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探讨

2015-02-13 12:50冯明昆
英语教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冯明昆

高中英语“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探讨

冯明昆

【摘要】本文根据对传统英汉互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尝试探讨出一种“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和挖掘自我潜能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接受者逐步走向主动的构建者。

【关键词】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

英汉互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开设英汉初级笔译选修课,同时高中阶段英语课程水平语言技能目标明确提出“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究其原因,在于翻译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发挥原语知识和背景知识的作用来理解原文,在头脑中呈现与原语相对应的译语的意思;二是发挥逻辑推理和译语知识的作用,在译语表现形式方面进行加工,逐渐得出一个比较满意的译文。一份好的翻译,能显示出译者良好的原语和译语功底。因此,翻译和语言学习之间天然具备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关系,翻译训练也成为语言学习的常规训练:学生被动参与、机械翻译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探索了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希望能解决这些现有的教学疑难,也希望能对新课改形势下高中英语英汉互译教学起一定的参考作用。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传统英汉互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将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过程简单化为单向的刺激或信息接收过程,因此翻译被简单化为一种机械的语符转换过程,将翻译视为编码解码的语符转换过程,教学者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双语转换规律或语法知识,便可以进行翻译。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充分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但是由于将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强制灌输,以及简单的“布置练习——公布答案”的训练步骤,既不注重原语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输入,也忽视了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经验重新构建新的经验,基本排除学生主动创造的可能性。这样训练的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知变通,甚至在英译汉练习中只重视英语的局部结构,忽视原句整体信息的表达,在汉译英练习中,强行套用英语“对应”结构或“对应”表述,造成误译,也就无从谈起通过翻译促进语言学习的目标了。

笔者通过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对“结构式”英汉互译模式做出较多的优化,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形成“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教学模式。

二、“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具体教学步骤

该训练模式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教师选取有典型意义的英语长难句(约100句)和汉语句子(约100句)。

第二步:教师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讨论如何翻译1个英语长难句和1个汉语句子(每周计5个工作日,完成英汉互译各5个句子)。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写出两句翻译(一个小组一份翻译稿)。针对原句(主要是英语原句)中涉及学生不熟悉的文化背景(如Bethlehem,Magi等),教师则通过文字、图片或影像展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

第三步:教师在课下批阅学生训练的翻译稿时,注意搜集学生不同的表述方式,并尝试发现如下问题:A.翻译中出现的突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B.翻译中体现学生理解和语句客观表意偏差度较大,或不能将长难句整合出具有逻辑意义的语句。

第四步:教师在下节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较为完整的语言情景,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语句含意,随后与学生集体讨论,一起分析上交翻译稿中出现的误译现象,并展示针对同一原语而产生的不同翻译。

原则上,上述四个步骤共计占用课堂时间在10分钟以内。建议教师利用高一英语课程负担相对较小的阶段,重复不间断训练,约20周完成该项训练。

三、“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各教学步骤设计目的

笔者期冀通过上述四个教学步骤,为学生提供较大程度的自由表述空间,同时也能较好地传递英语知识,帮助学生在英译汉练习中顺应英语语句表述结构,提升断句能力,并整合各意群,深化理解语句含意、接触英语修辞,进一步熟悉英语相关语法知识,最终将长难句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同化至已有的英语认知体系中;在汉译英练习中深化理解汉英两种语言语句在表述结构上的差异,锻炼用词和修辞,累积日常生活交流的语言素材,与此同时提升英汉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先完成第一步情景创设(必要的信息背景),并通过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给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协作的机会。

在批阅过程中,教师尽量将有问题的翻译和不同的表述方式搜集、分类、整理,不使用“√”或“×”等倾向性批阅符号,除了最基本的语法错误(如单复数、主谓一致等情况),不轻易改动学生的翻译结果。这样,教师扮演了“信息收集人”的角色,给后面的集体累计了素材,并避免将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强制灌输,造成翻译结果“公式化”“唯一化”的现象。

在集体分析和评讲阶段,进一步创设情景(主要为语言知识的完善),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翻译,同时对多译(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翻译)予以充分肯定,从而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翻译理解。

四、“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和传统英汉互译的差别

在上述教学实践实施步骤中,教师努力将自己“隐藏”起来,不公布“准确答案”,大多数时候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合作完善的机会,因此,翻译的结果常常非“标准结构”,“一句多解”的情况大量出现,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且整体流程是开放性的。但是,教师在“隐藏”自己的同时,利用批阅学生训练成果的机会,在整理搜集的过程中将选取更符合英语自然表述结构的翻译,同时将学生典型误译呈现在公开讨论中,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个“靶子”,更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讨论。在最后评讲过程中,虽然很多翻译表述都能被兼顾,但是教师要确保它们都是符合英语自然表述的,满足英语语法、表述的必要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该模式又具备了结构性的特点。总而言之,该教学模式兼顾开放性和结构性,故命名为“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模式。

传统的英汉互译模式中,教师常站在“仲裁者”的位置上,将翻译过程处理成“学生接受原句—学生个体根据已学语法翻译—教师判断对错—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的类似于编码解码的机械性语符转换过程。而“开放式结构”英汉互译模式较为充分地考虑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也考虑到将上述四大要素分层次多次铺设(如情景创设有2次,会话也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分析2个阶段),尽可能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使其与客观知识结构充分交互作用,进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对比传统模式,该模式训练下,学生成为从原句到译句的主动构建者,与教师在共同探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的构建;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入,对英语语言知识的顺应和同化更为顺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培养。

引用文献

布鲁克斯.2005.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劲云.2009.英汉互译中长句处理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文学语言学研究.

谭华.2009.从英汉语言对比视角看英汉互译中“转换意识”的培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3).

朱献珑. 2011.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交互式”英汉互译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与管理,(6).

作者信息:614000,四川乐山,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

13981398349@163.com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