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吃饭——中国读书传统学习札记

2015-02-13 00:35潘卓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5年3期
关键词:糟粕袁枚读书

潘卓生

(宁波市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010 )

中国是个书的国度,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与书有关,分别是纸与印刷术的发明。历代生产、流传的典籍浩如烟海,传承着华夏文明的优秀基因,润泽、哺育着华夏子孙枝繁叶茂,英才辈出。中华民族更是个崇尚读书、爱好读书、善于学习、自强进取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缤纷多彩的读书文化,成为我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中国又是一个美食的国度,几千年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其无穷的魅力扬名世界。由此,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传统的读书文化中常会在不经意间融合了饮食文化的某些精萃,以点睛之笔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读书的道理,经典而好懂,深刻又传远。

清代有个大学问家袁枚,是浙江人。他祖籍宁波慈溪,青少年时代在杭州成长,12岁时就考取了秀才,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袁枚读书发奋,见识卓越,成就很大。在读书方面,他有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其中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读书如吃饭”。原文是:“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少。我辈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多。……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此话的大致意思是,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如古人,是因为读书太少,肚里没货;而一些读书人之所以不如古人,是由于读书不知选择,不得要领,表面上看读书确实不少,实则徒有其名,根本没有好好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因此,袁枚以人们最通俗易懂的吃饭来比喻,主张读书时要懂选择,会思考,像春蚕吐丝、蜜蜂酿蜜那样,将书中的营养尽情吸收,将有害的糟粕剔除,进而创造出新的有益的成果来,就像蚕丝与蜂蜜,造福于人类。这里,袁枚实际上还提出了一个论点,即读书并非越多越好。学而有益,为己所用,读书当然多多益善;但如果没有目标、不懂方法死读书,后果可能更严重。我国有句成语叫“食而不化”,说的就是此类现象。

无独有偶,清代的另一位学者王龙溪也有与袁枚相同的观点:“读书譬如食味,得其精华而汰其滓秽,始能养生。若积而不化,谓之食痞。”同样认为读书必须有选择,必须会消化吸收;同样强调读书不当可能反受其害。

读书在乎得法,得宜,得用,往往因人因时而异。读书若是不得法,不合宜,好事也能变成坏事,轻则误己,越读越傻,读成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难以融入社会的书呆子;重则祸害家国,如赵括之纸上谈兵。故,读书之根本在于适合自己,学以致用;不仅看形式,更重结果。有效,有益,是为善读书,会读书。

《吕氏春秋》中有句名言:“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与上述“读书如吃饭”讲的是一个道理。但论述的角度又有所不同。人的机体要生长发育,必须持续不断地吸取营养,特别是人体必须而欠缺的元素;人的精神要培育、完善,本领要增长、能力要拓展也必须不断获取各种养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足,有效弥补,以快速提升人的能力、素质;与现代著名的“木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装水的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人如果能通过读书学习尽快地弥补自己的短缺,舞出自己的精彩,无疑是明智而成功的。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包括:其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三人行,必有吾师。每个人都有天赋所长,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读书,是请教、受益于他人最便捷和普遍的途径。因此,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既包括今人,也包括古人。掌握尽可能多的本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更多地奉献社会。其二,读书学习,贵在自知之明。尤其是要清醒地知晓自己的短处、欠缺,进而可以博学广取,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充电蓄能,提升读书效益。若不知己之所需,不知读书何为,其后果将会是读书效率低下,导致精力浪费,信心减失,进而怀疑读书是否有用,是否必要,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延误了自身的发展。若是再等而下之,非但没学得好东西,反将书中的那些个糟粕污浊都学了来,当作宝贝使,恐怕要祸害终生;绝非“东施效颦”那样仅仅是遭人讥笑而已。

读书如吃饭。我的又一个理解是,要博学杂识,不能偏废,既术有专攻,又各科兼修。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不能偏食,要米面杂粮粗细搭配,有荤有素,膳食平衡,营养全面,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当今读书现象中一个日益严重的趋势是功利性,读书的动机非常现实,为升学,为高考,为职称,为考取某种资格,博得某种实惠,于是只攻一门,无暇他顾。对所谓“无用”的书不屑一顾。诚然,这是现实竞争使然,但严格说来却并不值得提倡。以文学作品为例,它也许并不能帮你找工作、长工资、升职称、提职务,一句话,阅读文学作品并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但读书的价值与功能并不仅仅是学知识、长学问,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在精神层面的。健康的阅读有助于人的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恰恰是一个合格的人、优秀的人所必须具备的。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对此有深刻的论述:“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读书有味,这是中华读书文化中又一经典论点。就像吃饭要品味,凡爱书者,也无不从书中品出精美的味道,从而津津有味,百读不厌,一生受用。人们熟悉的绍兴“三味书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古人对“三味”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它的含义就是经、史、子、集不同性质的书有各自不同的营养和味道,有的像稻米主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食品和营养来源;有的像鱼肉荤鲜,是难得的滋补佳肴;有的则如名目繁多的调味品,可补充、调和食材的不足,提味增鲜添食欲。人尝百味,书读百科,才能对世界有全面的认识。历代前贤在这方面更有诸多的体会与论述,仅以两个浙江学者为例:把读书比作吃饭的袁枚就认为:“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唯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他进一步指出,“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在袁枚的眼里,读书比美酒佳肴还享受,如果读书而不知品味,就像书虫一样,只会啃纸张,食糟粕,不读也罢。最典型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他在多首诗中再三地、不厌其烦地吟颂着“读书有味”的美妙境界,如:“读书有味聊忘老,赋禄无多亦代耕。”“读书有味身忘老,病经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无诗三日却增忧。”读书的美好滋味让陆游忘却了年岁的老去、疾病的折磨、收入微薄的窘迫;书籍的陪伴让生活在艰辛中充满乐趣与希望。

品味,是吸收与享受的前提,在从容的咀嚼中体味作品的美妙、领悟作者的旨意,从而享受精神的美餐;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的读书方式是决品不出好书的滋味的,也很难有什么好的收获。清代著名的书画大家郑板桥在给友人徐宗于的信中是这样描述其在焦山的读书生活的:“山居安适,读书有进,日月疾徐,都非所问。……展卷读杜少陵《秋兴》诗,字字寻味,句句咀嚼,如啖冰瓜雪藕,心肺生凉,一日之中,暑氛任何毒烈,不能侵我半点也。”你看,山中孤寂,赤日炎炎,郑板桥读着喜欢的杜甫的诗篇,就像吃着冰镇的西瓜、雪制的糖藕,顿时感觉凉爽无边,内心世界的透亮与愉悦让他根本感觉不到酷暑的侵害。这就是品味的功效,这就是好书的力量!

最后想说,爱书的人是不分国界的,就像美食的传播以世界为舞台一样。英国著名学者培根同样提出过相似的论点,他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通读、细读、反复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就在于它的滋味醇厚悠长,每读一遍就有新的体味和发现;而一些书之所以让人读不下去,就在于它枯涩难懂,味同嚼蜡。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今天,温习、探析传承久远的中华读书文化,有所辨识,有所借鉴,有所弘扬,将十分有益于我们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励读书的自觉,推广读书的范畴,提升读书的效益。让我们以好书为美食,在充实与享受中不断地滋润自己的身心、健全民族的体格。

〔1〕袁枚.随园诗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党明放.郑板桥年谱〔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猜你喜欢
糟粕袁枚读书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一百顶高帽子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