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走运动员训练安排及参赛能力培养

2015-02-13 09:34田新林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6期
关键词:运动量高水平耐力

田新林

(甘肃省体工一大队,甘肃 兰州 730050)

竞走运动员训练安排及参赛能力培养

田新林

(甘肃省体工一大队,甘肃 兰州 730050)

本文旨在学习了解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特点,掌握优秀运动员参赛能力的培养过程,提高竞走科学训练能力,遵循训练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点,以期达到重大比赛时所需要的最佳竞技状态。

1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训练安排特点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应根据竞走项目技术要求高、距离长、负荷大、体能消耗大等特点,训练节奏要明显,运动量、运动强度呈波浪形,峰谷明显。既可以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又可以获得超量恢复,有张有弛;既避免过度疲劳,又保证了系统训练。

1.1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特点和训练计划安排

优秀竞走运动员在多年系统训练的过程中,要承受艰苦的大运动量、大强度的有氧耐力和混氧代谢能力训练;注重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门身体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注重灵活性训练;注重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及比赛中连续高速竞走的能力训练;注重在赛前、赛中、赛后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以利于赛前各项准备工作和以最佳竞技状态投入比赛,从而达到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的目的;注重速度感训练,不断提高竞走节奏感,有利于在比赛中更合理、更精确地分配体力和掌握走速;注重心理素质训练,在高水平竞走比赛中,心理因素将起重要作用;注重战术运用能力的训练,战术运用能力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素质;注重高原训练,利用缺氧环境最大限度地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和氧的利用率;注重大负荷训练后和激烈比赛后的恢复训练,加快运动员机体疲劳消除,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

1.2 多年训练的依据

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的依据是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个人状况、训练目标、比赛任务来制定计划的。竞走训练运动量是基础,运动强度是核心,训练结构是成功的关键。运动员既要有较高的耐力水平,又要有强大的速度耐力和绝对速度能力,在任何距离的比赛中,最终是看谁用时最少完成比赛距离。

1.2.1 多年训练内容的框架结构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从事多年训练为的是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和国内的全运会,教练员以奥运会和全运会为目标,制定出四年的运动员发展框架结构训练计划,运动量逐年递增,由慢到快,由小到大;运动强度螺旋式上升;总负荷呈台阶式上升的趋势。

1.2.2 多年训练的专项化程度特点分析优秀竞走运动员的专项化程度是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在竞走的训练过程中竞走的速度、速度耐力、专项运动量、专项强度都是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

1.2.3 多年训练与参赛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是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衔接的过程。训练的目标是为了比赛做准备,比赛是为了检验训练的成就和效果。所以,竞走运动员达到高水平以后,在训练安排方面必须有相应的变化,有高水平阶段的训练特点,大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运动成绩。

1.3 多年训练计划的模式分析

多年训练计划是完成比赛任务所制订的纲领性工作文件,抓住了纲,才能完成目标。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是以奥运会为一个周期,以本年度中最重要的比赛为依据,制定年度训练计划,以完成各年度所承担的不同任务目标。(表1)

1.4 全年训练计划的模式分析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是在多年训练安排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定全年训练计划的内容:队伍和运动员基本情况;全年训练工作的指导思想;年度训练任务与成绩指标;训练的整体思路与基本对策;训练时期阶段划分与训练的主要手段和目的;训练负荷与训练结构变化的设计;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的保障措施等内容。制定全年训练计划必须充分分析本年度在多年计划中所要完成的阶段任务,保证与前期训练的衔接,保持多年训练计划的实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全年训练分期突出重点,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个人特点在训练中应贯彻始终。有目的地加大专项训练负荷,为了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首先,应使速度耐力有明显的增加,训练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极限负荷手段;其次,最大限度地采用各种手段对身体改造进行有效的强化,以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

现代竞走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的模式可采用小周期、多周期和中周期训练分期。如甘肃省竞走队10周为一个周期的训练分期方法比较典型。他们称为中周期(12周一个循环)螺旋式训练结构安排。(表2)

表1 甘肃省竞走队备战2017年全运会四年目标计划

1.5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负荷特征与诊断

根据竞走项目的特点,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负荷特征就是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达到超量恢复的过程。

1.5.1 多年训练负荷的量化特征与诊断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的量化特征主要以突出“三从一大”的安排、每日30~45公里的大运动量训练,打破原有的身体机能平衡状态,每天1~2次训练课,运动强度以心率达到151~170次/分左右,血乳酸值完全在“无氧阈值”以下,周最大运动量达到265公里,最小运动量132公里。年运动量达到8200~10000公里。重点发展有氧能力,主要提高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的能力。

1.5.2 多年训练负荷的强度特征与诊断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训练,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取得成绩的核心。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下连续快走的能力就是致胜的法宝,训练中严格的质量要求,是造就高水平运动员的唯一途径。如,国家竞走队雅典奥运会前采取的专项训练手段:采用等距段落、恒定间歇、阶梯式强度,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距离加长,强度逐渐提高的方法;根据训练周期与阶段的交换,采用反复走,段落长度逐渐缩短、走速不断提高的方法;采用“临界速度”的长距离公路匀速走,均加速走,变速走和走跑交替的训练方法;采用先“有氧”后“混氧”递增强度的训练方法;采用超过比赛速度的耐缺氧训练方法,把运动员分成2组,让运动员按比赛速度跟走3000m,领走1000m的组合方法;采用全面身体素质“循环训练法”等方法大力提高训练强度。

1.5.3 多年训练的专项身体素质特征与诊断高水平的优秀竞走运动员与专项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如,力量与速度有关;速度与灵敏素质有关;速度与柔韧性有关;速度与爆发力有关;速度与步频有关;速度与反应时间有关。发展速度不仅与提高步长、步频密切相关,而且与改进竞走技术和提高连续快走的能力密切相关,尤其竞走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对比赛能否取胜起着决定性作用。

竞走的体能训练在竞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要系统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长年进行安排,根据运动员训练年限、训练水平,体能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应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浅入深。选择的方法手段应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1.6 优秀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剖析

1.6.1 国外优秀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剖析现代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一般以奥运会为目标,大多采用“短、频、快”的周期结构,并注重大运动量训练和极限强度训练。如,男子20km竞走日本选手铃木雄介在2015年3月15日国际竞走挑战赛上以1∶16∶36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随着本人训练年限和身体素质逐渐的增长,训练负荷比重逐年增加提高,训练要求也越来越高,专项训练的手段比较新颖,训练方法接近短距离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内容也是由少变多。

1.6.2 国内优秀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剖析男子竞走从90年代以来,甘肃队以10周为一个周期的训练方法,卜令堂经过8年的系统训练,以1∶18∶03.3的成绩打破了20km竞走的世界记录。把训练分为三个时期:基础训练时期、一般专项训练时期和专项训练时期。基础期用3年时间,重点采用与竞走项目密切相关的专门练习手段,大力提高身体素质,让运动员正确掌握竞走的技术,同时加强有氧代谢能力训练。一般专项期用2年时间,重点是长短段落的组合训练手段,大力发展专项耐力、专项速度和长时间的速度耐力为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专项期充分利用高原特点,从原先的大周期逐步改为小周期训练结构,采用长短段落结合的组合训练手段,运动量和强度大大超过比赛时所能承担的负荷,具备了足够的专项耐力储备。

上述事例证明,国内外优秀竞走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最主要的都是遵循了训练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点,以期达到重大比赛时所需要的最佳竞技状态。

表2 甘肃省竞走队中周期训练安排表

2 高水平竞走项目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和赛中控制特点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训练水平,还要有一个科学的赛前训练安排,才能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2.1 优秀竞走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类型

现代优秀竞走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有两种:减量调整型和量大质高型。

减量调整型又可以分为减量降质类和减量增质类。无论哪一类安排,目的都是消除较长时间训练所积累的疲劳,迅速改善机能状况,充分利用超量恢复,发展竞技状态。

减量调整型训练安排的是,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阶段训练,以10周以上的时间为宜。训练分为加大运动量、保持运动量、减量调整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整个训练期最重要的部分,决定这调整阶段时间的长短。这样的训练安排为大多数教练员所采用。它的好处是训练节奏明显,比较容易掌握。

量大质高型的赛前训练安排是指比赛前两三周安排较大的运动量,并保持高质量和高强度的训练,使身体处于较高负荷的刺激之下。大多数运动员在赛前几天稍有调整,有的运动员则不做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有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的刺激,运动员心底比较踏实,机能状态比较稳定,适合于那些长时间不能系统训练的运动员。缺点是运动量和强度的大小程度不宜掌握。

2.2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2.2.1 一般赛事的赛前安排为了适应重大比赛的需要,一方面使运动员训练水平逐步接近比赛,另一方面达到以比赛的形式检查训练效果,丰富比赛经验,培养比赛能力,提高训练水平。对参加比赛的次数应根据运动员个人状况、训练任务、目标而有所差异,同时也要根据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比赛类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选择参加。

2.2.2 重大赛事的赛前安排重大赛事的赛前安排是实现多年训练计划、目标的关键性安排,安排重点是发展专项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水平。同时采用熟练而高质量的专门性练习,达到竞走技术动作自动化流畅的程度。利用立体式竞赛计划比赛安排,让运动员熟悉比赛的路线,强化战术意识,提高应战能力和赛场的战术变数能力。科学的调控体能,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完成重大比赛的任务。

2.2.3 全国赛事的综合安排全国赛事的训练安排,按多年训练计划的年度训练任务目标,训练重点是围绕年度的任务安排,按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预测目标进行训练和参加全国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发现运动员存在的问题,随时总结经验,调整多年计划结构和训练方法手段,为下一周期或年度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高原训练

竞走运动是典型的体能类耐力项目,利用高原训练,使运动员承受运动缺氧和高原缺氧的双重刺激,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是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3.1 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作用和高度的选择按时间划分:赛前高原训练,其目的是为参加重要比赛。典型的安排为4~6周,返回平原再进行3~21天的恢复性训练,然后参加比赛。优点是:可将高原训练中的效果直接用于比赛之中。缺点是:如果缺乏高原训练的经验,对运动员何时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不易掌握。为提高训练水平高原训练,这种训练距比赛的间隔较长,典型的安排为4~6周后,返回平原再进行4~6周的一个周期训练,然后参加比赛。优点是:通过4~6周的训练比较容易掌握运动员竞技状态。缺点是:运动员机体从高原训练中获得的良好适应效果会因间隔时间较长,高原效应有所消退。赛后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赛后数天进行高原训练,其目的是使运动员保持身体机能状态,这是出于在随后又要进行另一场比赛而安排的。

按训练地点的高度进行划分:在800~1200m的高度进行亚高原训练,在这种高度上可作为2000m以上高原训练的过渡或适应性训练1~1.5周,或在较高的高原完成训练之后阶梯式下高原前。中等高度1800~2500m的高原进行训练,这是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较高高度2800~3000m的高原训练,这主要对于久居亚高原以上的运动员较为合适。

2.3.2 高原训练的时间、节奏的掌握与调控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以比赛的需要和训练计划的安排来决定的。竞走高原持续训练的时间要稍长于其他项目,持续4~8周为宜。这样既可以坚持大运动量训练,又可以获得超量恢复,有张有弛,既避免过度疲劳,又保证了系统训练。

2.3.3 高原训练期负荷的合理掌控与调控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应以运动员训练的年限、训练水平和比赛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强度搭配原则为:同平原时的方法一样,小强度与大强度相结合,中等强度与大强度相结合,大强度与最大强度相结合,最大强度与突出强度相结合。以积极有效的措施使运动员得到即时恢复。

2.4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下高原的参赛模式和赛前训练的方法

竞走运动员下高原的参赛模式和赛前训练方法之一:间隔3~9天训练安排。3天参赛:一般体能调控在山上准备就绪,在第一天只做轻微的慢跑慢走和一些体操伸展练习。第二天做一个充分的赛前准备活动。第三天参加比赛。5天参赛:中间练一次用90%力量的分段专项技术训练课,一次用75%力量,短于比赛距离的耐力课。9天参赛:安排两次专项课,一次用75%力量,短于比赛距离的耐力课;一次用80%力量,接近比赛距离的耐力课。

参赛模式和赛前训练方法之二:间隔14~24天比赛。一般乘火车或是阶梯式下山,阶梯式安排上量上强度,所以训练课有意识控制训练强度,降低在山上的训练激烈程度,采取自然强度比较好,这有利于运动员体能的恢复和竞技状态的形成,在计划上作1~3个小周期安排。

参赛模式和赛前训练方法之三:间隔35~45天比赛。重点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这一模式的比赛高原效应已基本消失,在下山后进行2~3个中小周期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地上量上强度,在有氧能力增加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和速度耐力,然后调控体力再去参加比赛。

2.5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赛中控制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赛中控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方面的控制;二是训练方面的控制。

2.5.1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进入赛区应注意的问题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进入赛区后,尽快倒过时差进入正常的训练和比赛状态。要按计划完成每一堂训练课,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强度。其训练原则是不但要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各项机能能力的完全恢复。赛前第二周的负荷总量比平时要大,而在赛前最后一周则要调边练,以减小负荷量,在赛前3日内的一堂训练课中必须保持比赛水平或稍高于比赛水平。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分析学生的在笔译过程产生的语言错误,教师不仅可以把握学生的英语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能认识自身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错误分析有助于检验学生译文的语言知识点、百科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不足,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学生也能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总之,正如科德指出的那样“错误研究方法,作为是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化过程,还能反映出我们的学习者处于怎样一个语言学习阶段中”。[17]

2.5.2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进入赛区的赛前训练安排赛前一周的训练非常重要,一般采用边调边练的安排,一方面保持体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保持训练水平不下降,再一方面使运动员竞技状态保持旺盛。多数运动员赛前2天只休息一天,采用积极性休息的方式来保持体能。在赛前24小时做一个准备活动,运动量4~6km,强度采用均加速并达到接近比赛的速度。

2.5.3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参赛的战术安排和比赛的节奏控制“冲击”式领先走战术:如果训练水平高,身体机能状态好,自己掌握比赛场面,按预期计算好的比赛计划照平均速度领先走,创造好成绩。

“积极稳妥”式跟走战术:根据运动员训练实力、专项能力,把自己裹在中间跟走,采用跟走的比赛方案,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让运动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表演自己的完整技术上来完成赛程。

按自己水平实力走战术:根据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按平均速度完成赛程,这样容易发挥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特点,合理分配体力,尤其50km竞走比赛非常重要。

“差半步”梯形式随大集团走战术:根据大赛出现的场面,采用一出发后“差半步”的梯形跟走比赛方案,位置抢站在第一集团的位置,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训练水平争夺好名次等。

尽快适应赛区的环境、饮食和气候,自我调节心理,按当地时间起居、休息、生活、训练,尽快将时差倒过来进入训练和比赛的正常状态。熟悉比赛场地,了解比赛路线的难易程度,熟悉秩序册,了解参赛运动员人数、训练水平,比赛的难易程度,制定相应的比赛战术,预测出比赛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方案及教练员的指挥策略。思想放松,用平常心对待一切,管好自己,不乱吃东西、不乱喝别人饮料、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赛前的准备活动要根据运动员的习惯进行。一般是以定位操、慢跑和由慢而快的匀加速走4km~6km,之后进行走的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以达到身体发热,心率达到160次/分以上为宜。最后以比赛速度做一个800~1000m的模拟走。

2.7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比赛中应变能力的培养

高水平竞走运动员比赛中应变能力要在平日的训练中培养,优秀竞走运动员,必须具备强大有氧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长时间耐受乳酸的忍受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长时间快速专项走的节奏能力、速度耐力、绝对速度和领先走的能力、变速走的能力、长时间跟人走的能力及加速、加速再加速走的能力。

G821

A

1674-151X(2015)06-043-05

2015-04-21

田新林。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运动量高水平耐力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