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萧山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

2015-02-13 00:35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

陈 勇

(杭州市萧山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1200)

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以来,农家书屋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形成了全国性的建设热潮,2015年将基本覆盖全国的64万个行政村。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农家书屋的管理主要采用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各地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

萧山图书馆作为本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业务指导单位,对图书配置的策划、编目加工的规范、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章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参与及规划,开创了公共图书馆主导的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模式,其精细化的图书配置思路、标准化的分类加工模式、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以及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对于推动全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构建萧山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农家书屋是一项系统工程,区政府将全区481个(其中:行政村411个,转制社区70个)农家书屋建设落实到区文广新局,由区图书馆实施资源配置和业务指导,目标是建设与萧山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萧山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 图书馆为支馆,村(社区) 图书馆为分馆,图书流通车为补充的地区图书馆服务网群,实现图书资源在全区范围内“通借通还,资源共享”。为实现上述目标,区委宣传部印发了《萧山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连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提出了萧山农家书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及建设流程,具体如下。

1.1 总体要求。全区农家书屋建设按照“三统两分”的总体要求实施,即:统一标识,农家书屋各项标识系统必须规范统一、格调一致;统一平台,农家书屋采用与区图书馆相同的业务管理系统运作;统一资源,文献资源由区图书馆统一采购,集中编目、统一调配、定期轮换;分级管理,农家书屋开放运行的日常事务由属地政府管理,业务由区图书馆进行指导;分散服务,农家书屋之间实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1.2 建设标准。为规范全区农家书屋建设,区图书馆制定了相应建设标准,包括:有用于文化服务的固定场所,具备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等功能;藏书不少于1500册1200种,报刊不少于1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阅览座位不少于10个;计算机1台,计算机网络带宽不低于2兆;有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开展公益性服务,每天开放不少于3 小时,双休日适当延长,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30小时。

1.3 经费投入。全区的农家书屋建设资金采取分级投入的办法进行。由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分别承担,其中区级承担图书资源建设、软件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包括图书资源的购置和流转、数据库的购置和制作、自动化软件的购置和升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等经费。镇(街道)、村(社区)承担硬件设施的建设、维持以及日常管理等经费。

1.4 建设流程。在全区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以镇(街道)为单位成立筹建组,向区图书馆提交建设申请,区图书馆对其馆舍、书架、电脑和人员安排等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区图书馆进行软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的购置和分编、自动化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升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建设完成后农家书屋挂牌开放,藏书由区图书馆负责定期流转(从总馆调拨或从其他分馆调拨)。在日常管理方面,区图书馆制定了《图书馆分馆服务手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连锁体系建设手册 》等管理制度,使农家书屋建成后能够快速实现规范管理。

2 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08 年全区农家书屋建设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镇(街道)、村(社区)农家书屋建设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免证阅览、免费办证、通借通还、预约借书,使萧山图书馆实现了“零距离、零门槛”的服务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量增多。全区农家书屋由 157 家增加到481家,每家软硬件设施均按照标准配置,各项功能比较完善。

2.2 经费增长。前期,区财政划拨专项经费1500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区委宣传部也先后投入了560万元建设补助经费,建成后,因农家书屋资源由区图书馆主导调配,资源共享,故政府每年拨给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时间延长。每周开放时间从21小时延长到不低于30小时,方便了农村读者图书的借阅,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4 读者增加。农家书屋由于设施升级,资源丰富,服务规范,吸引力有效增强,读者数量、借阅数量每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 农家书屋运行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建立调动了农民阅读图书的浓厚兴趣,已经成为我区农民形成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条件。农家书屋的出现,是农民生活状态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资源有待丰富。对农村阅读需求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提供的服务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合农民需求,存在着好书少、实用书少、借阅率低下的问题。图书脱离农村实际,种类过于单一,无法真正吸引农民群众。

3.2 管理有待加强。绝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为兼职,有的身兼数职,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与服务之中,以致于部分农家书屋不能正常开放,甚至关门了事;有的书屋管理比较混乱,使农家书屋变成了“空”屋,影响了农家书屋服务农民作用的正常发挥。

3.3 功能有待完善。农家书屋除了图书和少量的报刊外,别无它物。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农民更需要的是直观的、动态的集文本、声像于一体的视频和光盘等电子文献以及吸引农民的各类有益的形式多样的农民读书活动。

3.4 政府有待重视。有的镇街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虽然建起了农家书屋,但屋里却十分冷清,书架上的图书已落上了厚厚一层灰尘。显而易见,农家书屋里的图书已经很长时间无人翻阅了。农家书屋成为闲置品,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点缀。

4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家书屋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益,成为农民寻求知识、增长见识的乐土,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因此,农家书屋既要建好,又要管好,更要用好。

4.1 丰富资源是活力。要以省新闻出版局、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省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为基础,组织农民代表、农家书屋管理员、省市区三级农家书屋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农业、法律、教育、医疗等方面专家进行书目选择,内容可涉及农业、经济、法律、生活、科普、文学传记等各个方面,确保为农家书屋提供的书籍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

4.2 加强管理是前提。要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不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就会形成建时一阵风、建后无人问的状况,久而久之,建成了的农家书屋这个阵地就会丢失。一是要配好经过培训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使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采取“以钱养事”的模式,政府买单,一个农家书屋选聘一名管理员,以合同方式加强对管理员的管理;二是要建立滚动管理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以区级文化部门为主,实行年度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对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并按一定比例在书籍、报刊等方面给予奖励。

4.3 完善功能是方向。首先是农家书屋建设可与文化礼堂、乡镇文化站、科技辅导站、计划生育辅导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等相结合,充分利用他们的现代化设备及网络设施开展为农民阅读服务,补充自身功能不足。其次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有益的形式多样的农民读书活动,诸如开展新型农民读书征文、知识讲座、学习辅导、科技培训、展览宣传等各类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吸引农民走进农家书屋。一方面可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加强农民群众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陶冶情操,感受快乐;另一方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新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4.4 政府重视是关键。政府要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一要加强区级的领导小组建设,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落实配套资金;三要协调社会力量资助农家书屋,包括资金和资源、设备等,推动农家书屋又好又快地发展。

〔1〕陈春云.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的精细化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1(6):53,54,67

〔2〕孙利民.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185,135

〔3〕杨鹏星.农村文化建设新平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浅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154-157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图书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图书推荐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班里有个图书角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