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馆藏“文革”资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2-13 00:35冯亚惠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整理全省资料

冯亚惠 陈 琦

(杭州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6)

1 前言与背景

所谓“文革”资料,一般是指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各类宣传品集合,如油印小报、传单、期刊、小册子、图片、资料集、宣传画、大字报等,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和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收藏这些资料意义重大,如何保存、整理、开发与利用值得研究与探讨。

1.1 图书馆收藏“文革”资料的意义

1.1.1 填补“文革”期间文献收藏的断层

“文革”时期由于档案部门、出版业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出版量降到百年来最低点,从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角度看,整个“文革”时期的文献收藏出现了断层现象。“文革”时期大量的内部资料、传单、大字报、图片资料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收藏这部分文献是对整个文革时期文献品种、内容的有效补充,对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文革”资料的整理和典藏填补了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政治运动而出现的文化断层现象,保证了文献的历史延续性。

1.1.2 具有史料的意义,保持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使命和职能之一是保存知识和文化遗产。由于文革资料从多个方面记录了各地党、政、军机关和群众组织的活动情况,不仅反映了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治活动实况,也是对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社会思潮、企业生产等社会各界活动内容的多角度揭示,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公共图书馆理应承担起收集、保存、整理“文革”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这一职责。

1.2 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看,“文革”结束至今近4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越来越重视政治文明,民众已经有了理性地正视“文革”历史的社会心理环境,思想理论界、史学界都在作积极的探索,他们或是研究,或是撰写回忆录,或是修志等。而资料积累和资料建设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要提升“文革”研究的学术层次,需要从搜集、整理史料着手。研究者发现手头的有关“文革”时期的资料或多有缺失、或不够详尽全面,而相关主管部门也率先意识到了资料收集对研究的重要性,2006至200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指南中连续两年出现了“注意文革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内容,“文革”时期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鉴于“文革”资料整理环境的内外因实况,我们应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这批文献资料。作为承担着开发与收藏文献资源职责的图书馆, 应该有能力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和文献收集组织方法,组织全社会力量,联合档案馆、研究机构等相关单位,跨界合作抢救尚存不多的文革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源,并创建记录“文革”时期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人文活动的特色数据库。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馆藏“文革”资料的调查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浙江省区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开展了“文革”资料收藏整理情况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馆是否收藏有“文革”资料、是否对“文革”资料进行了分类编目或数字化、“文革”资料的品种规模如何、有否进一步征集“文革”资料的计划以及馆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向全省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发放调查问卷93份(不包含少儿图书馆),回收问卷84份;其中有效问卷81份,占全部发放问卷的87%。

2.1 “文革”资料收藏情况

共有39家图书馆收藏有“文革”资料,占全省区县级以上公共馆的44.8%。其中,省、地市级馆和县馆收藏有“文革”资料的占多数,收藏有“文革”资料的区馆仅宁波江东区图书馆和鄞州区馆2家(注:宁波鄞州区馆原为县馆)。从地区分布情况分析,全省11个行政区域中,嘉兴地区、金华地区以及杭州地区收藏有“文革”资料的图书馆占有比率是最高的,各有6家馆收藏。资料收藏情况良好的是宁波地区、绍兴地区图书馆,分别有4家、3家馆有收藏。台州地区受调查的10家图书馆,只有2家市级馆收藏;温州地区受调查的11家图书馆,仅有温州市馆1家收藏。

从调查表的反馈来看,未收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馆时期在“文革”结束之后,这类以区馆居多。2、资料被人为剔除、销毁。3、资料在历年搬馆、整理书库过程中自然消失。4、因年代久远、人员变更等情况,无人知晓这批资料的下落。

2.2 “文革”资料整理

通过对39家收藏有“文革”资料的图书馆的调查数据分析,有66.7%的馆(26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其中8家建立了台账,占收藏有“文革”资料图书馆的20.5%,14家进行了分类编目加工,占收藏有“文革”资料图书馆的35.9%,其中浙江省馆、温州市馆、宁波鄞州区馆、义乌市馆4家进行了数字化,占全部收藏有“文革”资料图书馆的10.3%。仅收藏有“文革”资料而未整理的图书馆主要是人力不足、无经费支持等原因。全省无一家图书馆建立“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

2.3 “文革”资料品种、规模

从资料类型看,图书、报刊、资料汇编、大字报、传单、宣传画、油印小报、唱片、照片等全省各馆均有收录,嘉善图书馆还收录有雕塑,品种较为丰富。从数量上看,收藏千余册规模的馆居多,共26家馆;1-3千册件的馆7家,3-5千册件的馆3家,5千-1万册件的馆2家;万册以上的仅省馆1家,但总体数量相加,还是颇具规模。从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各馆收藏的量以资料汇编、报刊居多,报刊和油印小报多为当地或本省、本市各组织、机构出版的报刊,种类繁多,但均收录不齐,多则几十上百期,少则十几期,有的甚至只有两三期。

2.4 有无继续收集“文革”资料的计划及领导支持态度

此次调查还就收藏有“文革”资料的39家图书馆对“文革”资料收藏工作所持的态度进行了提问,16家馆有继续收集文革资料的计划,23家馆无继续收集文革资料的计划;不支持此项工作的馆领导仅为1家,绝大部分馆领导还是持支持态度的约占59%(有23家),态度不明的约占31%(有12家)。

3 “文革”资料收藏、整理与加工的对策研究

以上调查结果让人深思,“文革”过后近四十年,作为文献收藏保存机构的图书馆,对“文革”期间出版印刷的资料收藏、整理工作显得极为不重视。此外,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和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国内图书馆有关“文革”资料整理的相关论文近四十年来只有寥寥十余篇,探索性的整理归档、创建数据库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因此,从保存重大政治运动中某个点上的资料、资源共享、更好地为读者所用的立场出发,我们有必要对“文革”资料如何更好地在公共图书馆收藏、整理与开发利用上作些探索性的思考与研究。

3.1 制定统一的文革资料分类、编目规则

由于“文革”资料出版的不正规性,未按相关的国家出版标准制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料编制入档规范非常有必要。依照当前国内有些图书馆“文革”资料数据著录的做法,一般是按资料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采用了集中著录或者分散著录,连续出版物按普通文献著录规则著录,会议记录、文史资料按图书的著录方法进行著录。我们认为在具体著录上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文献的原则,尽可能著录到最小单位,重视消息、动态、短小文章内容的发掘。

在类分资料方面,“文革”资料依现行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难以达到类以细分的目的,只设置了D652这一个类目,分类过于简单笼统。鉴于“文革”资料兼具史料性的特点,可以结合《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类目表,对《中图法》的D652类目作局部调整,增设二级/三级类目。

另外,“文革”资料主题词的选用也是比较困难。“文革”资料中,含有大量的带着较强政治色彩的专有词汇,如工宣队、中共十六条、红代会等。现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仅有的几个主题词难以全面揭示资料内容,应当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现有的主题词汇基础上,扩充建立“文革”资料专用关键词表,以达到深度揭示资料内容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先由一两个有条件的图书馆先行试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料标引、整理方式, 为建立全省“文革”资料数据库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必要的前提下联合省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之人力、资源、技术等推进规则的制定。

3.2 多方协同协作,合力收集全省“文革”资料

由于“文革”资料多为非正式出版物,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出版规格和出版周期均很不规范,多为铅印、油印,甚至很多为手抄本,这些特征使得“文革”资料的征集工作显得尤为困难,仅以一馆之力很难收全该地区的“文革”资料。另一方面,历经40年的变迁,这部分资料面临着丢失、缺页、污损等问题,应尽早地收集与保存。全省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在共建共享、互助协作的目标下,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协商,结合“文革”资料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浙江省“文革”资料征集范围、征集途径、征集方法。

第一,借鉴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我们在发放回收调查问卷、电话或网上QQ咨询的过程中,得知现收藏有“文革”资料的图书馆基本上是将这些资料归入本馆的地方文献部负责管理。鉴于此,我们不妨利用各馆地方文献工作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不仅节省费用,而且更有利于顺利开展“文革”资料的征集工作。

第二,全省公共图书馆范围下的通力协作。从上文的调查项目“有无继续收集文革资料的计划及领导支持态度”看出,图书馆领导层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是持支持态度的,意识到整理、收藏这部分资料的重要性,需要管理层划拨专项经费落实到位,或配置专岗专员,或将这块工作划入地方文献部门负责,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另外,省图书馆学会、省图书馆或地区总馆牵头组织有关“文革”资料征集方法、资料挑选甄别、分类编目标引、整理上架办法等的培训,指导全省公共图书馆“文革”资料的开展。

第三,联合所在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档案部门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搜集符合本馆收藏标准的“文革”资料,以或购买,或照相、复印的方式,丰富这部分馆藏特色资源。

3.3 建设全省“文革”资料书目数据库

“文革”资料具有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出版周期随意等特点,为方便用户查找与翻阅,有必要建立“文革”资料书目数据库,统一制定建库的规则,便于全省“文革”资料书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也是建立全省“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的基础。

由于“文革”资料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全省各馆的共同参与,各馆编目力量参差不齐,因此采用的元数据格式要求不宜定得过高。鉴于MARC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各馆技术配置的要求不高,同时又可依托全省联合编目中心、各地市联合编目中心现有操作体系,建议编制“文革”资料依旧采用MARC机读目录格式,而不采用这几年新兴的资源描述规则RDA或DC元数据、书目框架(BIBFRAME)等新的元数据格式,虽然后者在揭示与描述资源特征、内容上更胜一筹。

在建库前期,首先要对本馆杂乱无章的“文革”资料初步归类整理,一般分书刊和资料两类,书刊指文革期间正式出版的图书、期刊,资料主要是指各种红卫兵小报、各类传单、小册子等宣传品。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制定出全省通用的编目规则,统一将共同著录项目设为必要字段,其余的特征类型作选用字段。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采用MARC格式只是现阶段的权宜之策。为确保今后MARC格式向新格式的顺利转换,在制定编目规则之初应当要有战略的发展眼光。规则制定尽可能详尽,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相应的编目规则培训,使各馆的书目数据都能统一标准,如实、全面地反映所著录的文献。

3.4 建设全省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

由于“文革”资料出版的特殊性,各馆所收藏的资料大多是缺期不完整的,保存条件不好引起的资料污损、破烂等情况也不利于读者翻阅。同时,“文革”资料多为民间自发印刷,纸质普遍较差,不宜保存,有些馆的“文革”资料已到了损毁的边缘。为抢救和长期保存这部分珍贵的资料,联合开发各馆所藏为数不多的“文革”资料,将各馆不完整的“文革”资料整合成全省范围相对完整的“文革”资料。将“文革”资料数字化并建立“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建设全文数据库除了经费落实与保障这个主要问题外,还涉及存储方式的选择、设备的软硬件配置、实施的技术标准、计算机专业人才配备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可以依托每年开展的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库项目申报工作,由省馆和几个市级馆联合,借鉴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经验,以项目的形式统一进行全省范围内的“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建设。还可以参照国外图书馆“文革”资料数据库的一些做法,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数字档案(1966-1976)”库,将全文数据库建设和书目数据库建设结合并行。在书目数据中加入相关链接字段,读者通过书目数据的浏览可以同时获得原件的相关信息和数字化的全文信息。

4 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让这些束之高阁的资料充分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需要全省图书馆人的努力与付出,通过前期充分的论证与详尽的数据调查,完成“文革”资料的整理、书目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当然,由于“文革”资料的特殊性,“文革”资料整理、“文革”全文数据库建设后是否对外开放是另外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全省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尽快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与细则,各馆以此为依据与操作标准,全面推动“文革”资料的整理与开发。

〔1〕王效锋.谈谈如何处理文革资料〔J〕.图书情报工作,2002(9):23,71-73

〔2〕黄飞龙.“文革”文献数字化解决方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33-35

〔3〕张丽静.馆藏珍贵“文革小报”的整理与著录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2(2):43-46

〔4〕付玉梅.特色馆藏“文革”资料数据库建设刍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1):56-58

〔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中国数字档案(1966 - 1976)〔EB/OL〕.〔2014-12-15〕.http://anulib.anu.edu.au/using-the-library/collections/asia-pacific-digitalcollections/chinese-digital-archives/

猜你喜欢
整理全省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整理“房间”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