折梅与插梅都多了几许欢快,朱淑真《探梅》:“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笑吟吟地折下一枝梅花斜插在头上,俏皮地问道:这潇洒的样子像哪个?实际是说谁有我潇洒。折梅插头还可以配上梅花妆,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

还有一种折梅是送给身旁的情人。最早描写这种情形的是南朝齐诗人谢眺的《咏落梅》:“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逢君后园燕,相随巧笑归。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南威是古美女,《战国策》说:“晋文公得南威,三日不听朝。”主公亲动玉指,折梅赠给宠爱的南威,她插一枝到云髻上,光彩胜过美玉翡翠。

带回家的梅枝,最常见是插起来或养起来,随便找个罐子或瓶子就可以养梅枝。宋陶梦桂《同子兴赋雪中折带冰梅》:“雪里攀梅冷不胜,归来分插几空瓶。”如果是山里人,截段竹子做成竹筒也很文雅,如果要讲究,那就找个铜瓶养起来。宋代杨公远《折梅》写出了折梅瓶插时选择花枝与用瓶的要求:“折时须拣带苔枝,两蕊三花尽自奇。簪向银瓶全俗了,古铜瓶浸恰相宜。”折一枝梅作为案头的清供,疏影横斜,苍朴典雅,宜与花鸟、奇石搭配摆设,孟浩然《咏早梅》写道:“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青楼梦》第十九回《伴梅》说:“折得奇葩梦欲迷,移来供养画屏西。”无疑,折梅瓶插赏玩,是深受平民百姓和名人雅士喜爱的一份高雅享受。这种折梅清供,有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还另有深意,《牡丹亭》第二十七出“魂游”写道:“今日折得残梅,安在净瓶供养。……小姐,你受此供呵,教你肌骨凉,魂魄香。”

折梅作为朋友间的馈赠礼品送给亲友是很普遍的事。春秋时期,南方的越国已经形成了以馈赠梅花来表达友情的风气。西汉刘向的《说苑》卷第十二《奉使》中记载:“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日惭之。’”说的是春秋时越国的使节诸发出使梁国,在觐见梁王时,将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梁王。当时梁王的臣属很不理解,认为献给堂堂一国之君的只是一枝梅花,哪有这样的礼数?

①胡大雷:《宫体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9页。

②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越国这种以馈赠梅花来表达友情的风气一直流传下来,并在诗歌中得到体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开头两句就是:“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写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着相思。这位女子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郎已去江北。在一个梅花开放的春日,他们曾在西洲幽会。当梅花再度盛开的时候,这位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来唤起他的共同回忆。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也描写了折梅寄远:“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寄赠所欢的究竟是兰,或者是梅、兰两者,还是只梅一种?笔者以为只是梅,一是诗中写了兰与梅,但梅才是重点;二是梅符合珍惜时光的要求,兰是才开始的,而梅是要结束的,要表达珍惜青春时光,显然是刚开始的不足珍贵,要过去的才可贵;三是寄送的方式,决定了是梅而不是兰,因为寄意味着分别已久,寄个花殆尽的梅枝,更能表现情人的急盼心情与抱怨心理。四是从习俗看,《诗经》时代就有以梅果定情的风俗,《诗经·召南》有《摽有梅》,反反复复地用梅果说“求我庶士”。又南朝《孟珠》:“适闻梅作花,花落已成子”,暗示男子求偶当及时。显然,在《春歌》诗中,折取已结子的梅枝寄给情人,也可以作同样的暗示:“选用有民俗深意的意象,以梅落花结子暗示男子求偶的及时”。①梁武帝《春歌三首》中的描写也当作如是解。

寄远意味着路远、道远,道远意味着困难,意味着寄的可能性小,《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最后两句含蕴深曲,是说花是区区微物,本不值得献给在远方的爱人,不过一个久别伤怀的人对着这谢了又开的花,不知有多少感触,假如能将这枝花送到那人的手里,岂不是就代替了千言万语吗?②这种含意在南朝陈顾野王《芳树》诗中说得更明白:“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说明折荣正是为了使远方的人不忘旧情,早日回归。诗中写了梅、柳、桃桂四种植物,但没有说明折的是哪一种植物。南朝陈李爽《芳树》也考虑到寄远与路远:“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但折花寄远到遥远的边城,谈何容易。该诗没有说明折的是梅,只是跟梅的先花后叶的特性相同。以折花寄远却道远难寄来抒情的诗篇,只有南朝梁庾肩吾《同萧左丞咏摘梅花》诗才明确是梅花:“远道终难寄,馨香徒自饶。”想摘一枝梅花送给好友的,可是好友离自己太远了,没有办法寄到,只能无奈地看着手中香气四溢的梅花暗自叹息。

从上述各诗篇中可以发现,一方面,人之情要比对自然美的欣赏重要得多,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最终都归结为人之情。自然美仅仅是一种烘托物及铺陈物;另一方面,折梅相赠在古代文学中早有表现,用以表达爱情、友情、亲情,传达相思之情,但折梅寄远都不是诗歌的主题。从一般的折荣寄远到特定的折梅寄远,从古老的《摽有梅》风俗到梅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提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都有所表现。《太平御览》卷970引南朝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朝宋人陆凯,受赠的人是范晔,明朝唐汝谔《古诗解》认为:“晔为江南人。陆凯字智君,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凯在长安,安得梅花寄晔乎?”诗句语言清新、自然,无秾艳之气,无雕琢之痕,以巧妙优雅的构思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殷殷美意,切切思念,无不溢于言表,受到后人的推崇,以至于后来不知有多少名人写过折梅寄远,也不知有多少名篇因写折梅寄远而引起千古共鸣。具体体现为:

其一,树立了折梅寄远的典范,扩大了折梅寄远的影响。从折梅寄远来看,南朝人当时可能有寄江北人以梅花之习,这从南朝的梁、宋、陈等国的诗篇中就可以看来出。因此,陆凯折一枝梅花,送给远方的好友,本是不足为奇的事,但陆凯选择了合适的折梅时间(折梅逢驿使,折了就寄)与寄送方式(驿使,不存在有没有人寄,能不能寄的问题),成功地实现了折梅寄远。因此,流传广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对驿寄梅花之事,从未有人怀疑过其真伪。唐张九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从诗题看,这无疑是真实的折梅寄远。有人认为,千里迢迢寄梅花不具备可操作性,“折荣”只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离人深沉的思念和盼对方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只是一种表达相思之情的形式而已,并没有与离别直接挂钩。*石志鸟:《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20-221页。笔者认为,驿寄梅花是可行的,一是草花不容易寄远,而木本的花卉容易寄远,大花不容易寄远,小花容易寄远,这也是古人在万紫千红中常谈梅花寄远的科学依据;二是盛开的梅枝,花朵自然在途中容易枯萎,但如果选择含苞待放的花枝,则经过十天半个月的寄远,再清养起来,不影响开花。三是寒冷季节容易寄远,酷热季节难以寄远,而梅枝寄远时在寒冷之季,水分散失少,木本枝条散发更少,受影响的只是近伤口的那段。笔者十几年前在武夷山见到垂花悬铃花很美丽,就折了一枝条带回来放在阳台阴凉处一个多星期,后来叫人插在地里,不仅成活,而且枝繁花茂。四是古人有简易办法保鲜,《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载:“还铺舍,觅火炙梅枝。”梅枝用火炙烤后更耐久藏、远运。如此种种,古人有足够的智慧用简单的办法来保证折梅寄远的实现。五是折梅寄远,不在于观赏价值,而在于情义无价。这在《庭中有奇树》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折梅寄远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寄托相思的一种常见习俗,*吴邦江:《宋代民俗诗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6页。但只有出现陆凯折梅寄远后,才真正在中华诗词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此开头,折梅寄远就每每出现在诗词中,但旨意仍旧因袭着本诗。”*艾荫范:《北狄、东夷和华夏传统文明建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60页。形成一枝寄相思、一枝寄北人、一枝寄远信、一枝赠远等用典,*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上册,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30页。《新华典故词典》共有用典50个,*陆尊梧编著:《新华典故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38页。而笔者辑录的用典有100多个。

其二,提升了梅花的品味,扩大了梅花的影响。陆凯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要知道,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居然被陆凯说成一无所有,只有梅花可赠!当然,“江南无所有”,不是江南没有金银财宝、奇货特产的意思,而是说在江南没有什么比折梅寄远更有意义的了。*陈庆元、韩传达、林女超编:《新编古诗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陆凯赠范晔的诗,以咏梅观之,其成就有两点:一是从江南与陇上两个南北睽隔的辽阔空间上展开想象,突出了梅花作为江南风物的地方特色。六朝时期开始出现“越梅”的说法,但像这样被视为更为广阔的南方风物,与江南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自然和人文特色越来越鲜明的区域概念相联系,在六朝咏梅诗中实属仅见。“梅花”与“江南”的联系,对于有关想象空间和意象神韵的拓展意义深远。二是由赠花而“赠春”的妙想,进一步揭示了梅花作为早春芳信的时令美感,赋予江南折梅赠人这一传统风习以极其美妙动人的情韵。“折芳馨遗所思”的想象由来已久,但作为春色第一枝的梅花负载的是万物复苏扑面而来的生机,包含了更多温馨的感觉,更宜于传达人们之间深情的祈愿和美好的祝福。*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32-33页。

其三,增添了文人雅士的情趣,提升了感情的品味。陆凯“聊寄一枝春”,把梅花当作“春”,而且“春”可以“寄赠”,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既提升了梅花的品格,也提升了感情的品味,那就是对春的感情。江南地气暖,梅花开得早,把梅花捎到北方,无异把江南的春意传到北方,把自己的一片暖意带给北方的亲友,礼虽轻而情意重,还有什么能比这包含着春温的礼物更暖人心呢?折梅远寄也提升了书信(如一枝梅讯、梅花信)、信使(如梅花使、梅使)与寄送方式(如驿寄梅花、寄一枝春)的品味。另外,折梅寄远也成为绘画主题、诗题,如《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四壁上,挂几轴名公古画……苏武餐毡,折梅逢使……”,明董希吕有《同陈景明林熙绩赋得折梅寄远》等。

三、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折梅寄远,表达思念,寄寓友情,是古代习俗,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南朝梁诗人陆凯是幸运的,他可以寄出他的梅花,寄出他的春,寄出他的心。而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虽折得满把的梅花也是徒然,他无法可寄,有的只是与朋友的别离,只是愁肠寸断,他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中写道:“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的可悲,所以就哀伤欲绝,愁肠寸断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李商隐折得一把梅花却无朋友可寄,也有的人是有朋友可寄,但不知道朋友身处何方,也无法寄送,宋无名氏《孤鸾》:“念故人、何处水云隔。纵驿使相逢,难寄春色。”宋代潘妨《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说:“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客馆之人,夜深人去,无限悲哀,梅既无人共赏,而折梅又无由寄去,故惟有自看,真是无限孤独。折梅独赏,含蕴深广,有三层意思:一是暗示昔日和她曾在月下共同赏梅;二是说目前梅花依然,而她已“去不还”,要想折梅寄远,却又不知昔日恋人此刻身在何方;三是在无可奈何中,只好折梅自看,倍感凄切。先著在《词洁》中评曰:“折梅自看,太无聊矣。”

相比于这种有人可寄但无法寄来说,李清照却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作者也想如前人一样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令人愁苦万分。梅花无人可寄,实是作者无所依傍。折梅闻出玉人体香的荣諲,其《南香子》的下片写道:“特地起愁肠,此恨谁人与寄将。山馆寂寞天欲暮,凄凉。人转迢迢路转长。”有些作品叹惜无人寄与,因而深感凄凉,如宋无名氏《相思引》:“不畏晓霜侵手冷,欲折一枝芳信。折得却无人寄问,怎信相思损。”也有的是因为没有驿使寄送。陆游《月上海棠》上片抒写自己对成都蜀王旧苑的凭吊,但他的本意在寓今于古,下片以“行人别有凄凉意”转头,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面对梅花,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打算折取一枝寄给远方的亲人,伫立江边,难逢归骑,不能将花枝捎给所思念的人。陆游借咏蜀王旧苑的梅花,以及自己无法寄出折梅,从而抒发了家国兴亡之感。与陆游相类似,宋张舜民《梅花》也写道:“乱土无人逢驿使,江城有笛任君吹。”

有梅可以折,也有所寄赠的人,寄送也正常,是不是就能折梅寄远了呢?柳宗元《早梅》:“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诗人被贬于永州,与昔日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与日俱增,他想摘一枝早梅给远方的友人表达思念之情,却因空间和时间的阻隔,无由与友人相慰藉。宋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坎草窗韵》:“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想要折一枝梅赠远报春,只恨东风无情,不到天涯,离人也似天远,此一可悲也;纵使折梅,也无处可寄,此二可悲也;纵使能寄到,也恐怕只剩残花,洒落在游子的征衣上,怀想故国,令人清泪如注,此三可悲也。词人用了许多的笔墨,来说明不必折梅的理由,“但”字陡转,既然无由可寄,但仍要折梅,留取春意,聊以排遣我这满怀的幽思和愁怨。梅林的幽寒清绝,词人的孤苦凄惋相映衬,尽于“殷勤折取”四字中。*邓乔彬编选:《吴文英王沂孙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269页。

这种由南朝梁诗人庾肩吾所开创的路远而折梅难以相寄的表达思念模式也影响到宋代姜夔,其《暗香》云:“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这首词写的是折梅与寄梅。上片描写当年月下抚笛和伊人寒夜摘梅的往事,月色映我,我赏梅吹笛,笛声唤来玉人,玉人与我折梅,玉人折梅的境界甚美,美人和梅花交相辉映,因笛声而又唤起玉人来摘梅,其境更美。下片以驿寄梅花抒写怀人相思之情,想到古人还能折梅寄远,但现在因为路遥雪积,却不可能这样地做,徒有惆怅之情,翠尊消愁却先泣,欲诉于红梅而红萼无言,结果就只有以今天独自在梅花下的寂寞来苦忆昔日携手在梅花下的欢愉了。可是,梅花不久又要飘零,无论是花还是人,几时才得重见呢?折梅寄远在词中有二层意思,一方面路太远了,根本就无法寄与。花没有寄,相思之切却表露无遗,尤其是在这江国寂寂、夜雪初积的时候;另一方面,折梅难寄暗示南北隔绝之意。江国即南国,北地沦陷,隔绝不通,寄情无由。即使可寄,折梅寄远也是想象中事。但是,对雪深的态度有人比姜夔要积极得多,如王沂孙《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姜夔要折梅寄远,有无数的梅可以折,相反,有的人想折梅寄远,却没有梅可以折,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候馆梅残”,又怎能折梅寄远呢?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上述都是想把折梅寄出去,以表达深情厚意。相反,有人愿故人登高时折梅寄赠,以慰相思,同样是情深意长,宋舒亶《虞美人》写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通过想象对方的动作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强烈思念,以折梅相赠的典故传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又以报春梅来聊以自慰,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辛弃疾《沁园春》:“记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驿使,为我攀梅。”送别是折柳,怀人则折梅,辛弃疾在送别时就嘱咐对方分别后寄音信给自己。

南宋的程垓不仅要寄梅,而且要多寄,其《酷相思》:“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化用前人折梅寄远之意,传递难言的心声,表达殷勤相探的心愿。

但即使折尽梅花,也难寄相思,宋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叹人去不归,致思念之意,殊觉真挚。

杜甫庆幸友人没有折梅相寄,其《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想忆见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幸好你没有折梅远赠,引起我的衰老之悲。

苏轼则盼着友人寄梅来,其《虔州八境图》其三:“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谓没有从远方寄来书信。诗人在产梅胜境,却说故人不寄梅花,似乎在盼老朋友的消息。

还有的人是希望折梅相寄,却又莫说寄梅花。汪元量《一剪梅》:“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宋亡后,汪元量随三宫被掳北上,滞留燕京十余年始得南归。你纵然有心寄上一株梅花,可是水远山遥,身不由主的我也收不到它,所以,还是劝你千万不要去寄梅花。

折梅寄远,表达的是深情相思,不能折梅寄远,同样表达深情相思。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许多诗词都以乐景写离愁,美妙的春景、和煦的春风与美丽的梅花,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往往成了虚设,甚至引起深深的离别情绪,而不能折梅寄远,更令人感到曾经的欢颜,昔日的浪漫,恍如隔世。

总之,折梅是取得自然界美丽事物的过程,充满着欣喜与满足。如果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环境中并与特定关系的人一起折梅,那是最具诗情画意的事了。折梅能生情,折梅寄远有真情。梅花这大自然的尤物,能极大地触动人类心弦,描写折梅的诗文也必然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责任编辑:渠红岩〕

·审美文化研究(植物审美专辑)·

On the Culture of Taking off Plum Blossoms

LIN Yan

(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aking off plum blossoms is an idyllic activity including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value’s realization and promotion. Donating plum blossoms taken off not only spreads takers’ aesthetic but also expands elegant aesthetic activities with sustenance of precious feelings. Taking off plum blossoms and donating to someone are widely used poetry allusions and painting themes. The contents of poetry such as unable to take off plum blossoms after leaving hometown and nobody to donate after taking off reflect the prosperity of the state or the sufferings of life and attach the yearn for homeland,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good life.

Key words:plum blossoms; taking off plum blossoms; aesthetic; feeling

作者简介:林雁,男,硕士,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4-10-20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5)01-0135-08

猜你喜欢
审美梅花感情
梅花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