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析

2015-02-13 09:55孙尚斌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恩格斯民生

孙尚斌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政治学法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探析

孙尚斌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它从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根本途径、经济前提、最高目标等方面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人的生存;社会生产力

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由于关注民生疾苦,确立匡时救弊的志向,获得了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第一推动力和重要思想前提,并且终生致力于探索和解决如何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1,p2]这一时代课题。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指向,他们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根本途径、经济前提、最高目标的民生思想,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

同唯心史观截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不是主观地把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纯粹的自我意识或者抽象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而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把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确定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p73],也就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人。唯物史观还认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这就使得人的需要、劳动、交往都立即获得社会历史的形态。它的运动与发展,既是人的现实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的现实活动的条件,最终表现为人的自我解放的真正实现的一系列历史进步环节,从而开辟出从人的物质生产、人的社会关系和周围生活条件出发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p241]。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把关注和关怀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自己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问题,不能依靠用思辨的方式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应该深入现代社会生活研究历史的、现实的人,尤其是要研究那个由于受苦最深、因而成为现代社会的最普遍代表的无产阶级。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3,p278]。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的直接反映,是人的一切行为以及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p79]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一切社会活动。然而,自然界不能自动满足人的需要,这就使得满足以衣食住行为基本内容的民生需要成为人们能够生活和“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样,满足民生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不仅成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还在民生需要引导下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的生活就是一种物质生产的生活。

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基础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民生需要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是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物质前提,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p580]获得民生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只能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来生产和创造;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首要功能,就是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便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民生问题的彻底解决与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紧密相连,二者只能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物质手段加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使自己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让社会财富像泉水般地涌流出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一切合理的民生需要都得到满足,从而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1,p86]。

三、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前提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没有充分发展的产物。在私有制社会里,社会发展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被人为地颠倒了,“不是生产者支配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支配生产者”[4,p641]。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凭借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统治地位,用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来满足自己少数人的需要和贪欲,用广大劳动人民的贫穷来实现自己少数人的发财致富,用广大劳动人民的不自由、受奴役来奠定自己少数人独享自由、平等、博爱等所谓人类永恒的普世价值的社会基础。因此,私有制是造成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公正不合理社会现象的经济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民生困顿境地的总根源。

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达到自己的最高形式。与封建农奴制相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进步,使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但是,少数人压迫、奴役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质没有丝毫改变。在“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作用下,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加剧是同时进行的,“结局只有一个,这就是社会革命!”[6]也就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无产阶级成为生产资料和社会的主人,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质和资本主义的利益关系,结束用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和贪欲的不合理状况,使生产劳动从外在的强制性劳动变成内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奴役人的工具变成解放人的手段,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使社会分配原则从按资分配变成按劳分配,最终实现按需分配,确保社会成员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共同享受幸福民生。消灭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解放的客观要求,是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共产党人所有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的集中概括,更是彻底解决民生问题的必备经济前提和根本制度条件。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目标

1848年2月,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宣言书——《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科学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目标,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1,p29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局限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社会现实而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相比,共产主义社会因为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完美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按照计划利用转归社会所有的全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时,生产劳动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以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强迫性发展的现象被彻底消除,以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妨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也被彻底克服。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实现一切人和人的一切方面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和幸福民生,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由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新纪元。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理想和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他们全部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主题。无论是面对流亡生活的困顿,还是被迫放弃国籍的无奈;无论是面对疾病的折磨,还是子女夭折的心痛;无论是面对亲友的责难,还是各种机会主义者的攻击;无论是面对反动派的迫害,还是舆论的诽谤与诅咒;无论是面对理论探索的艰辛,还是革命事业的暂时挫折,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充满必胜的信心,始终勇敢地在自己选定的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向前跋涉。处在极端贫困之中的马克思坚定地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7]19世纪80年代,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共产主义“渺茫”论,恩格斯严肃地指出: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要记住一条老规矩:不要只看到运动和斗争的现状,而忘记运动的未来。而未来是属于我们的”[8]。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必胜的信心来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信念,来源于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敢于和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来源于立志改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民生状况的历史担当精神。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引领马克思恩格斯全部人生活动的最高目标,是推动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和幸福民生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导师的高尚和伟大之所在。

总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真理的无私无畏的探索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者,科学回答了无产阶级在争取改善民生状况斗争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指明正确方向,开辟出通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光明之路;作为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勇敢地担负起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307]的历史重任,把不懈的斗争作为自己生命的构成要素,作为自己为人类实现幸福民生而献身的确证,在发展和壮大欧美工人阶级运动中发挥着灵魂和首脑的作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在19世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名字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对世界人民的现实生活不断获得改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否则,人类“就没有将来”[9]。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3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0-55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10.

[9] 雅克·德里达.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n Analysis on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People’s Wellbeing

SUN Shang-bin
(College of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Marx and Engels’ thought of people’s wellbeing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s thought of wellbeing. It lay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wellbeing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decision makings of starting point, fundamental way, economic premise and the highest goal.

Marx; Engels; thought of people’s wellbeing; existenc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811

A

1009-9115(2015)03-0111-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28

2014-10-20

孙尚斌(1965-),男,黑龙江泰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恩格斯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